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7 21:32:52

文档简介

2023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测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形式:闭卷。
3.本试卷共4页,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道大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将与选择题答题区相对应的选中项字母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它们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由此,考古工作者完全合理的判断是( )
A. 北京人会使用人工取火 B. 北京人既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
C.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D.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2. 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都城遗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
A. 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 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C.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 化石是了解历史重要证据
3. 从夏桀、商纣、周幽王亡国的历史事件中,可资借鉴的是统治者应
A. 善于学习 B. 依法治国 C. 勤俭节约 D. 勤政爱民
4.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 打制石器 B. 原始陶器 C. 青铜铸造 D. 瓷器烧制
5.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 齐桓公、秦国 B. 晋文公、齐国
C. 楚庄王、秦国 D. 越王勾践、楚国
6. 下面表格所述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应是( )
观点 史实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变法卓有成效 商鞅变法推行奖励耕战等措施
A. 中国境内文明的起源 B.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7.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变法运动
D. 民族交融
8.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9. 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做法( )
A. 大一统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B. 有利于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C. 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 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0. 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突出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11. 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著有《缀术》,创制了《大明历》,早在1000多年前没有珠算的条件下,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位数学家是( )
A. 刘徽 B. 郦道元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12.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书法艺术成熟 B. 南北政权对峙
C. 江南经济开发 D. 北方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答案均须填写在相对应题号的答题卡位置上。15题10分,13题、14题、16题各14分,共52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后,有大臣上交分封子弟功臣镇守疆土,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共宁息,岂不难哉”的理由否决了提议。继而采纳了李斯实行郡县制的建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材料三: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否决分封制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晋武帝认为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的做法为西晋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两种地方行政模式的认识。
14.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要依赖多方面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三: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哪一治世局面?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5. “—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正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了发展、合作、共嘉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据着文明和友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线路图
材材二: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建都长安,西汉盛大。极盛汉朝,经济繁华……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救,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
——何朝东《丝绸之路》
材料三: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地是哪里?西汉政府为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3)谈古论今: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认识。
1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的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床、椅子、方凳: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这三幅图画均摹绘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你能从中提取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023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测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形式:闭卷。
3.本试卷共4页,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道大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将与选择题答题区相对应的选中项字母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它们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由此,考古工作者完全合理的判断是( )
A. 北京人会使用人工取火 B. 北京人既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
C.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D.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木炭和灰烬堆、被限定在一定地区可以推断北京人既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中的一大进步,B项符合题意;山顶洞人会使用人工取火;题干没有体现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题干没有涉及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 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都城遗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
A 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 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C.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 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可知,这一时期私有制出现且阶级分化明显,B项正确;在我国,黄河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化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从夏桀、商纣、周幽王亡国的历史事件中,可资借鉴的是统治者应
A. 善于学习 B. 依法治国 C. 勤俭节约 D. 勤政爱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暴政,夏、商、西周的亡国之君分别是夏桀、商纣和周幽王,他们也是历史著名的暴君。他们残酷迫害人民,严厉镇压人民反抗,无休止的征发百姓修建宫殿、园林,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故作为国君应该勤政爱民,统治才能长久。故D符合题意。ABC是各朝各代强大的原因,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
4.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 打制石器 B. 原始陶器 C. 青铜铸造 D. 瓷器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故选C。
5.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 齐桓公、秦国 B. 晋文公、齐国
C. 楚庄王、秦国 D. 越王勾践、楚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扩充疆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全国,A项正确;“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是齐桓公,不是晋文公,排除B项;“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是齐桓公,不是楚庄王,排除C项;“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是齐桓公,不是越王勾践,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面表格所述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应是( )
观点 史实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变法卓有成效 商鞅变法推行奖励耕战等措施
A. 中国境内文明的起源 B.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方面社会大动荡,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另一方面社会大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推动了各国相继开展变法,有利于社会转型,B项正确;“中国境内文明的起源”对应的是远古时代,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应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变法运动
D. 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除了儒家和法家外,还有墨家、道家、兵家,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墨子、庄子和孙武。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8.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为了更好的对全国进行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 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做法( )
A. 为大一统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B. 有利于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C. 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 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可知,建立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学成后可以授官,这种做法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从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B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思想文化,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思想文化,,实施“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排除C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思想文化,,东汉中期以后,才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突出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内容反映的朝代是东汉,东汉皇帝继位时大多年幼,不得不依靠母族亲戚即外戚,等到皇帝长大后又依靠身边宦官联合诛杀外戚,又会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而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也是东汉末期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1. 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著有《缀术》,创制了《大明历》,早在1000多年前没有珠算的条件下,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位数学家是( )
A. 刘徽 B. 郦道元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有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祖冲之,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D项符合题意;刘徽是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排除A项;顾恺之是画家,排除C项;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排除B项。故选D项。
12.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书法艺术成熟 B. 南北政权对峙
C. 江南经济开发 D. 北方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地区出现的民族交融现象,D项正确;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与书法艺术无关,排除A项;图片强调的是石窟艺术中的飞天形象所具有的特点,体现不出南北政权对峙,排除B项;图片体现的是中原地区的石窟艺术,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答案均须填写在相对应题号的答题卡位置上。15题10分,13题、14题、16题各14分,共52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后,有大臣上交分封子弟功臣镇守疆土,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共宁息,岂不难哉”的理由否决了提议。继而采纳了李斯实行郡县制的建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材料三: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否决分封制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晋武帝认为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的做法为西晋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两种地方行政模式的认识。
【答案】(1)理由: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2)问题:地方诸侯国实力超过中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3)原因: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孤立而亡。危害: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4)认识: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开发边疆,但权力相对分散,容易造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导致国家分裂(或答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强大,形成军阀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影响深远(但不利于地方自主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理由:根据材料“秦统一天下后,有大臣上奏分封子弟功臣镇守疆土,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理由否决了提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否决分封制的理由是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小问2详解】
问题: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状况是地方诸侯国实力超过中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西汉建立初期,为了稳定政局,刘邦分封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势力膨胀,威胁中央,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认为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是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孤立而亡。
危害:根据材料“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对西晋王朝的统治造成的危害是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小问4详解】
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两种地方行政模式的影响作答,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开发边疆,但权力相对分散,容易造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导致国家分裂(或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强大,形成军阀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影响深远(但不利于地方自主的发展)。
14.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要依赖多方面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三: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哪一治世局面?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农业发展因素有哪些?
【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现象:北民南迁;原因: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影响: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答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表明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表现在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小问2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表明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治世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
【小问3详解】
现象:材料“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反映了北民南迁的现象。
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是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是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小问4详解】
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工具、政策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15. “—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正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了发展、合作、共嘉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据着文明和友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线路图
材材二: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建都长安,西汉盛大。极盛汉朝,经济繁华……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救,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
——何朝东《丝绸之路》
材料三: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地是哪里?西汉政府为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3)谈古论今: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认识。
【答案】(1)目的地:大月氏。措施:设置西域都护。
(2)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认识: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地:根据所学可知,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因此,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地是大月氏。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小问2详解】
作用:根据地图可知,丝绸之路从西汉长安出发,最远可到达欧洲的大秦,说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根据材料“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救,纺织日杂”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小问3详解】
认识:开放式问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谈认识,言之有理则可。如:根据材料“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建设“一带一路”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营造变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的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床、椅子、方凳: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这三幅图画均摹绘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你能从中提取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1)秦始皇;抵御匈奴;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
(2)这三幅图画形象地反映出了原属少数民族的坐具已开始引入到内地人们的生活中(意思对即可)
(3)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4)从对立走向融合
【解析】
【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可知,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秦始皇;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匈奴;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依据材料信息“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床、椅子、方凳”可知,原属少数民族的坐具已开始引入到内地人们的生活中。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可知,此内容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4)依据所学可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