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孔已己
鲁迅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和???????????。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 ????、???????、??????和
???????????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 ??????和?????????????。文体特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到了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明朝以后主要是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很大。科
举
制
度院试:
一般童生(不管年龄大小)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的为“生员”,叫“进学” ,也就是中了秀才。
乡试:
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jiè)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会试:
乡试后第二年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由皇帝主持,参加者是贡士,考中称“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 课文,了解并掌握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2、用自学、合作方式完成本课的学习认务
3、学习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学习后提高自己的积极思想意识。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曾说,这篇小说是“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整体感知自主学习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如何划分文章的情节结构。
2、完成如下表格填表说明:
①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 楚,可根据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② 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第一部分(1- 3)介绍咸亨酒
店,交代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
悲惨遭遇。 第一层(4-9)交代孔乙己的
经历和性格。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
一次到酒店喝酒。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
惨结局。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铺垫)本文的情节结构应该如何划分?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完成孔乙己履历表姓孔名不详 鲁镇五十多岁晚清 半个秀才没捞到 身材高大、被打致残 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无无①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②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③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④常去咸亨酒店喝酒,被酒客们揭短,并嘲笑他未进学。 ⑥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⑦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⑧被打折腿后用手走来喝酒。⑤教小伙计识字。一事无成不拖欠酒钱, 善良而且热心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
2、孔乙己“穿长衫” 是因为:
3、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
4、孔乙己“偷窃”是因为:
5、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
6、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
7、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
8、孔乙己“以读书为傲” 说明他
9、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
10、孔乙己“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
11、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
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
2、孔乙己“穿长衫” 是因为:
3、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
4、孔乙己“偷窃”是因为:
5、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
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受他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6、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
7、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
8、孔乙己“以读书为傲” 说明他
9、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
10、孔乙己“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
11、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
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质朴、忠厚。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封建科举的毒害很深。空虚无聊又善良。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2、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评析3、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4、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原因。
5、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含义的?
7、文章在刻画孔乙己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学习任务(合作探究)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1)酒店的格局——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一)赏析第一部分合作探究(2)故事发生的时间—— 清末(3)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对比短衣帮:站、外穿长衫:坐、里“我”——线索人物合作探究 2: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评析。(二)赏析第二部分合作探究(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合作探究 人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无聊的嘴脸,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笑声里蕴藏着悲凉的意味。(2)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合作探究 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合作探究 孔乙己受尽了成人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说话。他把毫无用处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当做学问来炫耀,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很深。而“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说明了人们鄙视孔乙己的原因。(4)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合作探究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孔乙己的善良而又迂腐可笑的形象。他只有在年幼无知的儿童面前,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这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独。(5)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合作探究 这是情节的高潮部分。孔乙己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尽了摧残,他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人生
的原因。
3、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合作探究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2)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3)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丁举
人的毒打。(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合作探究 3、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合作探究 “大约”表估计、推测, 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 “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合作探究 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含义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思想意义: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抛于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名人眼中的孔乙己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刘再复: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和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日本作家: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形象。思考: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忌懒惰、要勤奋
忌不争、要上进
忌虚荣、要务实 真正伟大的人往往能主宰自己的性情,统治自己的心灵。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