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2 21:07:2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西周,天子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成为诸侯,成为王室的“藩卫”。这反映了西周( )
A. 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 B. 受到了早期神权思想影响
C.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 形成了家国一体政治格局
2. 秦始皇把山东沿海一带的大批粮食运至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代时,漕粮由黄河中下游地区调运长安。隋开始,漕粮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逐渐增多。元朝时,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这些变化( )
A. 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 B. 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C. 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 D. 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3. 在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而《宋史》记载北宋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达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 政治人才选拔出现革新
C. 社会结构得到了新整合 D. 官员录取程序更加公平
4. 唐高宗时由宰相领衔编纂了《新修本草》,后世又称为《唐本草》。宋仁宗时,政府组织全国150多个州郡,将各地所产的药物绘制成图,连同标本送京,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绘制的药物图谱完成了。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 B. 大一统政治体制
C. 儒学民本思想推动 D. 政府力量的支持
5. 据记载,辽南京(燕京)“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到元代大都城的坊不是封闭状态,都由若干条邻近街巷组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府放松城市管理 B. 坊市制度被打破 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D. 政治中心的迁移
6. 下表为宋至清法律教化的演变。这反映了( )
项目 宋 明 清
教化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 官方开始有意识地渗入乡约 B. 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
C. 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逐步演变 D. 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7. 明代史料记载:“东洋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来中国)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这一现象促使中国( )
A. 政府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B.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萌生了新生产关系
8. 清朝前期,政府在西南地区只设置了五品以下的小土司,并且政府还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学校,让“土司子弟”“苗民”与汉人一体考试。这些措施( )
A. 完成了该地区的改土归流 B.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激化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9. 1872年,李鸿章奏准设立轮船招商局,制订章程。次年委唐廷枢为总办,重订章程,计划募集资本银100万两,先募50万两,分为1000股,由华商认购,禁止洋商认购,亦不准华人转让洋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具有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特征 B. 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
C. 促进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松动 D. 增强了民族运输业的自信心
10. 1936年,中共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对1933年中央苏区所颁布的选举法有如下改变: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这一变化旨在( )
A. 实践武装割据思想理论 B. 适应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11. 199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1998年,我国又修订了土地管理法;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强调:“十八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这些政策( )
A. 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 实现了我国粮食的完全自给
C. 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D. 促成了我国农业的均衡发展
12. 古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里面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可供市民进行参观和祭拜,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古罗马的城市布局( )
A. 缓和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 B. 削弱了国家对市民的人身控制
C. 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D. 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
13. 诺曼征服后,英国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教会使用拉丁文,民众使用英文。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议会已着手将英文作为法律用语,1362年法务大臣首次在议会中用英文致开幕词。这一变化( )
A. 使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 B. 助推了民族国家的诞生
C. 导致宗教神权遭到了挑战 D. 基于重商主义发展需要
14.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及综合交易所率先在比利时、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开办百货公司,之后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这反映出( )
A. 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 大西洋沿岸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
C. 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化的趋势 D. 价格革命引起了商业革命的开展
15. 据记载,英国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1881年城市人口已是农村人口的两倍。法国在1851年仅有3%的人住在经济发达的塞纳省,及至1911年,居住在这里的法国人已占法国总人口的10%。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C 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 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16. 下图为2000—2020年美洲、欧洲和亚洲商品出口占比发展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经济主导地位丧失 B. 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 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均衡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并随着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和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宋代户籍制度以控制民户财产为主,这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民人身自由加强,为商品经营、城市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自由劳动力。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一条鞭法”的实施废止了以户丁为主征调赋役的办法,改以田亩为主要征调对象。黄册再也不能称作“赋役黄册”了,只具有人口统计的作用。赋役银由政府官收官解,里甲组织丧失了原有的征解税粮、编派徭役的功能。一些少田或者无田的农民逐渐减轻或者摆脱了徭役的压迫,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到清朝, “摊丁入亩”的推行,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延续了约两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劳动者人身不再成为赋役征发的依据,传统的人丁、土地双重的征发赋税标准演变为仅以财产(土地)为依据的单一赋税标准,这对清代前期以人丁编审为主体事务的户籍制度可以说是釜底抽薪,把一些卑贱地位的人列入平民户籍。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唐至宋户籍制度的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户籍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户籍制度变革的认识。
18.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8世纪中期棉纺织业的发展,人们对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原始动力再也不能继续满足日益扩大的需要时,蒸汽动力应运而生。在几乎所有工业全用上蒸汽机后,人们开始尝试把蒸汽机作为牵引力,用于改进原有的交通运输——运河。
——[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受沪宁铁路借款权被英商攫取的刺激,江浙地区一些士绅和实业界人士等决意筹集资本,自主修筑铁路。1906年,浙江方面率先修建杭州至嘉兴段铁路。次年4月,在张謇的主持下,上海至嘉兴段也开工兴建。沪嘉铁路的修建,其意义不仅在于唤醒了国民的利权思想,从外人手中争回了路权,而且在于它把实业界的视线引向了铁路,以与列强对中国路权的攫夺相抗衡。沪杭铁路资本以商界为大宗,商界的投资又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五府,皆浙江工商业相对发达地区。铁路的修筑,对沿线城镇民智的启迪影响颇大。1909年8月沪杭铁路全线通车,沿途观者如堵。
——摘编自戴鞍钢《近代江浙沪地区铁路修筑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沪杭铁路建设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3—1893年中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百分比)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73 — — 8.1% 8.1% 8.5% 83.4% 91.9%
1893 0.6% — 7.8% 8.4% 13.0% 78.6% 91.6%
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百分比)
年份 原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 矿产品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 2.6% * 37.4% 1 58.3% 1.7%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注:*,不及0.05。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国经济结构特征,并说明理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西周,天子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成为诸侯,成为王室的“藩卫”。这反映了西周( )
A. 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 B. 受到了早期神权思想影响
C.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 形成了家国一体政治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天子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周代的宗法制,该制度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其实质是家国一体,D项正确;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早期神权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 秦始皇把山东沿海一带的大批粮食运至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代时,漕粮由黄河中下游地区调运长安。隋开始,漕粮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逐渐增多。元朝时,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这些变化( )
A. 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 B. 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C. 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 D. 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秦朝至元朝时期。根据材料中秦、汉、隋、元水运方向的变化及所学可知,这些变化与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相关,如秦始皇将山东粮食运至内蒙地区作为军粮以北征匈奴,汉代将粮食从产量较高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运至都城长安,隋代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转漕北上逐渐增多”,元朝统治者也依据经济形势开辟了海运航线,A项正确;并非水运路线和中心转移导致政治和经济中心分离,排除B项;水运重点的转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政治的需求,而非自然地理环境,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不符合秦汉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 在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而《宋史》记载北宋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达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 政治人才选拔出现革新
C. 社会结构得到了新整合 D. 官员录取程序更加公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至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到宋,宋代官员选拔使得更多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结构得以调整,C项正确;秦朝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唐宋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均为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变化反映了社会结构得到了新整合,材料没有涉及选官的程序,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高宗时由宰相领衔编纂了《新修本草》,后世又称为《唐本草》。宋仁宗时,政府组织全国150多个州郡,将各地所产的药物绘制成图,连同标本送京,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绘制的药物图谱完成了。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 B. 大一统政治体制
C. 儒学民本思想的推动 D. 政府力量的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宋时期医药学的成果都在皇帝的支持下,唐有宰相领衔,宋动用了全国力量完成药物图谱,因此材料现象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强调了政府力量的支持,排除A项;“大一统”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政府的作用,并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 据记载,辽南京(燕京)“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到元代大都城的坊不是封闭状态,都由若干条邻近街巷组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府放松城市管理 B. 坊市制度被打破 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D. 政治中心的迁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南京即为后来的元大都,辽燕京城中设坊,坊有门楼,实行坊市制度,元代不再有坊市之分,其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布局突破了坊市界限,C项正确;城市布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而非政治因素,排除A项;坊市制度被打破是材料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城市布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迁移与材料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表为宋至清法律教化的演变。这反映了( )
项目 宋 明 清
教化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 官方开始有意识地渗入乡约 B. 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
C. 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逐步演变 D. 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至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可知,宋至明清的教化由基层主导向皇权和国家法律扩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皇权的不断强化,D项正确;官方“开始”向“乡约渗透”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教化服务于法律,而非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排除B项;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7. 明代史料记载:“东洋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来中国)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这一现象促使中国( )
A. 政府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B.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萌生了新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现象为大帆船贸易,西班牙大帆船携带白银到菲律宾马尼拉,再至中国购买商品,明朝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手工业方面的优势,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巨额白银的流入刺激了明朝经济的蓬勃发展,B项正确;中国政府此时的经济政策仍为重农抑商,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新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萌芽,大帆船贸易并没有直接促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8. 清朝前期,政府在西南地区只设置了五品以下的小土司,并且政府还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学校,让“土司子弟”“苗民”与汉人一体考试。这些措施( )
A. 完成了该地区的改土归流 B.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激化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在西南地区只设置了五品以下小土司”“西南民族地区设立学校”“与汉人一体考试”可知,秦朝前期在西南地区设立了权力较小的土司,并且使“土司子弟”接受儒学教育,这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改土归流的相关内容,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9. 1872年,李鸿章奏准设立轮船招商局,制订章程。次年委唐廷枢为总办,重订章程,计划募集资本银100万两,先募50万两,分为1000股,由华商认购,禁止洋商认购,亦不准华人转让洋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具有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特征 B. 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
C. 促进了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D. 增强了民族运输业的自信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轮船招商局不仅实施股份制,其股份还向华商公开投放,其有一定的近代化特征,但是其“由华商认购,禁止洋商认购,亦不准华人转让洋商”使其同时具备了民族性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排除B项;清政府经济政策松动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增强了民族运输业的自信心,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36年,中共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对1933年中央苏区所颁布的选举法有如下改变: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这一变化旨在( )
A. 实践武装割据思想理论 B. 适应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至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比1933年中央苏区选举法,1936年扩大了选举权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日力量而进行变化,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大革命时期,与1936年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99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通知》,提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1998年,我国又修订了土地管理法;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强调:“十八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这些政策( )
A. 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 实现了我国粮食的完全自给
C. 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D. 促成了我国农业的均衡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7-2006年(中国)。根据材料“提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十八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可知,我国不断调整土地政策,以保证基本农田,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C项正确;“确保”粮食稳步增长过于绝对,排除A项;实现了粮食完全自给的原因不是土地政策的调整,而是政策支持和科技驱动,排除B项;受国情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并不均衡,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古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里面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可供市民进行参观和祭拜,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古罗马的城市布局( )
A. 缓和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 B. 削弱了国家对市民的人身控制
C. 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D. 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中古罗马政治中心位于城市中心,这里供奉着各位皇帝的神像和纪念品,供市民参拜, “具体的行政事务的办理位于城郊的皇帝府邸内”可知,古罗马政治中心并非皇帝府邸,具体行政事务要前往城郊皇帝府邸办理,这反映了古罗马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古罗马的各阶层的关系,排除A项;削弱国家对市民人身控制这一说法不符合古罗马史实,排除B项;古罗马城市布局与商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诺曼征服后,英国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教会使用拉丁文,民众使用英文。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议会已着手将英文作为法律用语,1362年法务大臣首次在议会中用英文致开幕词。这一变化( )
A. 使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 B. 助推了民族国家的诞生
C. 导致宗教神权遭到了挑战 D. 基于重商主义发展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362年的英国。根据材料“诺曼征服后,英国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英国议会已着手将英文作为法律用语,1362年法务大臣首次在议会中用英文致开幕词”可知,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强,这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B项正确;英国民族意识的产生早于百年战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教神权遭到挑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题干中英语的运用与重商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及综合交易所率先在比利时、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开办百货公司,之后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这反映出( )
A. 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 大西洋沿岸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
C. 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中心化的趋势 D. 价格革命引起了商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和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西欧出现了多种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说明的是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而非贸易中心转移,排除B项;当时世界贸易由欧洲主导,非多中心化,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商业革命并非价格革命引起,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据记载,英国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1881年城市人口已是农村人口两倍。法国在1851年仅有3%的人住在经济发达的塞纳省,及至1911年,居住在这里的法国人已占法国总人口的10%。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C. 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 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至1911年(英国和法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且城市人口不断上升,法国也在此时开展工业革命,且经济不断发展,其城市人口随之不断增加,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比例变化,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欧美完成工业革命的情况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城市化的推进,没有比较城乡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图为2000—2020年美洲、欧洲和亚洲商品出口占比发展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丧失 B. 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 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均衡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0—2020(世界)。根据图中2000—2020年美洲、欧洲和亚洲商品出口占比可以看出,美洲和欧洲商品出口占比有所下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亚洲商品出口占比上升趋势明显,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冲击了旧的世界经济秩序,C项正确;当今世界经济依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排除A项;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没有建立,发达国家依然主导世界经济,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各国发展,但是“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并随着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和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宋代户籍制度以控制民户财产为主,这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民人身自由加强,为商品经营、城市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自由劳动力。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一条鞭法”的实施废止了以户丁为主征调赋役的办法,改以田亩为主要征调对象。黄册再也不能称作“赋役黄册”了,只具有人口统计的作用。赋役银由政府官收官解,里甲组织丧失了原有的征解税粮、编派徭役的功能。一些少田或者无田的农民逐渐减轻或者摆脱了徭役的压迫,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到清朝, “摊丁入亩”的推行,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延续了约两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劳动者人身不再成为赋役征发的依据,传统的人丁、土地双重的征发赋税标准演变为仅以财产(土地)为依据的单一赋税标准,这对清代前期以人丁编审为主体事务的户籍制度可以说是釜底抽薪,把一些卑贱地位的人列入平民户籍。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唐至宋户籍制度的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户籍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户籍制度变革的认识。
【答案】(1)变化:从户籍管理严格到相对宽松;户籍制度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答对三点即可)
(2)变化:逐渐丧失赋役功能,社会控制力不断减弱;废除贱民户籍,并入平民户籍。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使得原有户籍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国家逐渐放松了户籍管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推行(税收制度改革)赋役征发方式以财产为主要标准,使得户籍制度逐渐丧失赋役功能。
(3)认识: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法;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户籍制度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宋代户籍制度以控制民户财产为主,这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得出从户籍管理严格到相对宽松;由材料一“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宋代户籍制度以控制民户财产为主”可得出户籍制度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宋代户籍制度以控制民户财产为主”及所学可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由材料一“农民人身自由加强,为商品经营、城市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自由劳动力。”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黄册再也不能称作‘赋役黄册’了,只具有人口统计的作用。” “一些少田或者无田的农民逐渐减轻或者摆脱了徭役的压迫,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及所学可得出逐渐丧失赋役功能,社会控制力不断减弱;由材料二“这对清代前期以人丁编审为主体事务的户籍制度可以说是釜底抽薪,把一些卑贱地位的人列入平民户籍。”可得出废除贱民户籍,并入平民户籍。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一条鞭法’的实施废止了以户丁为主征调赋役的办法,改以田亩为主要征调对象。……到清朝, ‘摊丁入亩’的推行,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延续了约两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劳动者人身不再成为赋役征发的依据”及所学可得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使得原有户籍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由材料二“对清代前期以人丁编审为主体事务的户籍制度可以说是釜底抽薪,把一些卑贱地位的人列入平民户籍。”可得出国家逐渐放松了户籍管理;由材料“赋役银由政府官收官解,里甲组织丧失了原有的征解税粮、编派徭役的功能。” “传统的人丁、土地双重的征发赋税标准演变为仅以财产(土地)为依据的单一赋税标准”及所学可得出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推行(税收制度改革)赋役征发方式以财产为主要标准,使得户籍制度逐渐丧失赋役功能。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由材料一“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可得出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法;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由材料一“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和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和材料二“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把一些卑贱地位的人列入平民户籍。”可得出户籍制度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8.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8世纪中期棉纺织业的发展,人们对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原始动力再也不能继续满足日益扩大的需要时,蒸汽动力应运而生。在几乎所有工业全用上蒸汽机后,人们开始尝试把蒸汽机作为牵引力,用于改进原有的交通运输——运河。
——[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受沪宁铁路借款权被英商攫取的刺激,江浙地区一些士绅和实业界人士等决意筹集资本,自主修筑铁路。1906年,浙江方面率先修建杭州至嘉兴段铁路。次年4月,在张謇的主持下,上海至嘉兴段也开工兴建。沪嘉铁路的修建,其意义不仅在于唤醒了国民的利权思想,从外人手中争回了路权,而且在于它把实业界的视线引向了铁路,以与列强对中国路权的攫夺相抗衡。沪杭铁路资本以商界为大宗,商界的投资又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五府,皆浙江工商业相对发达地区。铁路的修筑,对沿线城镇民智的启迪影响颇大。1909年8月沪杭铁路全线通车,沿途观者如堵。
——摘编自戴鞍钢《近代江浙沪地区铁路修筑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沪杭铁路建设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推进;棉纺织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蒸汽机与火车的发明。
(2)原因: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清政府软弱,筑路权被列强攫取;开明人士和民族资本家的推动。(答对三点即可)
影响:收回了部分铁路修筑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唤醒了国民的利权思想,启迪了民智;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推动了城市发展。(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由材料“随着18世纪中期棉纺织业的发展,人们对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原始动力再也不能继续满足日益扩大的需要时,蒸汽动力应运而生。”及所学可得出业革命的推进;棉纺织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材料“在几乎所有工业全用上蒸汽机后,人们开始尝试把蒸汽机作为牵引力,用于改进原有的交通运输——运河。”及所学可得出蒸汽机与火车的发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受沪宁铁路借款权被英商攫取的刺激,江浙地区一些士绅和实业界人士等决意筹集资本,自主修筑铁路。”及所学可得出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清政府软弱,筑路权被列强攫取;由材料“”可得出;由材料“在张謇的主持下,上海至嘉兴段也开工兴建。”及所学可得出开明人士和民族资本家的推动。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沪嘉铁路的修建,其意义不仅在于唤醒了国民的利权思想,从外人手中争回了路权,而且在于它把实业界的视线引向了铁路,以与列强对中国路权的攫夺相抗衡。”及所学可得出收回了部分铁路修筑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中国的利益;由材料“铁路的修筑,对沿线城镇民智的启迪影响颇大。”可得出唤醒了国民的利权思想,启迪了民智;由材料“沪杭铁路资本以商界为大宗,商界的投资又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五府,皆浙江工商业相对发达地区。”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推动了城市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3—1893年中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百分比)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73 — — 8.1% 8.1% 8.5% 83.4% 91.9%
1893 0.6% — 7.8% 8.4% 13.0% 78.6% 91.6%
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百分比)
年份 原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 矿产品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 2.6% * 37.4% 1 58.3% 1.7%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注:*,不及0.05。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国经济结构特征,并说明理由。
【答案】特征:中国经济结构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理由: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通过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被迫开设一系列通商口岸,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工业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1873年、1893年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1%、8.4%,而消费资料均占91%以上,表明中国已成为列强的产品倾销市场;而此时,中国出口商品中原材料占比从2.6%上升至15.6%,表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材料供应市场;手工半制成品占出口比例为37.4%、28.4%,手工制成品比例为58.3%、53.4%,表明中国的手工制品仍具有一定的优势。总体上,通过上述数据可知清末以来,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经济结构逐渐具有了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73年至1893年的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1873—1893年中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百分比)”“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百分比)”可知,中国经济结构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1873—1893年中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873年、1893年中国进口商品的变化情况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后,通过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被迫开设一系列通商口岸,中国逐渐沦为洋货的倾销市场和列强的原材料产地。1873年、1893年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1%、8.4%,而消费资料均占91%以上,表明中国已成为列强的产品倾销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中原料占比分别为2.6%、15.6%,表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材料供应市场;手工半制成品占出口比例为37.4%、28.4%,手工制成品比例为58.3%、53.4%,表明中国的手工制品仍具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知,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经济结构逐渐具有了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