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第1课
一、选择题
1.(2015·河北正定中学)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所以应选B。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答案】 C
【解析】 周朝分封同姓亲族以巩固周族对全国的统治,土地和人口是分封的主要内容。
3.《史记》记载,周武王分封诸侯,“……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判断材料所反映的西周分封的对象有( )
①功臣 ②殷商降族 ③同姓亲族 ④帝王后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尚父(姜尚)是功臣,周公旦是同姓亲族,所以选C。
4.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答案】 A
【解析】 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力,故B、C、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合法性”。诸侯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不合法”的。
5.“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兄弟之国、姬姓之国”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6.(2015·龙岩)堂联是我国一种体现家族文化种类的对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其内涵多为家族寻根追祖、表彰先贤、训勉后人等。与这一文化现象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堂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这与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相关,故选A项。
7.《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
【答案】 A
【解析】 从题中材料“立嫡子,不使……疑……争……乱”即可准确选出。D项是由得民心与否决定的。
8.(2015·襄阳)《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答案】 C
【解析】 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地位却有天壤之别,原因是贾宝玉为正室所生,贾环为妾室所生,这明显受到了重视嫡长子的宗法制的影响。
9.图1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2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D.“国”与“家”相结合
【答案】 B
【解析】 题中图片反映的政治制度为宗法制,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利用血缘关系,使“国”与“家”紧密结合。
10.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它们( )
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
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
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牌匾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影响,从匾中信息看,不能体现的是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排除④,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烽火台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军事设施。下图为骊山烽火台遗址,相传“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发生于此。
材料二 史载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sì)。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后从未开颜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ɡuó)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烽火台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结果发现受骗。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企图召集兵马时,却无人来救,都城镐(hào)京沦陷,周幽王被杀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 自此,历时长达270多年的西周王朝灭亡了,从而留下了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请回答:
(1)周幽王为何知道骊山烽火台上的烽火点燃,诸侯必至?
(2)上述现象反映了西周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3)你认为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间存在何种 关系?
【答案】 (1)因为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政令,必须对周天子承担各种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交纳各种贡赋等。
(2)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
(3)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与诸侯势力的膨胀,使得分封制遭到一定的破坏,这说明西周的灭亡与其政治制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应是周幽王的政治腐败。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礼记·丧服小记》
材料二 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故曰:“祖迁于上,宗易于下。”
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父宗以上至高祖,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以为其子孙。祖继别者,各自为宗。
——(汉)班固《白虎通义》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叙述的西周的主要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这些原则是建立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上的?
(2)根据材料二中班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说明“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答案】 (1)嫡长子继承原则;“大宗”是百世不迁之宗、小宗是五世则迁的祭祀原则。宗法制。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即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小宗永远要服从大宗。
(3)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血缘关系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核心手段;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课件51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 题 一本单元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转变;二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贵族的分封制,对中国此后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秦经汉唐至宋元,统治者通过逐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调整监察体制、改革选官制度、改革地方行政区划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皇权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致使君主专制政体在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弊端,最终近代的中国被远远的抛在了世界潮流之后。(1)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以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为特点的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贯穿于单元知识的始终。(2)要把握两对基本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要注意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如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等。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加以评价和分析。(4)学会运用四种方法:首先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和理解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其次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认识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既要看到其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再次是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比较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异同。最后要注意从中国的经济特征、地域特征、民族特征以及思想意识特征等方面去认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3)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专 题 一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起源
(1)时间、地域: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条件:农耕经济的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________的成熟、________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4)特点: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________的方式实现。文字 城 禅让 2.夏朝
(1)王位世袭制:禹的儿子________继承禹的地位,“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权在一姓中世袭,________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3)灭亡:夏王朝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商汤所灭。启宗族3.商朝
(1)建立: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2)特点:
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________。
②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________进行决策。宗法制占卜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1)分封对象:周王的子弟、________等。
(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________和力役。功臣 军赋
4.影响
(1)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________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
(2)消极方面: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政治 1.分封制不只是周王分封诸侯。分封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2.同姓亲族关系+臣属关系=分封制。
分封制的维系纽带是血缘关系,体现为分封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既是臣属关系,同时又是同姓亲族关系;但是,异姓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只存在臣属关系。
3.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通过分封建立起一个用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三、西周的宗法制
1.地位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2.目的
按照_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血缘宗族 3.内容
(1)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地位都由________继承。其余诸子依次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和士。
(2)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________对天子而言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
(3)从诸侯到________再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小宗关系。嫡长子诸侯卿大夫1.宗法制下大小宗是绝对的吗?
宗法制下的大小宗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周天子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为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为大宗,卿大夫相对诸侯为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对士而言为大宗,士相对卿大夫而言为小宗。
宗法制下的大小宗关系,既是一种血缘宗族关系,也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2.宗法制下嫡长子与长子有区别吗?
嫡长子和长子有异:中国古代实行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为“庶”,因此长子有可能“庶”出,嫡长子不一定就是长子。即坚持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影响
(1)形成由________关系决定的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以后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法宗法制有什么局限性?
宗法制的局限性: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与诸侯的血缘关系会逐渐疏远,靠血缘关系难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史料]
阅读“西周分封制”示意图:西周分封制[问题]
(1)结合图片思考,西周在分封对象上具有什么特点。
(2)图片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这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目的?
(3)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思考,联系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是什么,从而导致在政治上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提示]
(1)以子弟、功臣为分封主体。
(2)①分布特点: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交错在一起,且同姓封国多于和包围异姓封国。②目的: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
(3)纽带:土地和人民。关系:臣属(君臣)关系。[史料]
材料一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材料二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商王往往杀死大批战俘和奴婢,用来殉葬、祭祖、祭神。商人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三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材料四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提示]
(1)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4)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 (2015·德州)在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下列制度能直接反映这一原则的是( )
A.礼乐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识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惟亲、惟长”,这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一致,故选C项。
【答案】 C2.分封制的评价
(1)分封制体制上的弊端:分封制重血缘,轻法度,缺乏约束力;诸侯势力大必然威胁中央。
(2)分封制实施的积极意义
①强化统治: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②加强王权: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③社会进步: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④民族融合: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 (2015·河南实验中学)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周天子为了扩大统治区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其重要的亲属和功臣,希望建立较为稳固的统治秩序,地方诸侯王的权力直接来源于天子的授权,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 、D两项与题意明显不符,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分封制史实特征。
【答案】 B1.(2015·济宁一中)2014年,晋城城市形象广告片在央视一套播出,广告词是“晋善晋美,尽在晋城,太行山国家公园欢迎您”。山西省的简称来源于中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所以应选B。2.(2015·安徽·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回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信息,文士没有向魏太子回礼并称“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诸侯国重用士人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B项是材料体现出的表象,C、D两项与材料不符。3.(2015·临川一中)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西周为调整贵族之间的权力利益关系,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根据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进行分封。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4.(2015·济宁一中)在我国周朝时期,盛行“一国无二君”的政治理念和“一庙无二祭主”的宗族观念,这反映出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等级森严
C.神权色彩浓厚 D.世卿世禄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其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一国无二君”的政治理念和“一庙无二祭主”的宗族观念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所以应选A。5.右侧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解析】 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集中体现在商代的祭祀制度上,②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出依据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④正确。专题一 第2课
一、选择题
1.右图中人物是秦始皇,他头上戴的称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戴。这突出说明( )
A.秦朝服饰丰富
B.秦朝注重礼仪
C.皇权至高无上
D.秦始皇对服饰很讲究
【答案】 C
【解析】 由“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戴”等信息可知,这种服饰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故选C。
2.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历史概念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①和③。
3.(2015·石景山)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以后中国古代之封建贵族已全崩溃,于是四民社会遂正式成立。”这里所说“四民社会”其社会制度应该是( )
A.分封制 B.共和制
C.宗法制 D.封建制
【答案】 D
【解析】 秦朝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中国的分封制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地方政治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士农工商的四民体制确立,故A项错误,D项正确;宗法制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与“四民社会”的形成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秦以后古代中国确立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共和制属于民主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
4.(2015·河南实验中学)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
B.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
C.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
D.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是指皇权高度集中不受约束进而导致暴政加速覆亡,所以答案选A。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秦朝亡于农民起义,封建社会前期皇帝制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C项表述偷换了概念,皇帝制度与朝议制度并不一致。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监察监督百官。秦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6.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涉及对秦朝三公关系的理解。A是终极目的;与B相对应的措施是郡县制;C项包括题干进而不正确,唯选D项,三公之间在职权上有分工,三者又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
7.(2015·潍坊)《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 )
A.细密严苛 B.注重规范
C.强调等级 D.轻罪重刑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御史的卒人、出差者的随从、驾车的仆人所供应的饭食不一样,这体现了《秦律》强调等级的特点。
8.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却持久的记忆,“深刻却持久的记忆”主要是指 ( )
A.完成统一 B.制度创新
C.修筑长城 D.暴政而亡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秦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秦朝正式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所以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故B项正确。自秦之后,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局面缺乏连续性,“持久”之说并不准确,排除A项。修筑长城,暴政而亡均不能说明秦朝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C、D项。
9.(2015·潍坊)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
A.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之所以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由于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故选C项;A项的“消除”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B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D项是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两项。
10.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
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答案】 B
【解析】 考查汉代地方行政体制知识点。从“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中可知,汉初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分封,汉代吸取秦亡之教训,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国并行。
二、非选择题
11.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成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材料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1)根据材料一,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吗?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 (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
(3)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消极: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课件33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 题 一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 题 一关于秦地宫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今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知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此地宫是在怎样的形势下修筑的呢?除此之外,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呢?一、“六王毕,四海一”
1.完成统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2.拓展疆域:北击________,南征岭南(开凿________),把“________”并入中央政权。
3.统一意义: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实施:秦始皇确定以________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
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________,下设“________”和“里”。匈奴 灵渠 西南夷 多元一体 郡县制 郡 乡 3.特点
(1)是中央________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________任免调动,不得________。
4.意义
(1)有利于加强________,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________的转变。
(2)后被西汉王朝沿用,使“________”政体更为巩固。垂直管理皇帝世袭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大一统郡县制:郡县制形成于春秋后期,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因此,秦始皇不是郡县制的创立者。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________”,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度
(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________,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________。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始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秦朝中央官制有什么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服务。
(2)职责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3)国事与皇帝家庭事务共同管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秦始皇晚年遭破坏。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时设置十三________和________,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刺史司隶校尉 “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史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政治措施的影响材料二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问题]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特点。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提示]
(1)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分封制崩溃。措施:郡县制。
(2)制度的名称: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独尊。
(3)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 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选B项。
【答案】 B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理解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特点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主要解决的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专制主义虽然导致了专制,进而导致腐败,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央集权制度则不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国家发挥组织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 (2015·天津·2)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 据材料信息“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可知A、C两项错误;这一制度仍是皇帝绝对意志的体现,但通过群议有利于皇帝正确决策,D项正确;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D1.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答案】 D
【解析】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级官吏均由皇帝任命。2.下图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
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机构职责分明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知识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由所给图表可以看出,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反映出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主要意义在于 ( )
A.有利于社会安定
B.有利于经济发展
C.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答案为C。4.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
①郡县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皇位继承制 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秦朝建立后,依“贤”和“能”在全国选拔中央和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彻底否定了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5.“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 ( )
A.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他确立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他确立了分封制
D.他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 B
【解析】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他建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出现在秦朝建立之前,排除C、D两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专题一 第3课
一、选择题
1.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而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由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得以加强。
2.(2015·济宁一中)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及材料“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可知,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能。所以应选A。
3.(2015·肇庆)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则是三省六部制。所以,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4.(2015·湛江)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 B
【解析】 据表格中的信息,两宋和明清时期一部分官员出身于平民及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项符合题意;A项与表格主旨不符,C、D两项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
5.(2015·安徽·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解析】 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中相关的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和史实;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B项;“推举”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
6.(2015·潍坊)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
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
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遇到了君主有过”,官员“也可冒死直谏”,这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故选B项;封建君主时代,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官吏的进谏不可能削弱皇权,排除A项;C项“杜绝”过于夸大;皇帝和中央大臣之间的关系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7.《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可以说明,御史台职责是监察官吏。
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9.(2015·福建·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决议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 B
【解析】 “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项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决议,因此选B项 ;C项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项解读错误。
1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 D
【解析】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后出现郡国并行制,在元朝时被行省制度所代替。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度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无美恶,期于适时”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 (1)王族。注重血缘关系,
(2)郡县制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制度要适应社会和时代需求;制度要随社会和时代变迁而革新等。(要紧扣制度与时代关系来回答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由材料二可知,宋代“路”的常设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答案】 (1)皇帝、中书和门下两省官员。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且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2)地方权力一分为四,分工明确,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且直属中央。
(3)主要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
课件50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 题 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 题 一
华表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古代监察体制的什么变化趋势?除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外,自秦汉至宋元又是如何加强专制皇权的呢?一、法令出一
1.创立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
皇帝集行政权、________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3.弊端
皇权带有________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影响
(1)历代__________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2)君臣关系,实质上是“________”和“奴才”的关系。司法 独断 官僚体制 主子 二、君权和相权
1.帝相矛盾
(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________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相权 2.权力消长
(1)西汉:
频繁更换丞相,从身份低微的土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建立“________”与“外朝”。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________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中朝 门下省 唐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有什么不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封建权力机关,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皇权独裁专制加强的表现;近代的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通过分权来防止专制独裁和集权。(3)宋代:
①设_________为行政机构,长官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②增设“__________”作为副宰相。
③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汉、唐、宋三代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上有哪些特点?
都通过增加宰相人数达到分散相权的目的;使其在权力上相互牵制;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
①中央: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②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________一人监察地方政治。郡 御史大夫 刺史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________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________的官员。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________,由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
(1)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方面:专制制度的________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京都刑狱御史台本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
(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
(3)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职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________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________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
①兴起:两汉时期。
②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官人法,即____________。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贵族官吏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
(2)特点: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________。
(3)评价:
①破除了_____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益于社会________风气的形成。八股取士 世家 重学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_______的人。
五、行省的设置
1.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郡、县两级→(唐)道、________、县三级→(宋)路、州、县二级。创造意识 州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代。
(2)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________(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________管辖。行中书省 宣政院 (3)与中央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__节制。
②中央以________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③中央采取________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监察省官互迁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什么不同点?[史料]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依据及其趋势材料三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新唐书》
材料四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依据及其演变规律。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综合功能。
[提示]
(1)依据:材料一:表明汉代察举制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官标准。
材料二: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选官标准。材料三:表明了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是科举制推行产生的积极效果。
规律: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亲信近臣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使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权力。
(5)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2.特点:皇帝制度得到发展,皇权逐渐加强,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各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与三公九卿制相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散,但三省各司其职,这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答案】 A二、中央集权加强的认识
1.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其影响
(1)关系: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②地方服从中央,最终听命于君主。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④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影响:①积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消极: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原因及实质
(1)原因: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割据政权能独立存在。重要原因:中央集权措施不得力,使得割据势力恶性膨胀。
(2)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015·山东·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 宗法体系在东周时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避亲、避籍制度体现的是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主旨不是健全地方行政机构,排除C项;这一制度也不属于地方监察制度,排除D项;实行避亲、避籍,有利于防止地方官员与姻亲等的过度接触危及中央集权,故选B项。
【答案】 B三、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1)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是在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者同属于中央官制,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但两者并不等同。
①应用时代: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②丞相职权地位: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③作用地位:三公九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2)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①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且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三省六部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体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③三省六部的设立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下的民主”。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的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④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 (2015·广东·13)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解析】 分析材料信息,题中的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可见该朝臣强调加强中书省的作用,意在强调应加强相权以牵制皇权,故选C项;中央集权是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B、D两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答案】 C1.“近侍的逐步政务官化,或称御用机构逐步演化成中枢机构,是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一大特点。”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秦朝三公 B.西汉中朝
C.唐朝六部 D.元朝行省
【答案】 B
【解析】 由教材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任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决策班子即中朝,这与题干内容一致。故选B项。2.(2015·河南实验中学)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是指中国古代实行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体制,这种政治制度首先始于秦朝,所以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3.2015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2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的“雏形”主要指( )
A.由地方以品行推荐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C.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D.注重门第和家世
【答案】 C
【解析】 注意时间1400多年前,可判断为科举制。公务员选拔的方式主要是笔试和面试。结合所学知识,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明显不符合科举制;B项与当今考试不符。4.(2015·湛江)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 )
◇老规矩一:“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老规矩二: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 D
【解析】 宋代关于官员生活方面的规矩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项正确;宋代之前已有监察制度,排除A项;B、C两项夸大了两条规矩的作用,排除。5.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行中书省
D.中书省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大都”等可知,此图是元朝的部分行政区域图。A区域是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元朝时管理这一区域的机构是中书省。专题一 第4课
一、选择题
1.(2015·新课标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为了抗衡其势力,皇帝选择外戚来辅政,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外戚也可任相,A项排除;外戚不是本姓宗族,B项错误;C项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是材料体现出的现象,不是主要背景,排除该项。
2.“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 )
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实际上反映了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人组成,也就是皇帝的亲信等。而军机大臣并没有实权,只是跪受笔录。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B项材料本身没有体现,而D项反映了军机处的影响及意义,并不是由材料直接表明的。
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之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项。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
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 B
【解析】 明朝废丞相是由于统治者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不是丞相制度一无是处,丞相制度在设立之初便起到牵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很好的作用,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5.《清史稿》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
A.清朝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答案】 A
【解析】 顺治时期,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职权最高。康熙在位时,内阁的一部分职权分给翰林院。雍正在位时,随着军机处的成立,内阁职权再次被削弱。发展到最后,内阁的权力更小。故答案为A。
6.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的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
A.中书省 B.中朝
C.三省六部 D.军机处
【答案】 D
【解析】 由“缮写谕旨”“权一归于上”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故选D。
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因此答案为B。
8.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答案】 D
【解析】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三公九卿制出现于秦朝,A错。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先由中书省起草,再由门下省审核,方可由尚书省执行,B错。内阁设立于明成祖,C错。所以选D项。
9.(2015·北京·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给事中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书,据此分析可知给事中是拥有谏议的官员,四项中只有唐朝的门下省拥有此职能,故选A项。枢密院拥有军权,内阁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军机处的官员只能跪奏笔录,排除B、C、D三项。
10.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关于这一论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
C.揭示了君主专制集权的双重影响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提及的造成民众贫穷、愚昧的不是科举制、郡县制,更不是分封制,而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集权,长期以来,封建君主专制集权造成了中国百姓的贫穷、愚昧,也为这一制度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条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要求中书、门下的职责是什么?
(2)材料二中明太祖所总结的前朝设宰相的弊端是否正确?根本问题是什么?
(3)材料二中“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一致目标,并分析二者之间差别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答案】 (1)皇帝的旨意如有所不当,大臣们应提出意见。
(2)是错误的。专权乱政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皇权至上。
(3)皇帝总揽。
(4)都是要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唐太宗能够实行专制集权制度下的民主是历史的偶然性现象,而专制皇权的强化则是这一制度的必然性。
12.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 (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
(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解决措施:下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
(3)清朝;跪奏笔录。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课件40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 题 一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 题 一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除丞相制度
(1)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永远废弃丞相制度。
(2)措施: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_______________,并宣布成为定制。
(3)影响:达到了__________的目的,但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直接隶属于皇帝 高度集权 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宰相制度的废除反映了什么趋势?
(1)根本原因:宰相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
(2)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________的助理机构。
3.特点: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__________________机构。
4.职权:________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5.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宦官参政,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处理国政 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 职权范围 明朝内阁和近代西方内阁: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是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西方近代内阁为法定机构,是国家决策管理机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二、军机处
1.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_______________的需要,设立军机房。
(2)特点:
①职责:最先是________,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②地位: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适应西北军务 协办军务 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③构成: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
(3)意义:提高了办事效率,进一步加强了________制度。
2.密折制
(1)设立:雍正帝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2)目的:加强皇帝对________的控制。
(3)影响
①中央政治权力更为集中,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________。
②地方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越来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 地方行政 行政效率 政治自主性 能动性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2)程度空前强化。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________,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________进行行政管理。宗教信仰 因地制宜 3.措施
4.意义
稳定和巩固了国家疆域,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理藩院 改土归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维护我们祖国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使中央和地方形成了因循守旧之风,逐步丧失了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结果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史料]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问题]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
(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合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
(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1.宰相制与明清内阁制的比较 (2015·济宁)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解析】 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
【答案】 D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军事,但并未任命。②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建立中朝制度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更将相权一分为三。④北宋在中央也实行分权的措施,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并立。⑤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分掌相权,后又设内阁。⑥清朝设军机处,强化了皇权。(2)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第一,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第三,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015·扬州)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解析】 材料中嘉庆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故选D项;其他各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D1.(2015·龙岩)“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引文出自( )
A.《史记·秦始皇本纪》
B.《新唐书·太宗本纪》
C.《明太祖实录》
D.《清实录·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不许立丞相”是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故选C项。2.“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用兵西北”“始设”等信息可知,适应军事需要是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根本目的。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答案】 A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军机处仅仅是一个“照葫芦画瓢”的机构,即传达机构。所以选A。4.2014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5周年。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管辖,其中清朝设立的主管西藏等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内阁
【答案】 B
【解析】 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负责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的事务。5.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存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两对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相权,不断加强君权,专制主义日益发展到顶峰。课件19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 题 一专题整合专 题 一题型特点
特点: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技能]如何解答结论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1)结论型选择题解答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①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②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③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2)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
①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②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1.(2013·新课标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理解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秦的墓葬不再体现分封制的那种等级森严体制,而是突出强调了君主的地位,由此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秦已打破原来分封制的等级序列,强化了君主的权威,加强了君主集权,因此C项表述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没有实现权力的集中;D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中无法体现严格遵行分封制度。本题易错选A项或者D项,主要是对材料信息把握不全。2.(2013·福建·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教育,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等可知A项表述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正确答案选C。3.(2013·江苏·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机处。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三项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