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复习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复习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7 14:15:53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2.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示意图,说明国际关系的变化。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在两次 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 、 和 ,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 和 、法国等国的冲突不断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三国同盟: 、 和 。三国协约: 、
和 。
工业革命
市场
原料产地
投资场所
德国
英国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俄国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 。
(2)导火线: 。
(3)时间: 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进程。
①1916年,德、法间展开了 。该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②1917年, 参战,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尔干地区
萨拉热窝事件
1914
凡尔登战役
美国
俄国
(2) 结果:1918年11月, 投降,战争以 的失败而告终。
(3)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 、 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 影响。
①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 地位。
②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德国
同盟国
重新瓜分世界
争夺世界霸权
欧洲的优势
民族觉醒
探究: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普鲁士有军国主义的传统。17世纪以后,普鲁士对外不断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19世纪中期,德意志通过普鲁士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于是,带有军事色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进一步赢得了德国人的信任。
从当时的现实角度来看,德国的经济实力与殖民地位的不相称,刺激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战争欲望。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位。但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走上资
本主义道路时,世界上可瓜分的殖民地大多早被老牌的英、法、荷等国瓜分完毕。于是德国工业资产阶级就将拓展海外市场、占领殖民地的愿望,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密切结合起来,到处侵略扩张,力图冲出欧洲,走向世界。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1890年、1914年欧洲部分国家陆海军人数统计图,图中所示历史现象( )
答案:C
解析:1890—1914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都在扩军备战,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选C项。
A. 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C.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 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2. ★ 一部著作中写道:“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同盟者。”上述内容解释了( )
A.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 B.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C.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D.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C
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后来居上,经济实力超过了英国,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遭到老牌强国英国的反对。为增强实力,德国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结成三国同盟,英国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故选C项。
3.★ 在全世界范围内,恐怕没有任何一名刺客有普林西普这样的知名度。后人曾在他行刺斐迪南大公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这主要是因为这次“行刺”( )
A. 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冲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C. 引发了拉美的独立浪潮 D. 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答案:A
解析:1914年,普林西普行刺斐迪南大公,这是一战的导火线,故选A项。
4. ★ 在这里,德、法两国军队进行了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历时最长的战役。随着法军的胜利,德军的进攻势头从顶峰跌落,该战役成为一战的转折点,可以说是德军官兵们“心中永远的痛”“欲除之而后快”。“这里”应指的是( )
A. 凡尔登 B. 萨拉热窝 C. 萨拉托加 D. 滑铁卢
答案:A
解析:凡尔登战役因交战双方伤亡人数太多,被称为“绞肉机”,A项正确;1914年发生在萨拉热窝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排除B项;发生在萨拉托加的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排除C项;发生在滑铁卢的滑铁卢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排除D项。
5. ★★ 1914—1918年,英国政府机构女性就业人数从2000人增加到223 000人,市政交通业女性就业人数从18 200人上升至99 000人。这反映了( )
A. 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B. 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C. 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D. 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答案:A
解析:1914—1918年,英国政府机构、市政交通业女性就业人数不断上升,此时处于一战期间,战争导致男性劳动力大量死亡,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大量女性成为新的劳动力,这体现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A项正确。
6.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
A. 战争削弱了欧洲的整体实力
B. 法德之间的矛盾终于彻底消解
C. 美苏的崛起引起欧洲的警惕
D. 国际联盟促进了欧洲的合作
答案: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战争削弱了欧洲的整体实力,所以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A项正确;法德之间的矛盾没有彻底消解,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崛起,排除C项;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排除D项。
7.★ 下表反映出一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出现了明显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B.美国加入战争
C.俄国退出战争 D.德国战败
答案:B
8.★★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以上材料说明一战( )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答案:C
解析:一战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C项正确;一战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这是战争的性质而不是影响,排除A项;一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这是战争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一战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这是战后的影响,排除D项。
9. ★★ 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同盟国。战争期间,协约国慷慨地提出将部分侵占的领土分给意大利,这一诱饵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这说明( )
A. 同盟国内部的矛盾尖锐 B. 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C. 意大利参战意图不明确 D. 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
答案:B
解析: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见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背叛“盟友”,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这说明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为准则的,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故选B项。
10. ★★ 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来描述战争惨状,但一种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 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 奠定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
C. 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
D. 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答案:C
解析:在一战的冲击之下,中、东欧出现了新兴民族国家,苏联建立了新型政治国家,英国注重“福利国家”的建设,这些都拓展了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但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但该内容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宣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材料二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垣、击破的战车、挂在树木残枝上的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一战时期某战地记者的报道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德国有什么企图。
企图:获得更多的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2)材料二描述了一战的残酷,一战中损失近百万人、有“地狱”之称的是哪一场战役?
战役:凡尔登战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战争是人类的伤痛,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未来世界的美好祝福。
美好祝福: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愿未来的世界和平永驻;人类和平共处;没有战争、没有硝烟;各国和谐发展。(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大事年表(部分):
——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编制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一战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时间:19世纪80年代。
【示例一】观点: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这些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激化,最
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冲突不断,加剧了国际形势的危机。
结论:综上所述,为争夺殖民地而成立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示例二】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巨大伤亡。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1916年2月,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役,双方损失近百万人,该战役素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同年6月,英、法对德的索姆河战役开始,双方伤亡130多万人。战争中使用了毒气弹、重炮等武器,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
结论: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开动战争机器,进行了无比惨烈的争夺厮杀,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
【示例三】观点:一战结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论述:一战后期,美国、中国的参战,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一战,引起了交战各国的革命运动,加速了帝国主义的瓦解。连年的战争,损耗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反战运动等,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结论:综上所述,一战的结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23张PPT)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1.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正确认识革命领袖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2.通过具体史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把握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3.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1917年3月,俄国发生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 。
(2)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 、 和面包的要求,宣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2.十月革命
(1)1917年7月,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 夺取政权。
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
和平
土地
武装起义
(2) 年11月6日晚, 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被称作“ ”。
3.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通过《 》,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宣布成立 政府,新政府由 党组建, 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1917
列宁
十月革命
和平法令
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
列宁
(2)苏维埃政府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 ;废除 ,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 。
(3)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 ,建立了第一个 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
红军
社会主义公有制
土地私有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
殖民地半殖民地
探究: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
列宁是十月武装起义方针的制定者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
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于4月16日回到俄国。针对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他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和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路线。接着,他在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四月提纲》中的原理。从4月到7月,列宁一边领导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一边直接指导《真理报》编辑部的工作,先后写了150多篇文章和几本小册子,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方针,从而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增强了他们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1917年7月,彼得格勒发生“七月流血事件”,俄国临时政府镇压了布尔什维克党所支持的示威游行的工人和士兵,并宣布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暂时放弃了武力夺权的想法。他潜伏至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革命斗争,8月9日离开俄国本土到达芬兰(当时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在此完成《国家与革命》的写作。
1917年9月7日,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旨在推翻临时政府的政变。列宁分析了新的形势后,在9月12—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夺权的方案,并于10月7日从芬兰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起义的决议,于10月24日夜间到达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起义。
1917年11月7日,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士兵于次日凌晨2点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人民委员会,并表示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要求排除立宪民主党,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即“一切权力归苏维埃”。11月8日,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时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这表明十月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 俄国工人阶级的壮大
C. 外国对俄国的武装干涉 D. 沙皇专制政府的压迫
答案:A
解析:列宁认为战争促进了十月革命的到来,这说明一战对十月革命有较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2. ★★ “对外战争冒险失利触发了社会危机后,全俄便急剧卷入革命旋涡。随着貌似强大的沙皇专制似乎完全‘出人意料地’突然崩溃,君主立宪制的前景已不复存在。”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 二月革命的爆发
C.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 D. 《四月提纲》的颁布
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选B项。
3. ★★ 当俄国工农大众迫切需要解决土地、面包、和平和自由时,临时政府的执政虽然使俄国社会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三件事情却解决得不好。这促使俄国( )
A. 爆发二月革命 B. 革命性质发生转变
C. 被迫退出一战 D. 颁布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B
4. ★★ 二月革命后,回到彼得格勒的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他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由此可看出( )
A. 革命领袖在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
B. 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创造者
C.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
D.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列宁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即革命领袖在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A项正确;题干没有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不是革命和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是列宁作为革命领袖和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排除C、D两项。
5. ★ 下图是某老师展示的历史专题学习的课件,该课件的主题应为( )
A. 二月革命 B. 巴黎和会 C. 十月革命 D. 华盛顿会议
答案:C
解析: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故选C项。
6.★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实现“由理想到现实”的标志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D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答案为D项。
7. ★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 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C.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这一改变对农民有利,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中的调整主要在土地方面,对促成苏维埃的成立、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和瓦解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的影响,不如对争取农民对革命支持的影响大,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它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 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D. 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答案:B
9.★《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农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文中“本政府”是指( )
A.1861年改革后的沙俄政府
B.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二月革命后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D.十月革命后的工兵农苏维埃政府
答案:D
解析:1917年11月7日晚上,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
10.★★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中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
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综合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目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根据材料二,列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两件大事。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大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见下图:
请结合上面四幅图片,自拟论题,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史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观点:社会主义逐步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它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共26张PPT)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1. 通过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分析,了解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一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2. 通过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和《九国公约》的实质,激发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1.《凡尔赛条约》
(1) 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的 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
(2) 国首相劳合·乔治、 国总统克里孟梭和 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
(3)《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包括:重划德国疆界, —
归还法国, 归法国开采;禁止德国实行 ,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等等。
1919
凡尔赛宫



阿尔萨斯
洛林
萨尔煤矿
义务兵役制
(4)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 。
(5)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 ,但战败国和 被排斥在外, 因为野心未能实现故不加入。
2.《九国公约》
(1)1921年11月,九个国家的代表在 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国家是 。
(2)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 》。它是针对 问题而签署的条约。条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 ”最终实现。
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苏维埃俄国
美国
华盛顿
美国
九国公约
中国
门户开放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 和 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 ”。
东亚
太平洋地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探究:为什么列宁说“靠《凡尔赛条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基础上的,这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加剧。被迫割地赔款但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无法忍受《凡尔赛条约》的压制,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愤怒和复仇的情绪必然增强。
2.条约是战胜国内部分赃的产物,体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3.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都有力地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别调整和重建了战胜国在欧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种战后世界的新秩序通常被称为(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 雅尔塔体系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国际联盟
答案:C
解析: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的新秩序,C项正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一战的交战双方,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的体系,排除B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排除D项。
2. ★★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引起了一场民主希望和期许的狂热。1918年12月,当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成“和平王子”“救世主”。1919年5月,陈独秀却把“十四点宣言”看作一文不值的空话。这主要是因为( )
A.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B. 美国追求的“门户开放”实现
C. 《九国公约》的签署
D. 北洋政府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
答案:A
解析: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故选A项。
3.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协约国的赔款政策“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凡尔赛条约》的缔结者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由此可见,《凡尔赛条约》最大的问题是( )
A. 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
B. 中国仍未摆脱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C. 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D.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答案:D
解析:《凡尔赛条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故选D项。
4. ★★ 右下图为1919年英国画家伯拉德·帕特瑞吉发表在杂志上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威尔逊总统说:“这根橄榄枝(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给你,现在赶紧忙活起来吧。”和平鸽说:“我当然想让每个人高兴,但是这根树枝是不是有点太沉了?”(画中文字已隐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 一战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军事对抗
B. 一战后国际新秩序加剧了国际矛盾
C. 国际联盟成为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D. 国际联盟难以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答案:D
解析:一战后建立了国际联盟,目的是维护国际和平,但国际联盟却成为大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并没有维护和平,材料讽刺了这一点,故选D项。
5. ★★ 巴黎和会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一开始,参会的各国列强就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会议持续了五个多月,最终在6月28日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战后( )
A. 列强之间的复杂国际关系 B. 列强之间国家利益的争夺
C. 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D. 列强之间对山东问题的分歧
答案:B
解析:《凡尔赛条约》反映了一战后列强之间出于国家利益而进行的争夺,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B项正确。
6. ★★ 毛泽东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该公约( )
A.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B. 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企图
C. 使美国实现了单独支配中国的目的
D. 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答案:D
解析:《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故选D项。
7. ★★ 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A. 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 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 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 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答案:B
解析:一战后,由于战胜国把罪责全部推给德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内民族仇恨增强,最终导致二战爆发。材料说明当时国际关系恶化导致战争,言外之意是说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故选B项。
8.★★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整个和会拖了半年多时间,全体会议只开过7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材料强调巴黎和会( )
A.是一次分赃会议 B.被大国强权操纵
C.对德国进行严惩 D.使各国矛盾激化
答案:B
9. ★★ 1936年,日本首相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这表明日本试图( )
A. 发展中日两国关系
B. 维护国际和平秩序
C. 突破华盛顿体系的遏制
D. 拒绝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列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关系。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说明日本正试图突破华盛顿体系的遏制,C项正确;1936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要打破现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并不是维护国际和平秩序,排除B项;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以实现,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排除D项。
10. ★★ 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三角贸易”是16世纪,①错误,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在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沉着镇定,不卑不亢,侃侃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
——摘编自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的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最终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谈谈山东问题给你的启示。
角度:历史、文化、经济。依据: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理: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启示: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
1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屈辱的和约像一把利剑刺伤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也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伏笔。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20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以法国联盟体系为基础,在远东则是以华盛顿会议的协定为基础,两者的目标都是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在20世纪20年代中得到实现,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决定性地颠倒过来。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你同意材料一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哪一条约导致了材料二中局面的出现?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构建的国际新秩序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同意。《凡尔赛条约》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加深了战败国对战胜国的仇恨。同时,战胜国内部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因此,《凡尔赛条约》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永久的和平。
条约:《九国公约》。
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共23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
2. 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
1.新经济政策
(1)列宁在调查了苏维埃俄国的情况后认为,只有改变 ,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
(2)新经济政策征收 ;允许使用 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雇佣劳动力
自由贸易
工资制
2.苏联的工业化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
(2)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 变成了强大的 。
(3)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 下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 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苏联
工业化
农业国
工业国
指令性计划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3.农业集体化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运动。运动过程中,苏联开展了 运动,多方面支持 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 国家。新宪法标志着 的形成。
(2)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 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农业集体化
消灭富农
集体农庄
工农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
经济社会
探究:苏联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成就?
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②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③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④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1933年1月,苏联“一五 ”计划提前完成。苏联共建成15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第二个五年计划末,苏联工业生产水平较1913年增长
了8.2倍。苏联由一个进口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3%,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
苏联在1933—1937年开办了两万多所新学校,相当于沙皇俄国两百年间开办学校的总和。到1933年,约有20万名学生攻读高等技术院校,90万名学生在中等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工厂办的学校和专业训练班每年训练100万名工人。此外,全国还开展了扫盲运动。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在培养大学专业人员的数量方面,从欧洲的最后一位跃居世界第一位。1937—1938年,苏联大学生人数超过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大学人数的总和。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的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C.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答案:B
解析:当时的“现实”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导致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2. ★★ 右图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和平法令》的颁布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故选B项。
3. ★★ 列宁说:“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改为‘围攻’……”这表明苏维埃俄国将( )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 部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解析: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部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C项正确。
4. ★★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该内容反映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苏联模式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5. ★ 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的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
A. 沿袭西方的道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照顾了农民利益
D. 协调了经济比例
答案:B
解析: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重在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相关内容能反映苏联的工业化沿袭了西方的道路,排除A项;“照顾了农民利益”“协调了经济比例”的说法与题干“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不符,排除C、D两项。
6. ★ 右图是苏联1928—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
B. 农业集体化运动
C. 经济大危机影响
D. 苏联模式建立
答案:B
解析:斯大林时期,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行农业集体化,故选B项。
7. ★★ 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苏联党内进行了激烈争论,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的发展资金,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外,还要通过扩大工、农产品的价格差来收取。后来,又不加限制地扩大这种价格差。这表明苏联工业化( )
A. 资金充足 B. 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
C. 发展迅猛 D. 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化资金来源成为苏联的棘手问题,最后苏共中央接受斯大林的建议,从农民身上和农业中榨取资金,以发展工业,这表明苏联工业化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故B项符合题意;苏联工业化缺少资金,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工业化发展的态势,排除C项;题干材料说明苏联工业化不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排除D项。
8. ★ 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的事件是( )
A.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B.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C. 1936年新宪法公布 D.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答案:C
解析:1936年新宪法的公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起来,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C项正确;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与苏联模式无关,排除A项;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是在苏联模式形成之前,排除B项;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苏联模式形成之后,排除D项。
9. ★★右图所示比例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苏联工业化的开展
D. 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解析:1928—1937年,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废止,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21年至1928年,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
10. ★★ 在俄国发展历史上,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影响深远的改革与调整。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历史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②新经济政策③彼得一世改革
a. 使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b.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A. ①——a ②——b ③——c B. ①——b ②——a ③——c
C. ①——b ②——c ③——a D. ①——c ②——b ③——a
答案:C
二、综合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1927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
注:苏联为1920—193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摘编自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维埃经济的发展》
(1) 材料中反映了苏联当时的工业状况如何?
状况:苏联的工业增长速度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增长速度快。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①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巩固,为计划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②1928—1932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迅速发展。
12. ★★ 中俄两国在曲折的历史经历中,彼此影响、相互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地方和中央政府经过讨论决定采纳“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在这个制度下,土地仍然是公有的,但每个农户得到一块田地用于耕种,并与公共的生产队或经济合作社签订一份合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
(2)材料二中的“责任制”或“包产到户”指的是哪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取得了哪些成效?
(3)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史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
弊端: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等。(共23张PPT)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认识到民族民主运动的成功离不开民族觉醒和人民的不懈努力。
2.了解甘地、扎格鲁尔和卡德纳斯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1920年, 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发生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决定停止运动。
(2)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 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
为突破口。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 和 。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 ,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 。
甘地
不服从
食盐专卖法
自尊心
自信心
斗争方式
领导权
2.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实际成为 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 逐渐强大。1918年, 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成 党。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 。
3.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910年,墨西哥发生 革命。1934年, 当选总统,推行改革:打击寡头势力,确立 体制;推行 ,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 ;发展 ,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英国
资产阶级
扎格鲁尔
华夫脱
埃及独立
资产阶级
卡德纳斯
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土地改革
收归国有
教育
探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概况、原因及特点。
概况:19世纪的最后几年和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对亚洲侵略的加剧和各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亚洲爆发了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形成了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又一次高潮。
原因:(1)侵略带来了新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如瓜分狂潮),亚洲人民必然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2)亚洲发生了新变化:亚洲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意识产生。
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总的任务是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命运,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革除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各国地位、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革命直接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各国主要革命任务的不同。
特点:(1)主要内容是以资产阶级革命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运动。(2)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组织了资产阶级政党,提出了比较彻底的政治纲领,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3)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和下层群众的革命斗争开始汇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革命洪流。(4)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比较自觉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利用表格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班同学收集了下列资料,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 欧洲早期殖民掠夺活动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答案:D
解析:亚洲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华夫脱运动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美洲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是卡德纳斯在墨西哥推行的一场摆脱政治危机、实现民主政治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其主题应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故选D项。
2. ★★ “他在独立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创造了一种反抗不公正的新模式,因此无愧是20世纪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材料中的“他”是( )
A. 玻利瓦尔 B. 甘地
C. 卡德纳斯 D. 扎格鲁尔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一种反抗不公正的新模式”指的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甘地提出。1920年,他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选B项。
3. ★ 甘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内容包括:“(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与该计划有关的是(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华夫脱运动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卡德纳斯改革
答案:C
4. ★★ 下列史料说明甘地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
A. 背景不同 B. 目的不同 C. 方式不同 D. 性质不同
答案:C
解析:甘地采取非暴力的方式抵抗邪恶势力,玻利瓦尔采取革命方式对抗西班牙,他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非暴力,一个暴力,故选C项。
5. ★★ 近代以来,印度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章西女王和甘地所领导的反殖民侵略斗争最大的不同是( )
A. 对象不同 B. 目的不同
C. 方式不同 D. 影响不同
答案:C
解析:章西女王通过暴力方式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甘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二者反抗英国的方式不同,故选C项。二者反抗的都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都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二者反抗的对象、目的、影响相同,排除A、B、D项。
6. ★“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方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中“独特的方式”是指( )
A. 暴力革命 B. 农民起义
C. 改革创新 D. 非暴力不合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独特的方式”是指非暴力不合作,故选D项。
7.★ 1919年,激起埃及人民反英斗争的直接原因是( )
A.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B.英殖民政府逮捕华夫脱党领导人
C.华夫脱党的领导
D.学生反英示威游行的推动
答案:B
解析:1918年,扎格鲁尔向英国政府提出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派代表到伦敦谈判,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1919年,英殖民政府逮捕扎格鲁尔等人,激起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故选B项。
8.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是( )
A. 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 B. 不结盟运动兴起
C. 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 D.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答案:A
解析:这一时期是指1914—1918年,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是在1918年,A项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年,排除B项;古巴革命战争发生于1953—1959年,排除C项;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是在1999年,排除D项。
9.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出现了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的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 终结了欧美列强侵略
B. 取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C. 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D. 导致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四年之久,大大削弱了英国、法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使其对殖民地的统治力不从心。一战后亚非拉地区均出现了反抗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这些民族独立运动虽然反抗形式、结果不尽相同,但共同作用在于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世界殖民体系,故选C项。
10.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 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 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 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 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答案:B
解析:16个国家参与,这体现出国家多;非暴力不合作、和平示威、武装起义、民主改革,这体现出形式多样。因此,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8月1日,甘地第一次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
材料二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
材料三 以他为首的组织就叫华夫脱党,它要求埃及脱离英国完全独立。他组织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英民主统一战线,制定《民族要求宪章》,广大人民热烈支持他。
(1)材料一中甘地第一次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不合作”的纲领目标是什么?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结果怎样?简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目标:实现印度自治。结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被下令停止。原因: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
(2)材料二中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哪些要求?“文明不服从运动”最终结果怎样?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他”指的是谁?与材料二相比,就斗争形式来看,他和甘地领导的“运动”有何相似之处?
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历史事件: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人物:扎格鲁尔。相似之处:进行非暴力的斗争。
(4)就斗争结果来看,两国反殖民统治斗争有何不同?就影响来看,两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斗争有何共同影响?
不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使印度实现独立;埃及华夫脱运动使埃及实现了有条件的独立。共同影响:都打击了英国的殖民势力,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的社会经济,原料生产因世界市场萎缩大量减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率剧增,农产品价格大跌,社会矛盾尖锐。为了在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国家政权必须是强有力的、有权威的。卡德纳斯提出“六年计划”的竞选纲领,得到人民广泛拥护。
材料二 卡德纳斯改革后,1940—1954年,墨西哥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5.8%,而1925—1939年仅为1.5%。1950年前后,工业产值在墨西哥历史上破天荒超过了农业产值。卡德纳斯认为,改革实现了土地再分配,完成了改造所有制的任务;国有化运动的胜利,标志着墨西哥经济独立的开端。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卡德纳斯“六年计划”竞选纲领在其就任总统后付之于行动的具体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归纳卡德纳斯改革的影响。
具体改革措施:政治上,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教育上,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