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
译文: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左同)
美苏易北河会师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背景
材料一: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材料二: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材料三: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斯大林1946年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战后美国实力强大,制定全球扩张大战略
战后苏联实力增强,制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
武装部队300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
拥有原子弹
控制操纵联合国
经
济
工业产量占2/3
出口贸易占1/3
黄金储备占3/4
军
事
政
治
材料四: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2万门火炮。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9390万发炮弹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3万辆坦克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4万架飞机
军队人数到1945年5月接近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万人。
战后苏联军事实力
材料五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长电报”,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主张。
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长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就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主要障碍,并正在积极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美国提出遏制战略,美苏从合作转向了对抗
苏联扩大东欧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全球扩张
美国要当世界领袖
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保障国家安全
总结:美苏冷战发生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2.消灭共同敌人后,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3.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4.美苏两国综合实力相当,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激烈碰撞
5.美国提出遏制战略,美苏从合作转向了对抗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946.3
1949.1
1955.5
1947.9
1948.2
1949.10
1949.4
1947.3
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约成立
华约成立
德国分裂
拉开冷战序幕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表现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两极思维
两大对立经济集团
地缘政治分裂对立
两大对立军事集团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1949年成立“北约”,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 ——1946年3月,丘吉尔演说
“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
材料1:“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国会咨文(1947年3月)
通过遏制共产主义来捍卫自由
美国战后对外政策转向全球扩张
意识形态色彩浓烈:自由主义VS极权主义
美国以两极思维看待世界
杜鲁门主义
既是美国对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宣言书
实质:反对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材料2:1947年9月22~27日,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为:设立情报局,……情报局的任务是交流经验,必要时在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党的活动。同时也指出战后世界已经分裂为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美国向全世界扩张的意图,要求各国共产党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作为自己行动路线的根本出发点。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计划实施期间,英法等16国受援,对西欧的援助达132亿美元。其中90%为捐赠,10%为贷款。
黄鼠狼给鸡拜年
愿者上钩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主义……我们的目的是在世界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为自由制度创造赖以生存的政治社会环境。必须考虑给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不然的话就会面临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马歇尔
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二者有何关系?
马歇尔计划实质:用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势力,争夺全球霸权
实质相同: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方式不同:杜鲁门主义——公开;马歇尔计划——隐蔽;
关系: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不仅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而且针对该计划,1947年苏联迅速与东欧国家签订了被西方称为“莫洛托夫计划”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初步构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东欧的经济完全被纳入苏联的轨道。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
北约仍然存在,与它最初的目的没有多大关系。相反,
“北约” 与“华约”对峙
在北约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个冷战的“活化石”为何继续存在?
北约仍然存在,与它最初的目的没有多大关系。相反,北约如今已成为地缘政治扩张的工具,旨在提振西方国家的军工产业,促进/保护它们在全球的企业投资。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
1955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华约”组织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军事政治同盟。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北约仍然存在,与它最初的目的没有多大关系。相反,
材料一: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极为无理的要求:要土耳其……同意苏联在黑海海峡拥有基地。
材料二:如果土耳其(海峡)落入苏联之手,那将是自由世界的末日。 ——美国国会
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美国国会下如此的结论?(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
原因:如果苏联控制黑海海峡,苏联海军可以进入地中海,控制出海要冲,包抄西方,在地缘战略方面西方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项理论,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示意图
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并实行币制改革,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币制改革,于1948年6月封锁柏林,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近一年后,危机随苏联退却而结束。1949年9月和10月西德和东德相继成立。
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
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国际格局: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朝鲜战争
(1950-1953)
越南战争
(1955—1975)
冷战中的热战
冷战与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的形成
【拓展提升】 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1)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1、第一阶段(50中—60初):以紧张为主,美攻苏守;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态势(特点) 缓和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优势在美国 原因 A、缓和原因: 苏联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 B、紧张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抗 C、优势在美: 美国此时的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苏联。 重大缓和事件 A、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 C、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B、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 重大对抗事件 A、1961年柏林墙修筑 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的发展(由对抗走向缓和)
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核战争风险空前严重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1961年)
1958 年11月,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要求美英法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形势一度紧张,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东德在西柏林建起水泥墙。美国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能击中西半球大多数城市的中程导弹等进攻性武器,美国坚决不能接受;呼吁赫鲁晓夫放弃世界霸权计划,从古巴撤走导弹 (10.22)
美国对古巴实行全面“隔离”:183艘美国海军舰艇调往加勒比海,拦截并检查所有可疑船只,阻止苏联再将进攻性武器运入古巴。还放出消息称装载核弹B-52轰炸机处于待命状态;156枚洲际弹道导弹正准备对苏联发射。(10.24)
可以取消封锁,保证不进攻古巴,但不撤出土耳其!(10.25)
如美国取消封锁,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苏联愿撤出导弹!(10.23)
“接受美国人的所有要求!” (10.28)
战略优势在美国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
美苏争霸与中国关系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扶蒋反共到孤立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 ,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
2、第二阶段(60中—70末) : 苏攻美守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态势(特点) 苏攻美守 原因 美守原因: A、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动摇。B、经济危机冲击。C、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D、西欧日本的崛起; 苏攻原因:勃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重大缓和事件 尼克松调整政策,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A、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 B、结束越南战争 C、中美关系正常化 重大对抗事件 A、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其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点 B、在欧洲依然保持与美的对峙。
1978年阿富汗战争: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即支持激进的政党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加紧使阿富汗在经济上依赖苏联,反对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巴基斯坦。历届阿富汗政府虽然都曾试图改革,但均由此而告终。当卡尔迈勒推行俄国化的企图遭到武装反对时,他要求并接受苏联援助,对反对派进行镇压,导致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阿富汗的地缘政治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阿富汗位于中亚地区,东靠近中国新疆西藏地区,西可以挟制伊朗,而往北就是中亚的五个斯坦,当时还是苏联领土,而往南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对于控制整个中亚西亚南亚,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这是苏联操纵阿富汗政局的原因,也是1979年入侵的原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被击落的苏联直升机
美苏争霸与中国关系
A、美国:
态度:拉拢中国以牵制苏联;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
原因:美处于守势;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
B、苏联
态度:严重恶化(甚至发生边界武装冲突)
原因:勃执政期间军事力量强大,奉行积极扩张政策。
中美建交
1972年, 尼克松总统访华, 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20世纪7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 抓住机遇, 促成中美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3、第三阶段(80年代 ):美攻苏守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 里根
态势(特点) 美攻苏守:80年代是美苏关系从激烈抗争走向迅速缓解的大变动时期。这十年是苏联走下坡路、乃至进入困难的谷底,美国从守势中转为逼苏在各领域中让步,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原因 美攻原因: A、80年代经济复苏;B、里根政府的强硬态度。 苏守原因: A、苏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B、侵略阿富汗,负担沉重C、斯大林模式弊端 重大缓和事件 A、1985年后美苏首脑会晤,建立对话机制; B、1987年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C、1991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不干涉东欧,同意两德统一苏军撤出阿富汗 D、1991年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E、中苏关系正常化 重大对抗事件 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星球大战计划”,拖跨苏联
针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其第一任期内(1981-1984),以重新谋求对苏军事优势为出发点,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亦称“星球大战计划( Star Wars Program),是在美国上空建立反弹道导弹的核战略防御体系,在敌方的导弹起飞、进入太空和重新进入大气层袭击目标的不同阶段,利用太空和地面武器拦截敌方导弹,以保证美国在核攻击时处于安全状态。该计划将过去利用和报复来进行威慑发展为以核防御来进行威慑,是后来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先声。
“星球大战计划”
美苏争霸与中国关系
A、美国
态度:时好时坏
原因:一是苏联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加强其霸权地位,二是中国实力不断增强;
B、苏联
态度:改善与中关系
原因:苏联实行全面收缩政策
1989年5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
1989年5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到达北京。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夫人一行正式访问中国。这是自1959年以来,两国经历了30年的长期隔阂后,苏联最高级领导人对中国进行的首次访问。
邓小平会见访华的戈尔巴乔夫
◎漫画《冷战下的欧洲》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多极力量的成长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55 1961 1967 1971 1972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兴起
欧共体成立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日本崛起
①欧洲共同体(西欧)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③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④中国的振兴;
⑤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哪些?
1.欧洲的联合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1年)
(1957年)
(1957年)
(1967年)
◎欧共体的建立过程
联合的原因:(1)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2)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欧洲(3)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4)法德和解(5)应对美、苏的威胁
战后初期,美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推行马歇尔计划,经济援助西欧,并得以控制西欧。从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美同西欧国家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随着欧共体、欧盟的建立,欧洲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在国际上积极摆脱美的控制,成为多极化趋势下的重要力量。
欧盟
(1993年)
欧元
(1999年)
经济组织
政治经济组织
2.日本的崛起
崛起原因:(1)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国家指导;(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3)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4)美国的扶植(5)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6)经济非军事化
日本经济的“起飞”
谋求“政治大国”
60年代末,日本已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9万美元,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3.中国的振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64 1967 1970 1971 1972 1979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明确规定5个条件: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
①提出:
1956年,由南斯拉夫,埃及和印度领导人提出
②正式形成:
1961年9月,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原则:
不结盟和非集团化
④性质:
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
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3年
⑤意义:
(2)不结盟运动
(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①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 日本经济的“起飞”,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③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④ 中苏关系的破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⑤ 美苏争锋,削弱势力。
⑥ 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
美苏两极受到冲击
冲击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思考点】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①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②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③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约组织国家
两极格局的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
材料1:到80年代初,苏联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且失去了60年代的速度优势。在信息技术方面苏联尤其落后,“甚至到了90年代初,苏联人均拥有电子计算机的数量只是韩国的10%,是美国的2%。像以前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的是采掘和燃料工业。依靠科技进步的经济所占的比重只有38%,而在主要发达国家则占55%- 65%”,正是国家的危机迫使戈尔巴乔夫必须进行改革。
材料2:戈尔巴乔夫在东欧国家实施“自由选择”的原则,对东欧各国的政治动荡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戈尔巴存夫力图把自己的新想维和改革的模式推向东欧国家,并督促这些国家效法苏联的改革和美国的设想与设计去实施。
—— 左凤荣《新编中学历史教材对苏联体制和苏共领导人的看法》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两极格局的瓦解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拒绝执行亚纳耶夫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
1991年8月21日,戈尔巴乔夫控制局势,但24日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
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冷战的特征
①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②多发生在两大阵营地理边缘地带,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③在进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具有避免直接冲突的自我控制机制
④对抗与缓和并存,冷战与热战交织(代理人战争);
冷战(两极格局)的影响
⑥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⑤长期冷战的历史惯性使得冷战思维至今仍然存在。
④擅划它国国界、分裂它国的做法,为日后纷争埋下祸根。
③使世界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
②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织,造成国际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①打上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消极:
④为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③在两极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安全,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从对方借鉴了经验教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①美苏均势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积极:
两极格局的瓦解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如何
(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2)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制约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5)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
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②主要原因: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③直接动因: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④其他原因: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雅尔塔体系:指美苏两国按照二战后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
“冷战”:指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
两极格局: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世界格局的演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推动国际力量的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增强自身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