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2.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形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面认识,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 电的应用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工业蓬勃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其特点是 同 紧密结合。 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这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2)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 现象。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美国发明家 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等,还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 。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 ”。
科学研究
工业生产
电力
电磁感应
爱迪生
火力发电站
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 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876年, 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 的发动机问题。
(2)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 。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 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 、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内燃机
德国
交通运输工具
汽车
流水线
飞机
3.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 的产生。1867年,瑞典化学家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4.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 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 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 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 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化学工业
诺贝尔
现代塑料工业
人造纤维
生产力
垄断
帝国主义
对外扩张
探究:什么是流水线生产?组织流水线生产需具备什么条件?
流水线生产是指员工按照劳动对象的生产方式采取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环节,有顺序地进行加工并出产产品(零件)的一种较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
并非所有的产品生产都适用于流水线生产,想要组织流水线生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产品品种稳定,而且是长期大量需要的产品;产品结构和工艺过程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它是指产品的结构便于工艺制造,有
利于采用经济、有效的工艺加工方法,并且工艺过程能划分为简单的工序,同时工序的分解与合并可以满足供需同步化(同期化)的要求。
(2)原材料、协作件必须是标准的、规格化的,并按时供应。同时,机器设备必须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3)工作必须符合质量标准,产品检验能随生产在流水线上进行;另外厂房的建筑设施、生产面积等方面都要符合安装流水线生产等条件的要求。
具备了上述条件,并通过技术经济论证或可行性研究,决定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后,就可以进行流水线的具体组织设计,最后投入生产。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说明( )
A. 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结构 B.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C. 市场引领生产技术革新 D. 政治进步可以推动时代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政治进步可以推动时代的发展,D项正确。
2.★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带来了火种。近代也有一位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发明耐用白炽灯泡,给人类带来便捷的“火种”,让人们告别了蜡烛和油灯。这位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是( )
A.英国人 B.美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答案:B
解析: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3. ★ “为世界装上轮子”的福特被评为“二十世纪商业巨人”,他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即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其“好车”的驱动源于( )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电动机 D. 珍妮机
答案:B
解析: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使用的动力是内燃机,B项正确;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使用的动力,排除A项;电动机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使用的动力,排除C项;珍妮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排除D项。
4.★★ 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后排演了历史课本剧《交通的革命》,他们设计的情节不合理的是( )
A. 美国人首先造出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
B. 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C. 本茨向人们展示他制造的汽车
D. 法拉第在电灯下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D
解析: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电灯是1879年爱迪生发明的,法拉第不可能在电灯下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故选D项。
5.★ 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侦察发现敌人后,仅用三四个小时就完成了整个舰队的集合、出航,这是以往依靠桅杆上悬挂的信号旗传递信息所无法实现的。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使用了( )
A.移动电话 B.无线电报
C.电子计算机 D.互联网
答案:B
6. ★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下列发明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
A. 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 B. 法国夏尔多内——赛璐珞
C. 美国海厄特——人造纤维 D. 德国莱特兄弟——内燃机
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瑞典的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A项正确;法国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排除B、C项;美国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排除D项。
7. ★★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衔接并交错在一起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企业加大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达到了一定程度。”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
A. 范围广、规模大、进展快 B. 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
C. 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D. 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答案:D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企业资助科学家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家的发明可以很快应用于生产,D项正确。
8.★★ 下表是美国和德国的煤炭、钢产量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说明了( )
A. 美、德工业发展后来居上超越英、法
B. 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重工业发展
D. 美、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答案:C
解析: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德两国的煤炭和钢的产量都有了飞速的增长,充分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
9.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著作中写道:“在人类的发展历程当中,截至1914年8月之前的这一时期,真可谓是一个壮丽的时代!”与“壮丽的时代”相匹配的是( )
A. 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 B. 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经济发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D. 经济大危机前夕的虚假繁荣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
10. ★★ 20世纪初,美国福特、洛克菲勒、摩根等集团的生产比重分别占国内汽车、石油、钢铁行业的50%、95%、66%。上述现象反映出美国( )
A. 垄断组织地位凸显 B. 自由放任政策调整
C. 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 世界经济霸权建立
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A项正确。
二、综合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美国大事年表(1862—1914年):
——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编制
材料三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
——摘编自[英]狄更斯《艰难时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煤产量和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重大发明。
趋势:迅速增长。重大发明:蒸汽机的改良和内燃机的发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
主要因素:政府的支持;国家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垄断组织的推动;人口增长等。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问题: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
(4)分析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经验:重视科技创新;重视教育;在发展科技、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西欧如果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没有征服诸土著民族的连发枪,殖民地的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摘编自霍震、王维《世界近代史纲要》(上册)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英、法等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对全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带动作用。…… 1900年,四大工业国家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72%,由此不难看出,在全世界工业的发展中,这四国的作用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和多么重要的地位。……此外,这也使各国在经济发展上大大加强了互相依赖的程度。于是,形成了一种“世界经济”,将全球联结在一起,再也撕不开了。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 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获奖人数统计表(1901—200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者认为近代西欧扩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展示的成果先后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3)材料四反映的20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获奖科学家分布有何特点?
特点:德、英、法、美四国获奖人数一直占很大比例,使欧美发达国家长期拥有世界科技优势。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关系:科技发展促进国家发展,国家发展保障科技进步。(共22张PPT)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2.利用并分析可信史料,初步理解近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理解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队伍不断壮大。 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人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 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 和 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 规模越来越大。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 也发生改变。
迅速增长
工人阶级
劳动力结构
社会地位
工业
商业
城市
生活方式
3.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家的日益富裕和工人的低水平生活标准导致 激化,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社会矛盾
探究:工业化的优点、缺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1811年,英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在全国职业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5%,工商业人口的比重为45%,其他职业人口的比重为20%;而到1871年,三者所占比重变为14%、55%和31%。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造成英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导致英国贫富差距加大
C. 使英国劳动力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D. 推动英国人口不断增长
答案:C
解析:与1811年相比,1871年英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急剧下降,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商业劳动力人数的1/4。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故选C项。
2. ★★ 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工厂劳动;同时,经济收入带动了女性消费习惯的变化,她们也开始关心杂志、戏剧及绘画,这些新变化让女性重新定位并认识自我。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推动女性意识觉醒 B. 改变职工性别比例
C. 带动艺术产品消费 D. 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这些新变化让女性重新定位并认识自我”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女性意识觉醒,A项正确;改变职工性别比例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艺术产品消费和城市化进程的问题,排除C、D两项。
3. ★★ 下图所示为德国适龄儿童入学率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德国( )
A. 发展高等教育 B. 实行免费教育
C. 普及职业教育 D. 推广大众教育
答案:D
解析:德国儿童入学率不断提升,说明德国推广了大众教育,D项正确;儿童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排除A项;图片只能显示入学率上升,不能看出是否实行免费教育,排除B项;职业教育不符合儿童教育的特点,排除C项。
4. ★ 工业革命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80%甚至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不断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大量向城市集中,从事各种各样的工商业活动。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 )
A.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 加剧了贫富分化 D. 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答案:D
解析:在工业革命前80%甚至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纷纷向城市集中,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故选D项。
5. ★★ 1870年,英格兰的剧院差不多有200家,其中伦敦有44家、利物浦有9家、曼彻斯特有3家。音乐厅的数量也迅猛增长。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电力照明已经普及 B. 城市化进展显著加快
C. 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D. 工人生活条件迅速改善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多。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所以英格兰的剧院、音乐厅数量不断增加。这体现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故选B项。
6. ★★ “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这提醒我们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做到( )
A. 保护环境 B. 控制人口增长
C. 注重农业生产 D. 节约能源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造成大量的毒雾,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告诉我们,加快工业化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故选A项。
7. ★★ 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人口尚不在此列。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环境污染严重 B. 贫富分化严重
C. 城市化进程加快 D. 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德国贫富分化严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个人财产价值的拥有状况不能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发展迅速,排除C、D两项。
8. ★★ 右图是小明给同桌制作的学习主题示意图,图中的“?”处应该填写( )
A.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C.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进步
D.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答案:D
解析: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城市工业化发展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大众教育普及,妇女地位提高,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等内容,反映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故选D项。
9. ★★ 贝恩斯写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曼彻斯特、纽约等城市尽管存在着不可争议的丑恶、污染的天空和骇人听闻的贫民窟,但这里更是智慧摇篮的组成部分,这些智慧的发明正极大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此段材料反映了贝恩斯( )
A. 对城市化持否定态度 B. 对工业化持否定态度
C. 全面看待工业化影响 D. 全面看待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贝恩斯看到了城市化的弊端,更肯定了工业化带给人类生活的改变,即全面看待工业化的影响,C项正确;贝恩斯肯定了城市化、工业化,排除A、B两项;人口增长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10.★★ 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4户织袜工中,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每户只有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而且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该项调查结果表明( )
A.工业革命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生产力
B.英国机器化生产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C.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
D.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缓解
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材料表明全英织袜工生活贫困,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缓解,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 ★★ 两次工业革命改变着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生产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因此,处于社会顶层的少数人和底层的多数人的收入的增长,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在此之前,大众的收入微薄,消费单一,以至50%以上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但在工业革命时期特别是后期,消费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收入更多的是用来购买时装、体面的奢侈品等时尚品,出现了新消费主义,新消费主义则最早出现在18—19世纪的英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大批农民涌入工业地区,他们及其子女迫切需要获得教育。……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拨款补助教育,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经过不断发展,英国形成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
——摘编自载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
材料三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涨薪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是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后大众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消费主义最早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2)材料二中英国农民及其子女“迫切需要获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教育发展方面的措施和成就。
变化:消费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收入更多的是用来购买时装、体面的奢侈品等时尚品。原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目的: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措施:颁布《初等教育法》,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成就:形成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表现: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进步、妇女受教育程度增加等。
1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工人人数迅速增长。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生活在城市之中。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描述英国城镇“在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庄、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图二展现的是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
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城市开始用砖块、石子铺设街道。1859年,伦敦设计了全新的交叉下水道,随着排污管道的建设,以往街道上污水横流的景象也越来越少。19世纪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经有了煤气灯照明。电灯发明后,城市照明得到彻底改善。马车曾经是城市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
(1)从以上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2)英国等欧美国家城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从以上三幅图片及文字介绍中可以了解19世纪中期以前欧美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对应的解决措施是什么?
历史信息: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等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英国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增长;英、美、法等国的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写出三点即可)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卫生环境差,街道狭窄而拥挤。解决措施:建设排污管道,用砖块、石子铺设街道(修建街道)。(共24张PPT)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1.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近代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将近代科学家、艺术巨匠们的生平以及他们进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时的经历与其优秀成果结合起来学习,理解其成果的内涵,感悟科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品质。
3. 能够认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科学家
(1)英国科学家 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687年,《 》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 出版了《 》,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2.文学巨匠
“人间喜剧”是法国作家 创作的小说集,《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 创作的小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达尔文
物种起源
巴尔扎克
列夫·托尔斯泰
3.音乐美术大师
《英雄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家 创作的。《向日葵》是荷兰画家 创作的。
贝多芬
梵高
探究:关于《物种起源》的创作背景和主要观点。
《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
1831年,达尔文跟随“小猎犬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及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众多标本,并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历时5年,达尔文游遍世界大部分地区,回到英国。他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达尔文在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影响巨大的观点,并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牛顿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物质宇宙的奥秘:行星围绕太阳转,卫星围绕行星转,彗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这主要反映了人类对( )
A. 社会转型的回应 B. 现世生活的批判
C. 客观世界的认识 D. 自由平等的渴望
答案:C
解析: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材料主要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故选C项。
2. ★★ 受牛顿力学的启发,人们发现自然界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启蒙思想家在牛顿力学的启发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这说明牛顿力学( )
A. 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B.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 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D. 使物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答案:B
解析:在牛顿力学的启发下,人们不再迷信上帝,开始认真思考,促进了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
3.★“(17世纪)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牛顿的科学成就不包括( )
A.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创立了微积分学
C.提出了运动三定律
D.提出了进化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
答案:D
4. ★ 他曾经乘坐“小猎犬号”进行了历时近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这一经历促成了( )
A. 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B. 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物种起源》出版,打破神创论
D. 《英雄交响曲》的气势磅礴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他”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曾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C项正确;工业革命使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排除A项;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排除B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排除D项。
5. ★★ 人从哪里来?人是自然进化而来的还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达尔文的回答是:人类与生物同源,人类是自然秩序及进化过程的一部分。达尔文的这一回答( )
A. 指出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B. 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C. 肯定人在自然中居于中心地位 D. 打破了神创论
答案:D
解析:达尔文提出人类与生物同源,人类是自然秩序及进化过程的一部分,这打破了神创论,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D项正确。
6. ★ 这一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者形象,并通过他的发家历程,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以后社会财富和权力再分配的历史。这一小说收录于( )
A. 《哈姆雷特》 B. “人间喜剧”小说集
C. 《复活》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B
解析:“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毕生心血创作的由九十多部独立而又有所联系的小说组成的巨著,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中的《高老头》成功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的发家,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以后社会财富和权力再分配的历史,故选B项。
7. ★ 他看到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矛盾,他一直在思考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并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对社会变迁的思考。下列作品属于他创作的是( )
A. 《复活》 B. “人间喜剧”小说集
C. 《向日葵》 D. 《物种起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俄国”“地主与农奴”“对社会变迁的思考”等可知,“他”是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是他创作的,A项正确;“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作品,排除B项;《向日葵》是梵高的作品,排除C项;《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的作品,排除D项。
8. ★ 他继承前辈的成就,吸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成果,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及歌剧《菲岱里奥》等。交响曲中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他”是( )
A. 达尔文 B. 牛顿 C. 贝多芬 D. 梵高
答案:C
解析: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故选C项。
9.★ 他作品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也因此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是( )
A. 达·芬奇 B. 贝多芬
C. 托尔斯泰 D. 梵高
答案:D
解析: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也因此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D项正确。
10. ★★下面是某校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资料,这些资料( )
①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②达尔文《物种起源》③巴尔扎克《高老头》④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A. 反映了世界近代科学文化发展
B. 使人类进一步探索客观世界
C. 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D. 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答案:A
二、综合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乘坐“小猎犬号”进行了长达近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他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材料二 牛顿借鉴前人的科学成果,经过20余年的研究,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书中系统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他被誉为“物理学之父”。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为近代物理学和力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
材料三 爱迪生一生有上千项发明,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发明创造上。他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等1600种不同物质作为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宵达旦。历经数千次的挫折,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高阻力白炽灯泡。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对世界有极大影响。
(1)从三则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三人都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历史信息:著作名称(发明名称)、 作者(提出者)、著作内容、创作国家等。(写出三点即可)
精神品质:钻研精神、创新精神、执着精神等。
(3)上述三个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大?说明理由。
【示例一】爱迪生贡献最大,他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等,一生共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
【示例二】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除了生物学外,达尔文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达尔文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示例三】牛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提出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方面,牛顿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发展出了颜色理论;在数学方面,牛顿与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经济学方面,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1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活动。
材料 16—18世纪西方和中国科技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对比:
根据上表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示例一】观点:中西方科技存在差异性。论述:16—18世纪中西方科技成就的内容、特点及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科技成就内容上,中国的《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及《天工开物》等著作注重科技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而西方的“日心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是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在科技成就特点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具有总结性和实用性,而西方的科技具有开创性和延续性,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在科技成就作用上,中国的科技成果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西方的科技为近代社会产生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综上所述,中西方科技成就在内容、特点及作用上的差异,影响了近代中西方国家的发展。
【示例二】观点: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中西方科技发展。论述:16—18世纪中西方地理、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影响科技水平的发展。在地理环境上,中国多大江大河,重视农业生产;而西方以海洋为中心,积极拓展海外贸易,探索未知领域。在政治环境上,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高度集中,统治阶级“重农抑商”,重视农业及与此有关的科技,如《农政全书》及《天工开物》等著作,不重视其他科技创新;而西方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运用科技向旧传统宣战,如“日心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在经济环境上,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农立国,而西方以商品经济占主导,刺激了科技创新。综上所述,不同的环境影响了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