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75 分钟; 命题人:高一年级组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3*16=48 分)
春秋时期,宗族之间的兼并频频发生,“纳其室”“分其室”“兼其室”“取其室”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春秋初期的晋国有宗族十一家,到春秋末期只剩下韩、赵、魏三家。这些现象说明( )
A.宗法分封体制日趋完备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国家统一成为历史主流 D.百家争鸣局面受到压制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 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下列现象符合“宋其三变”中的“变” 的是( )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B.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C.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D.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 ;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精耕细作农业迅速发展
戊戌变法前后,因日源词“领土”的输入,国人开始零星地运用这一新概念;1905 年后,该词不仅被新式知识分子大量运用,而且还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核心的疆土概念。这反映了( )
A.民众深受日本文化影响 B.西学东渐影响语言结构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辛亥革命提升民族观念
5.1902 年以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现了商业会议公所、商务公所等组织。1904 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要求凡属商务繁盛地区,皆宜成立商务总会。此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将原来的商务公所改为商会,其他地方的商会也纷纷建立。商会的出现( )
A.表明清政府主动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 B.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C.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D.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商鞅将李悝的《法经》在秦国公布、实施,并增加了连坐法——互相告发与同罪连坐。他还主张对轻罪
用重刑,称为“以刑去刑”。商鞅这些举措( )
A.旨在增强国家统治的威慑力 B.起到强化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C.体现出刑罚因人而异的特点 D.表明律令儒家化已初具雏形
有研究者认为,17 世纪时耶稣会传教士已经把国际法知识介绍到中国,1689 年中俄尼布楚谈判中就曾运用国际法。此后,国际法不断传入中国并被用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
①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包含有国际法知识
②《万国公法》印行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③20 世纪 30 年代“改订新约”运动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④《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9.1943 年 1 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河北省召开。会议在真正平等、直接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下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根据选民的文化状况,投票采用“豆选法”。选民赞成哪位候选人就在他背后的碗里放入一粒豆子,最后选举结果取决于候选人得豆的多少。这一做法(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实现了工人当家作主愿望
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D.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10.有学者评论说,“从那天起,在国际市场做生意,都用美元标价、结账,还因此成立了专门的组织负责放贷,让大家有钱搞建设、做买卖。”这些现象反映出( )
A.雅尔塔体系为美国长期操控 B.布雷顿森林体系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
C.美国经济高度依赖世界资源 D.战后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正式确立
11.14 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 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 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 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被发明出来,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业革新与工业革新之间的关系 B.手工工场和工厂制之间的关系
C.殖民扩张与价格革命之间的关系 D.新航路与商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鸦片战争后,在实体银两、银币流通的同时,在商业活动中又产生了一种只作为计算单位的虚银两,如
汉口的洋例银、天津的行化银、征收关税的海关两等。这些虚银两的产生( )
A.削弱了清政府中央权威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D.带有浓重半殖民地色彩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深入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进行 D.继承了五四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咖啡原产于非洲,6 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 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 世纪,英国很多咖啡馆的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和寻人启事,成为人们交换信息和针砭时弊的场所。2002 年 8 月,美国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宣布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在各咖啡门店配备 Wi-Fi,将其打造成为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以上史实共同说明( )
A.咖啡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D.美国正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独立前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 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通过基层组织的改造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B.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
C.政治独立保障了经济发展 D.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英国国王)中,剧作家特意呈现法国公主凯瑟琳学讲英国话的情节 ,公主将英语念得“跟英国人一样准”视为一种值得赞扬和夸耀的才能;在《亨利六世》里,造反的凯德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这些历史剧( )
A.有助于强化英国的民族认同 B.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是英法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D.使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 24 分)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 21 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 2 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 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
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 6 门。…… 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 1913 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19 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材料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 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12 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8 分)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间的内在关联,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4 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共 16 分)
材料一 在西方近代企业制度生成的过程中,公司制度的缘起较之于工厂制度要早。大致上从 16 世纪起, 西方社会就开始出现最早的特许制公司组织,其主要的经营领域是对外贸易,其中如 1555 年获得特许状的俄国公司,1600 年获得王室特许状的著名的东印度公司等。1720 年《泡沫法案》对公司的设立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制。英国海外贸易法人的建立一般被认为是世界近代公司制度的起源。18 世纪 60 年代,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工厂制度与公司制度在制造业领域普遍化的内在结合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使用的扩大,固定资产规模大大扩大了, 股份公司制度就被引入工业制造业。 ——摘编自张忠民《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来源》
材料二 与西方工厂制度脱胎于旧有的工场手工业,并且最早产生于棉纺织业不同,西方的近代工厂制度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中国的近代工业最早产生于国家特许、甚至是国家经营的军用重工业,资金耗用以及生产规模的巨大,使得近代中国最早的工厂制度一开始就走上了与公司制度相结合的演进道路。只不过当时的中国,由于尚无明确的经济立法,无论是工厂制度还是公司制度,都缺乏相应的适用法律调整,使得当时的近代工厂企业显现出明显的早期制度特征。 ——摘编自张忠民《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来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企业制度兴起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影响。(10 分)
三、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地中海示意图
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
材料二
大西洋示意图
请以地中海的称呼为例,围绕历史上的大西洋,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 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