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心情变化 习得表达之法——《9.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品悟心情变化 习得表达之法——《9.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7 17:13: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品悟心情变化 习得表达之法 ——《9.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随文练笔的读写交融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点,教师应该挖掘语段中的示范性功能。本课作为习作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心情的,学习其表达特点。在本课时的设计中,我重点训练学生以具体事例叠加来表达心情的写法,仿照第四段的表达进行练笔。这种平移式的练笔迁移,难度不大,但却是习作单元读写交融练笔的重要资源,让文本中稳定而优质的言语体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得到内化。
教材分析:
《那个星期天》的作者史铁生回忆了儿时一次盼望母亲带“我”外出,却未能成行的经历,表达了“我”从兴奋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蕴藏在具体事例、内心独白、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我”动作的具体描写之中。从阅读中学写作,文本就是一个有效的支架。在教学中,我以文本的表达特点为抓手,引导学生在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同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既帮助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又能有序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情分析:
本课为六年级下册第9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析句、感知人物心情的能力,但在体会表达方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尤其在习作方面,如何让真情自然流露,让情感真挚感人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训练。这篇文章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情感的特点,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明媚、砖瓦”等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急遽、沉郁”两个词语。
2.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用流程图呈现。
3.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并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焦急等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内心独白来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①绘制“我”的心情变化的流程图。
②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引“盼”入“情”
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小女孩“盼望”雨天穿上新雨衣出去玩的故事。《盼》中的小女孩最终如愿以偿。今天课文的主人公也有一个“盼”,而且是他平生的第一次“盼”。作者是史铁生。(出示作者简介)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二十岁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他没有停留对生命的思考,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建立了一座座文学的高峰。课文选自他的半自传式作品《务虚笔记》。
那么,文中的“我”第一次盼望什么?他怎么“盼”?梦想成真了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课题:9.那个星期天)
(一)掌握词语,句中共“情”
1.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生读、全班读。
出示以下句子
①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院子里等待母亲。我踏着一块块方砖,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②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她那两条不停顿的腿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到。
③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④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相机理解难懂词语)
我们高年级的同学应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理解“沉郁”“急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小结: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具体情境想象画面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任何字词的学习都不是孤立进行的。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课堂上通过读通句子来掌握文中生字,既能正音,又能在读中增加对文意的理解。同时,能够在语境中很好的理解字义,从而将词语读出感情,读出画面感。扎实地向语言表达训练推进。
(二)学前质疑,学中悟“情”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预习,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呢?(出示学生整理的问题——图片呈现)
设计意图
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教学起点,以学定教,充分尊重学情。课堂是为解决学生疑问而存在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2.我们把这些问题梳理一下,哪位同学发现了这些问题的特点?指生答。我们就按照同学对问题的梳理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
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出有价值的、典型的问题,从而理出学习的重点,明确了课堂的目标。
二、体会“焦急”,聚焦表达1.文章的课题是“那个星期天”,那么,在“那个星期天”,小男孩经历了什么?指生答。(出示课文主要内容:一个星期天,一个小男孩在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但是母亲因为家务繁忙而一拖再拖,最后没有兑现承诺。)可见小男孩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很多变化啊!2.课前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将“我”心情的变化画成了流程图,我们请一个同学跟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思考成果。学生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
利用“流程图”这一思维工具标识出“我”这一天心情的变化。既能够直观地看到时间轴上“我”的心情的起伏变化,又能够对应发现“我”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整体统一的印象。因为使用了这一思维工具,课堂上这一环节得以快速推进,提高课堂效率。
 3.小男孩一天里心情的变化真是起起伏伏。我们就这样被小男孩的盼望打动着,感动着。是怎样的文字具有这样的魅力呢?还记得吗?课前同学提出的后几个问题(再次出示)都是在聚焦表达,可以汇聚到一个主问题上,那就是作者是怎样真实自然地表达“我”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
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课堂学习的主线放在对文章表达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表达。
(1)融情于内心独白其中,大家也发现了,“‘我’和妈妈的对话为什么没有用冒号和双引号”这个问题是最多人关注的,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请大家读读这段话,说说你的发现。生汇报。(出示: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预设:这段话有小男孩与母亲的对话,有他的心理描写。使我们感受小男孩的埋怨和内心的焦急。但是,很特别的是,和妈妈的对话没有用双引号,语言描写也没有”他想“这样的提示词。)相机出示:埋怨、着急。①哪些是我与母亲对话的句子?指生答。(标红相关句子)②是啊,作者为什么在写对话时不加“双引号”呢?如果我们还原“引号”,小男孩和妈妈当时的对话应该怎样表述。让我们来还原“引号”,再来读读。③朗读原文和“还原文”。指导朗读,揣摩不同的语气、语调。(预设:去掉了称呼后,只剩下“去吧,走吧”,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渴望,就更突出了焦虑和期盼。)小结:这样的表达,它是语言也是心理,是心理,又是对内心的解读。作家的语言实在丰富。这一段仿佛小孩子自言自语的描写,就是“我”在等待妈妈时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他焦急和期盼的心情。(板书:焦急)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还原法来体会作者的省去引号的表达意图,并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对比两种不同表达方式所传达的语气语调,帮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④还有类似的发现吗?指生答。(出示: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等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课件上用不同颜色标明小男孩与母亲对话、小男孩内心独白的句子。)⑤这段话中,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小男孩与母亲对话以及描写小男孩心理的句子。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预设:这些语言和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小男孩的兴奋而焦急的心情。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前面的学习范式对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⑥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吗?你又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出示: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预设:这段话有“我”和妈妈的对话,有内心独白。并且通过“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写出了小男孩内心的急切。)
设计意图
“一字未宜忍,话语悟其神”。学生通过品味文段中“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的这一系列的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我”焦急等待的心情。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发现,这些语言、内心独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平实质朴。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感情,但是小男孩的期盼、兴奋、焦急的心情就融在这内心独白之中。你也来谈谈你在等待时的心情。(板书:融情于 内心独白)
融情于事我们再次回到同学们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出示问题)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为什么直接写“这段时光不好挨”,而是写了许多我在这段时光里的活动呢?谁能来说说你的理解。(出示: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从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①体会“挨”。“挨”字说明这段时光“我”过得怎么样?(预设:“挨”字说明是难熬的时光,做某件事比较痛苦或用来消磨时间的时候会用“挨”。可见,小男孩在等待母亲回来的这段时间,是很煎熬的。这段光真难熬啊!就带着这种理解再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②写时光不好挨,为什么要写这段时光里“我”的活动呢?(预设:打发时间。)
③“我”做什么事来打发时间?标红“跳房子”“拨弄着一个蚁穴”“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翻看画报”。
④当“我”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都在想什么。(生设想“我”每做一件事时的心理活动,指向“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结:是啊,他可没心思看云彩看画报,所有的这些看似无聊的事都是在打发时间,他时刻都在想着:哎,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啊。就通过这一件件简单的无聊的小事,写出了我的焦急与无奈。所做的小事越多,就越发让人体会到“这段时光不好挨”。原来所有的情感都融在这一件件小事之中,这就叫“融情于事”。(板书:具体事例)
设计意图
层层剖析,为下个环节的仿写迁移做好铺垫。
三、仿写迁移,表达“焦急”生活中,你有没有和小男孩相同的经历?你因等待什么事而有焦急的心情,这个时候,你又会做什么?请你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焦急等待的心情。
设计意图
学语文的目的在于用语文,通过语言实践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读写交融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能力。
生交流展示四、布置作业作者还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我”心情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第二课时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