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3节 “解剖原子”
八年级下
新课引入
干旱的田龟裂为土块,土块可碎成细泥,细泥又碎为沙尘,沙尘还能继续分吗?
能继续分;
因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还可以继续再分吗?
1. 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
2. 理解两种原子结构模型
3. 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新知学习
一、分子可以再分吗?
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
19世纪初,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道尔顿
道尔顿和波耳研究和测量了大量物质的化学反应,发现并确认了如下事实:
1.多数物质可由其他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合成,这些物质称为化合物;
2.一些物质不能由其他物质通过化学反应来合成,这些物质称为单质,也称为元素;
3.对应各种元素,存在着各种原子,元素的差异就在于它们的原子是不相同的。原子是元素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
知识拓展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大多数的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叫做多原子分子。
有些分子是由单个原子构成的,叫做单原子分子。铁、铜、金、铂等大多数金属,它们的分子也就是原子。
还有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吗?
思考
19世纪末,人们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发
现,当放电管内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就发射出一
种射线,这种射线被称为阴极射线。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进行了认真的实验研究,确定这种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的微粒组成的,它们是从原子内部发出的,这种微粒叫做电子
二、把原子“切开”
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概念,是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并掀起了新一轮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热潮。
汤姆孙
电子e是比分子、原子更小的物质微粒。
它的质量me=9.11×10-31 kg,约等于氢原子质量的,半径小于10-16 m。
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话,使人们对物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原子是否还再分?
思考
三、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
原子内部的电子带有负电,但整个原子却不对外显示电性,并且十分稳定。
原子的这种特性启示人们,原子内部一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因此,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具有复杂结构的。
电子、原子都很小,无法用仪器对他们直接观察,只能借助实验,利用已有知识,通过想象、类比等方法,构建出他们的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汤姆孙和他的学生卢瑟福提出的两种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孙”枣糕模型“
卢瑟福“核式模型”
温馨提示
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模型是否正确,需要实验的检验。
汤姆孙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均匀分布着带着正电的粒子,电子镶嵌在其中,犹如糕中的枣儿,因此被称为“枣糕模型”。
这个模型不久就被实验事实否定了。
汤姆孙”枣糕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
卢瑟福等人无数次地用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只占很小的体积,但密度很大,它的质量占整个原子质量的99.94%以上。
带负电的电子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在核外较大空间绕核高速旋转,这一模型被称为“核式模型”。
卢瑟福
卢瑟福“核式模型”
原子虽小,里面却十分空旷,如果我们将原子放大成直径上百米的足球场,在其中央有一颗称为原子核的小米粒
体育场
原子
原子核
卢瑟福“核式模型”
对原子世界的探索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 ! 人们很自然地将科学的触角伸向那更为神秘的原子核。
四、原子核内有什么?
具有单位正电荷的氢的原子核叫做质子。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原子核
中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
跟质子差不多,这种粒子叫做中子。
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中的数目称为核子数。各种元素原子核的质子数和核子数一般是不同的。
查德威克
原子中央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
五、原子的结构
通过进一步探索发现,科学界已普遍确认质子、中子等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一种叫做夸克的更小微粒组成的。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
中子是有两个下夸
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1974年又发现了一种称为J/Ψ的粒子,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以后又发现了底夸克和顶夸克。至今我们已经知道共有6种夸克。
原子核
电子
中子
质子
原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夸克
夸克
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大小对比
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又发现了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Σ超子、
子等400余种粒子。
直线重离子加速器
时间 微观世界的科学发现
19世纪初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1897年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
1911年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0世纪初 科学家发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中子组成的.
20世纪60年代 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
粒子组成.
20世纪中叶 科学家发现了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
Σ超子、 子等400余种粒子。
归纳
1、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都是由 或 组成的。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______的存在;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_______;1911年卢瑟福在进行α离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模型。
3、原子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是由______和_____组成,其中______带正电,______不带电。
分子
原子
原子
电子
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质子
中子
中子
针对训练
课堂小结
“解剖”原子
原子结构两种模型
汤姆孙“枣糕模型”
卢瑟福“核式模型”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直径
10-15~10-14m
随堂练习
1. 天空中数不清的星体,如太阳、月亮等,这些都是物质。关于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B.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C.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D. 人类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永无止境
D
2. 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B.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C. 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外
B
3.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_______(选填“汤姆逊”
或“卢瑟福”)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
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______ 就相当
于行星。
卢瑟福
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