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即初心、诗格即人格——六年级下册10.《石灰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诗心即初心、诗格即人格——六年级下册10.《石灰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8 11: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心即初心、诗格即人格
——《石灰吟》教学设计
文本解析:
《石灰吟》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认写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3.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拳拳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孩子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他们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而有一部分同学则出现惰性,怕辛苦,或因为知识的掉坎而自信心丧失,上课不愿发言、不愿思考 所以,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设计理念: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先课前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石灰的锻烧过程和于谦的生平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再走进文本,通过结合已了解到石灰锻烧过程的资料,加之丰富的想象,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融入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到诗人写此诗的初心,以及后来在诗人生变故中始终人如诗、诗如其人,将诗格变成了人格。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吟”教学,首先从煅烧过程来引导学生明确句句都在写石灰 ,“吟”出本意。其次抓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结合诗人的相关资料,“吟”出深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托物言志。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石灰锻烧的资料和于谦的资料,试读古诗,借助工具书查不理解的词义。
2.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晓诗题
1.同学们,你们认识石灰吗 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石灰:看看自己周围的墙壁,白白的墙壁就是用右灰刷就的。)谈白色象征的寓意,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导入新课,再来看看“吟"字,什么意思?回忆接触过带“吟”的古诗 ,揭示诗题。
设计意图:利用一定的材料和之前所学,激发学生对马上要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对文本感兴趣,对老师感兴趣。
二、读诗文
1.初读诗歌,
生自读,教师正音,指导写字。
2.读出节奏
每一首古诗都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着读一读。点拨:节奏有快慢,语调有起伏,这样就会吟诵出古诗的韵味来。我和大家合作读古诗,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连起来齐读)
设计意图:诗的韵律、节奏是与古诗的内容、感情、气氛融为一体的,通过反复诵读,读中有反馈、有指导、有评价,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读书的过程,切切实实地指导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诗句成为有形的画面。
三、懂诗意
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自己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目标)
2.交流展示。
(1)结合查找石灰煅烧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2)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交流词语理解,“锤、击、若等闲、粉骨碎身、清白”等词语的意思。
(3)教小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4)再读文。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指生读、有评价)
3.合作探究。
(1)同桌交流试说全诗的意思。
(2)师小结: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全诗从开采、煅烧、磨碎、成形,句句在说石灰。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生诵读全诗)。
设计意图:要想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所领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诗、理解诗意。由于这首诗的内容基本上趋于白话,学生通过前期石灰煅烧的过程,结合视频资料,从视觉到想象,再在自学基本上能搞懂诗歌的表面意思,让其有学诗成就感。
四、知诗人
1.小组合作:
《石灰吟》这首诗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它还写了谁?
组内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1)请生汇报,汇总的资料。
(2)师相机补充资料。
于谦( 1398— 1457 ): 字廷益,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永乐年间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为官清正,不为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49年,明英宗皇帝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蒙古瓦剌军作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 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因此得以归国。但英宗复位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2.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伟大人格的印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像石灰,像于谦这样呢?(岳飞、文天祥、司马迁、屈原、刘胡兰等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一个核心高潮,从句句在吟石灰,到思考于谦到底要吟的是什么——人!让学生感受于谦的人格魅力,认识到更多具有这种特殊人格魅力的人们,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通过对石灰的认识与了解,此时,让学生对于谦人格的猜测,已是水到渠成,学生热情高涨,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又通过及时地呈现于谦的生平资料,让学生的猜测得以印证。此时于谦已悄然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也在趋于完成。
五、悟诗境
1.吟意气
(1)据说十五岁时于谦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次年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十七岁时应乡试不第,仍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就在这年他和同窗出游时看到石灰煅烧的过程,他有感而写出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石灰吟》,是于谦 17 岁时写下的,想想当时的于谦写此诗时心中想些什么?
(2)若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吟诵这首诗?
2.吟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少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假如你就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
3.吟人生
在京师保卫战后,本应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杀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 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呢?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不如化作我们深情的吟诵。
4.背全诗
朗诵古诗文,绝不能抛开历史的环境和作者的悲喜之情,一定要透过文字唤醒人格心灵,正如王崧舟老师品读于谦《石灰吟》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字都是一道光,照亮的不仅是那个历史语境中的伟大的灵魂,而且是当代语境中每一个与之相遇的灵魂。”今天,我们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让我们深情地背诵于谦的《石灰吟》!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吟“,从简单的吟诵到真正的颂、赞,把整节课的情感透过这一环节宣泄出来了,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地让学生将《石灰吟》 这首诗背默下来,此时的《石灰吟》已不再是诗句,而是一句句激励学生成长奋进的警句。
六、做作业
1. 找一找:收集同类型托物言志的诗作,与同学交流。如:于谦 《咏煤炭》、王冕《墨梅》、王安石《梅花》
2.读一读:“千锤万击”、“ 粉骨碎身”等词语,再到其他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
3.写一写:结合诗句,写写石灰的锻造过程。
七、板书设计:
石 灰 吟
明 于谦
开采—— 出 ——敢于担当
煅烧——若等闲——提纯心灵
磨碎——全部怕——无畏精神
成形—— 清白—— 美好人格
八、教学反思:
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一首托物言的《马诗》,学生已会了这种学习方法,本课我更多的侧重于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抓住“吟“从诵读之声萦绕始终,再到情感的悟赞,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我尽量做到简约。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遵循着晓诗题、读诗文、懂诗意、知诗人、悟诗境、背全诗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并且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重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结合石灰煅烧的过程,同学间说说,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浅显易懂。存在的不足是个别学生不能全程的完全投入,在同桌交流与小组讨论中参与度欠缺,跟其预习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以后将继续加强此方面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