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是考古学者根据半坡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出土的尖底瓶所绘制的样式图。该文化遗存产生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2. 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一些较早出现的姓,如姬、姜、嬴、妫、姒等,大都从“女”,这反映出( )
A. 母系氏族的遗制 B. 封建礼制尊重女性 C. 权贵阶层的出现 D.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3. 东周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则(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曾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这说明( )
A. 君主专制受到挑战 B.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4.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的思想( )
A. 标志着察举制度的形成 B. 都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C. 均反映平民的政治诉求 D. 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5. 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于是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公九卿制
6. 据《秦律》记载,秦朝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予以赏赐;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掌管农事的小吏),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耕牛评比反映了秦朝( )
A.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B.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 动物保护意识较强 D. 赋税收入得以保证
7. 据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地表无封土,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与《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据此可知,汉初( )
A. 注重与民休息 B. 冶炼技术落后 C. 皇权日趋没落 D. 贫富分化严重
8. 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 )
记述 出处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春秋战国《竹书纪年》
“唐(尧)虞(舜)之道,禅而不传” 战国中期《郭店楚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西汉《史记·五帝本纪》
A. 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B. 《郭店楚简》描述违背史实
C.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 《史记》体现主流价值取向
9. 如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中骆驼的背上有一件鼓形乐器,鼓上插着羽葆。骆驼上坐着一位身着胡人服饰的人物,正在敲击鼓面,生动描绘了一幅出行和演奏的画面。该画像砖可以佐证当时( )
A. 普遍使用骆驼 B. 宫廷生活奢靡 C. 民族交往密切 D. 制瓷水平高超
10. 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1.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这说明,北魏孝文帝( )
A. 重视汉族文化 B. 注重学以致用 C. 锐意改革旧俗 D. 潜心文学创作
12.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上计制 D. 科举制
13.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折射出唐朝( )
A. 农业生产发达 B. 对外交流繁荣 C. 设置西域都护 D. 城市生活便利
14.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崔氏被降为第三等。唐太宗此举旨在( )
A. 扶植门阀士族 B. 整顿官僚队伍 C. 稳定统治秩序 D. 改变选官标准
15.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将相权分化,政令从起草、审核到执行均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处理。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的同时还相互牵制,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材料中的“它”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二府三司制 D. 内外朝制度
16. 公元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诗句,体现了对孔孟儒学的仰慕之情。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
A. 涵养道德 B. 顺应自然 C. 强化法制 D. 空谈仁义
17.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段记载出自于( )
A. 《辽史·百官志》 B. 《西夏纪事本末》 C. 《金史·兵志》 D. 《元史·百官志》
18. 《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反映出元朝( )
A. 北方粮食产量降低 B. 南北交通运输不畅
C. 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D. 燕地经济发展较慢
19. 朱元璋规定,自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起,内臣(宦官)需要凭如图所示铜符方可出皇城。这一举措体现的本质是( )
A. 创新地方管理模式 B.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C. 制约内阁首辅权力 D. 增加军机大臣职权
20. 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到1561—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B. 原有税制不再适用
C.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D. 海外白银流入中国
21.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 主流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 封建政府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 D. 市民阶级极力突破礼制限定
22. 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陈献章认为“道为天地之本”,但又强调通过个人的涵养来“内求诸心”,实现“道心合一”。与这一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守仁
23. 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广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 富民思想的践行 B. 新农作物的传播 C. 饮食结构的改变 D. 人地矛盾的加剧
24. 清朝中期,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实行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清朝的这些举措反映了( )
A. 行省制度不再适用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D. 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25.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 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 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
26. 近代某文献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问题,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该文献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民报·发刊词》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7.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到1884年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713.7万两,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这表明招商局的创办( )
A.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 激化了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C. 使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D. 动摇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
28. 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9. 19世纪未,有人指出“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并建议说:“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最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据此可知,他主张
A. 君主立宪 B. 暴力革命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30. 阅读下列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
一、本军于今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虏。 …… 八、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南昌起义
31. 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当时,中国企业竟然收购日本企业,成了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民族工业获得发展
C. 日本放松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取得胜利
32. 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33. 1921年夏天,一些革命者陆续从全国各地聚集上海。“6月29日午后(何)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7月15日(包惠僧)坐船直赴上海,与董必武、陈潭秋到达时间不相上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 组织工人罢工 B. 支援护国战争 C. 发动武装起义 D. 参加中共一大
34. 近代漫画评论家黄茅曾说:“热情的青年漫画家投身到革命军的队伍,随军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参加实际的战斗生活,直接发挥绘画配合作战的效能。他们印刷大量印刷品和画报,《国耻画报》《反帝画报》等都是当时的产物。”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 )
A. 19世纪90年代 B. 20世纪20年代
C. 20世纪30年代 D. 20世纪40年代
35. 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A.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36. 下侧宣传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 国民革命 B. 土地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37.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至1940年间生产总值达14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近50万元。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 )
A. 推动国统区经济快速恢复 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 D. 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障
38. 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39. “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 挺进大别山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40. 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促使北平得到和平解放
C.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 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2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上自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斗茶就是随着当时的饮茶风尚而产生的。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优劣的一种茶事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茶艺的发展。由于斗茶具有比较浓厚的审美情趣,因此,它从产生以来便成为人们(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宋徽宗赵佶称之为“盛世之清尚”。
在宋代,一般城镇都有专供人们品茶的茶肆。如当时杭州的大街小巷,茶肆随处可见。其中,有专供士大夫辈期朋约友、谈心品茗的茶肆;有供太学生聚会的茶肆;有供行会聚集、议论市场行情的茶肆;还有和游乐场相结合的茶肆。此外, “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
——摘编自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积极影响。
4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正确地坚持了自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相对独立性,坚决同国民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在稳固地领导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前提下,对民族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使自己的领导艺术更加成熟。
——摘编自李卫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再思考》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提供了分析工具和组织模型,但是,共产党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应用到思想行动的每一级,上至中央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下至村庄工作的细节。用这样的办法,共产党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与国民党做斗争时有充分的供给。
——摘编自(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战时期中共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领导艺术更加成熟”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是考古学者根据半坡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出土的尖底瓶所绘制的样式图。该文化遗存产生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半坡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出土的尖底瓶所绘制的样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B项正确;结合所学,ACD不符合半坡遗址时代,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一些较早出现的姓,如姬、姜、嬴、妫、姒等,大都从“女”,这反映出( )
A. 母系氏族的遗制 B. 封建礼制尊重女性 C. 权贵阶层的出现 D.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一些较早出现的姓包括姬、姜、赢、妫、姒等,这些姓带有女字偏旁,女性有关,中国古代姓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这些姓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A项正确;封建礼制压迫女性,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姓与女性的关系,与权贵阶层的出现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3. 东周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则(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曾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这说明( )
A. 君主专制受到挑战 B.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周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膊(求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还曾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派人向诸侯国寻求“求膊(求葬费)”“告饥”“求车”“求金”,还要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说明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周天子的势力衰微,威信不在,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先秦时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排除A项;礼乐制度不复存在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的思想( )
A. 标志着察举制度形成 B. 都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C. 均反映平民的政治诉求 D. 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孔子和墨子都提出了自己对于进入仕途的方式,打破了之前以血缘为标准的选官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察举制到汉代才出现,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的思想都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排除B项;孔子反映的不是平民的政治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
5. 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于是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建立后,有鉴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现象,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排除A项;宗法制是秦朝建立前就已经存在的制度,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中央的官僚制度,不是在全国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 据《秦律》记载,秦朝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予以赏赐;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掌管农事的小吏),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耕牛评比反映了秦朝( )
A.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B.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 动物保护意识较强 D. 赋税收入得以保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秦朝时期通过法律规定对耕牛进行评比,而耕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畜力,所以耕牛评比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B项正确;对耕牛进行评比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并不是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也不是保护动物,排除AC项;耕牛评比是体现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赋税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
7. 据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地表无封土,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与《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据此可知,汉初( )
A. 注重与民休息 B. 冶炼技术落后 C. 皇权日趋没落 D. 贫富分化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提倡节俭。汉文帝霸陵的薄葬特点体现西汉初年注重与民休息,A项正确;汉文帝要求薄葬,“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主要是为了节俭,不给百姓增添负担,而非因为技术落后或皇权没落,排除B项、C项;从汉文帝霸陵陪葬品简朴不能得出贫富分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8. 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 )
记述 出处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春秋战国《竹书纪年》
“唐(尧)虞(舜)之道,禅而不传” 战国中期《郭店楚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西汉《史记·五帝本纪》
A 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B. 《郭店楚简》描述违背史实
C.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 《史记》体现主流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到西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不同史料都记载了舜代尧的史实,只是方式不同,《史记》记载舜之所继位的原因是尧认为其子品行不行,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于是禅让于舜,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统治者品行和能力的要求与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D项正确;材料不能完全体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三则史料记载舜的继位方式不同,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郭店楚简》描述基本符合史实,此时是禅让制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 如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中骆驼的背上有一件鼓形乐器,鼓上插着羽葆。骆驼上坐着一位身着胡人服饰的人物,正在敲击鼓面,生动描绘了一幅出行和演奏的画面。该画像砖可以佐证当时( )
A. 普遍使用骆驼 B. 宫廷生活奢靡 C. 民族交往密切 D. 制瓷水平高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东汉的画像砖上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人物,描绘了依附出行和演奏的画面,由此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说明当时民族交往密切,C项正确;仅根据这一块画像砖无法说明当时普遍使用骆驼,排除A项;画像砖上表现的不是宫廷生活,不能说明宫廷生活奢靡,排除B项;画像砖不是陶瓷,不能体现制瓷水平高超,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一过程中造成了人口大量减少,故选A。这一时期北方自然条件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南迁不会造成总体人口数量的大量减少,排除BC;经济中心在南宋时完成南移,D项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定,排除。
11.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这说明,北魏孝文帝( )
A. 重视汉族文化 B. 注重学以致用 C. 锐意改革旧俗 D. 潜心文学创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古)。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孝文帝热爱儒家文化,且自己善于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可得出重视汉族文化,A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其学习之后的应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旧俗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孝文帝进行文学创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2.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上计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建立后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推行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D项正确;世官制和察举制都是在九品中正制出现前曾经使用过的选官制度,排除A、B项;上计制是官员考核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折射出唐朝( )
A. 农业生产发达 B. 对外交流繁荣 C. 设置西域都护 D. 城市生活便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是外国蔬菜传入到中国反映对外交流繁荣,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外国蔬菜的传入,不是本国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机构的设置,排除C项;材料未特指这些蔬菜只出现在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
14.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崔氏被降为第三等。唐太宗此举旨在( )
A. 扶植门阀士族 B. 整顿官僚队伍 C. 稳定统治秩序 D. 改变选官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重新修订门第等级,把皇族放在首位,说明他是要削弱地方士族的地位,从而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起到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C项正确;唐太宗是要打击门阀士族,而不是扶植,排除A项;唐太宗是要打击门阀士族,而不是为了整顿官僚队伍和改变选官标准,排除BD项。故选C项。
15.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将相权分化,政令从起草、审核到执行均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处理。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的同时还相互牵制,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材料中的“它”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二府三司制 D. 内外朝制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该制度使相权一分为三,强化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并未使相权发生分化,排除A项;二府三司制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相权,排除C项;内外朝制度使宰相的决策权转移到以皇帝为首的内朝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 公元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的诗句,体现了对孔孟儒学的仰慕之情。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
A. 涵养道德 B. 顺应自然 C. 强化法制 D. 空谈仁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等信息可以看出,诗人推崇儒学倡导的注重个人德行和环境熏陶,因此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涵养道德,故答案为A项;顺应自然是道家的主张,排除B项;强化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项;诗人仰慕孔孟儒学,力求身体力行,不是空谈仁义,排除D项。
17.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段记载出自于( )
A. 《辽史·百官志》 B. 《西夏纪事本末》 C. 《金史·兵志》 D. 《元史·百官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中国)。根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所以应该记载在《辽史》中,A项正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应该记载在《辽史》中,而不是《西夏纪事本末》、《金史》和《元史》中,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反映出元朝( )
A. 北方粮食产量降低 B. 南北交通运输不畅
C. 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D. 燕地经济发展较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无不仰给于江南”可知,元朝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江南地区,由此凸显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比较高,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地位高,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北方粮食产量低和南北交通运输不畅,更不能说明燕地经济发展较慢,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 朱元璋规定,自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起,内臣(宦官)需要凭如图所示铜符方可出皇城。这一举措体现的本质是( )
A. 创新地方管理模式 B.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C. 制约内阁首辅权力 D. 增加军机大臣职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内臣(宦官)需要凭如图所示的铜符方可出皇城”可知,明朝时期加强对于宦官的管理和监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宦官管理而非地方管理,排除A项;明朝时皇帝往往是借助宦官制约内阁,材料所述为限制和管理宦官,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和军机大臣的设置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到1561—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B. 原有税制不再适用
C.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D. 海外白银流入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朝中国。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银为税。该制度之所以较早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主要原因是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新航路开辟之后,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 入,为实行赋税征银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明代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兴起,排除A项;原有税制不再适用的情况在东南沿海和内地都存在,不能解释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只惠及东南沿海,不能解释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 主流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 封建政府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 D. 市民阶级极力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庶民和生员的服饰存在差异,生员的地位实际上是要高于庶民。而当时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流地位,说明主流价值观念影响了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庶民和生员服饰上的差异,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庶民和生员服饰的差异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经济价值的被发掘和市民阶级力图突破礼制的限定,排除CD项。故选A项。
22. 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陈献章认为“道为天地之本”,但又强调通过个人的涵养来“内求诸心”,实现“道心合一”。与这一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求诸心”“道心合一”与王阳明的“心即理”“内心反省”的心学思想具有相似性,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其思想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排除C项。故选D项。
23. 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广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 富民思想的践行 B. 新农作物的传播 C. 饮食结构的改变 D. 人地矛盾的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经新航路传播到中国,对于中国的农作物种植、人地矛盾缓和及人口增加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B项正确;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高产作物引入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清朝中期,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实行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清朝的这些举措反映了( )
A. 行省制度不再适用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D. 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中期在边疆治理上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说明清朝在国家治理上因地制宜,C项正确;清朝时期依然沿袭行省制度,并不是不再适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边疆治理上的因地制宜,并不能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B项;清朝中期还没有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25.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 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 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英国。据题意可知,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来列强的经济侵略,导致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纺、织分离和耕、织分离,因此是破坏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瓦解,并不能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列强是加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排除C项;押品阿战争结束后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一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6. 近代某文献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该文献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民报·发刊词》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的说法,B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发展小农经济,A排除;CD均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有关,排除。故选B。
27.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到1884年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713.7万两,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这表明招商局的创办( )
A.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 激化了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C. 使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D. 动摇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1844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轮船招商局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713.7万两,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说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使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动摇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叙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8. 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材料中“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不符,排除AB。《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即可。
29. 19世纪未,有人指出“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并建议说:“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最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据此可知,他主张
A 君主立宪 B. 暴力革命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等信息可以看出,他主张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提高国民政治权利,限制君主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暴力革命和实业救国,排除B、D项;保留君主制,不属于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
30. 阅读下列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
一、本军于今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虏。 …… 八、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兴复汉族,驱除满虏”“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运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排除B项;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排除D项。故选C项。
31. 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当时,中国企业竟然收购日本企业,成了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民族工业获得发展
C. 日本放松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取得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荣宗敬作为民族资本家,有实力收购日本人经营的纱厂,说明当时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仅能体现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已经解体,在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在解体中,排除A项;荣宗敬能够收购日本人经营的纱厂说明他有相应的实力,而不是日本放松经济侵略和实业救国取得胜利,排除C、D项。故选B项。
32. 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它是在袁世凯尊孔复古、恢复帝制的背景下发生的,打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以改造国人的“国民性”,故选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均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前,故排除AB;五四运动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由于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而引起的爱国反帝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33. 1921年夏天,一些革命者陆续从全国各地聚集上海。“6月29日午后(何)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7月15日(包惠僧)坐船直赴上海,与董必武、陈潭秋到达时间不相上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 组织工人罢工 B. 支援护国战争 C. 发动武装起义 D. 参加中共一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21年中国。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包惠僧等13名代 表。因此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中共一大,D项正确;1921年未发生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包惠僧等组织领导的工人罢工或武装起义,排除A项、C项;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排除B项。故选D项。
34. 近代漫画评论家黄茅曾说:“热情的青年漫画家投身到革命军的队伍,随军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参加实际的战斗生活,直接发挥绘画配合作战的效能。他们印刷大量印刷品和画报,《国耻画报》《反帝画报》等都是当时的产物。”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 )
A. 19世纪90年代 B. 20世纪20年代
C. 20世纪30年代 D. 20世纪40年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根据材料“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参加实际的战斗生活,直接发挥绘画配合作战的效能”可知,革命军的行军路线是从南到北;“《国耻画报》《反帝画报》”反映的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建。由此可见,题干描述的是革命革命时期的历史信息,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B项正确;“19世纪90年代、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5. 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A.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1927~1931年间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坚持抗战,“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
36. 下侧宣传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 国民革命 B. 土地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收复失地,拯救东北同胞”的配文可知,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东北沦陷而提出的,属于抗战时期,C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东北并未沦陷,排除A;土地革命主要针对的是国共两党,并未涉及到收复东北,排除B;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已经收复,排除D。故选C。
37.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至1940年间生产总值达14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近50万元。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 )
A. 推动国统区经济快速恢复 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 D. 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根据材料“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至1940年间的生产总值达14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近50万元”可知,材料现象属于民族工业内迁,它一定程度上推动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障,D项正确;此时处于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没有快速恢复,而且A项与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无关,排除A项;民族工业内迁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B项;民族工业内迁并没有直接抵抗日军的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38. 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表明地点是在黄浦江附近的上海,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淞沪会战,故A项正确;太原会战主要是在山西,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B项错误;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C项错误;枣宜会战的地点是在湖北,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
39. “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 挺进大别山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点。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是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故选A选项。B、C、D选项都处于战略反攻后期,故排除。
40. 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促使北平得到和平解放
C.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 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晋冀鲁豫解放军行进方向是大别山可知,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事件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正确;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排除B;三大战役中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排除C;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D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2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上自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斗茶就是随着当时的饮茶风尚而产生的。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优劣的一种茶事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茶艺的发展。由于斗茶具有比较浓厚的审美情趣,因此,它从产生以来便成为人们(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宋徽宗赵佶称之为“盛世之清尚”。
在宋代,一般城镇都有专供人们品茶的茶肆。如当时杭州的大街小巷,茶肆随处可见。其中,有专供士大夫辈期朋约友、谈心品茗的茶肆;有供太学生聚会的茶肆;有供行会聚集、议论市场行情的茶肆;还有和游乐场相结合的茶肆。此外, “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
——摘编自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积极影响。
【答案】41. 表现:茶艺不断发展;受到宫廷推动;普及面广;茶叶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斗茶之风盛行;茶肆比较普遍,且根据用途进行分工;随处随时都能饮茶。
42. 积极影响:宋朝茶叶产业和制瓷业的发展;茶文化的兴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宋朝饮茶的方式对周边的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表现,依据材料 “上自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可知,饮茶的人范围广,普及面广;根据材料“极大地促进了茶艺的发展”可以得出茶艺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宋徽宗赵佶称之为盛世之清尚”可以得出受到宫廷推动;根据材料“当时杭州的大街小巷,茶肆随处可见”可以得出茶叶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根据材料“斗茶就是随着当时的饮茶风尚而产生的”可以得出斗茶之风盛行。依据材料“一般城镇都有专供人们品茶的茶肆”“茶肆随处可见。其中,......还有和游乐场相结合的茶肆。”可知茶肆比较普遍,且根据用途进行分工;依据材料“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可知随处随时都能饮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积极影响:虽然不同阶层的茶叶消费对茶叶市场的影响各不相同, 但从整体上看,消费对市场的拉动和贡献相当明显,宋朝茶叶产业和制瓷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馆逐渐兴盛起来,茶馆文化也日益发达,茶文化的兴盛;根据材料“一般城镇都有专供人们品茶的茶肆。”可以得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饮茶的方式对周边的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正确地坚持了自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相对独立性,坚决同国民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在稳固地领导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前提下,对民族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使自己的领导艺术更加成熟。
——摘编自李卫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再思考》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提供了分析工具和组织模型,但是,共产党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应用到思想行动的每一级,上至中央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下至村庄工作的细节。用这样的办法,共产党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与国民党做斗争时有充分的供给。
——摘编自(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战时期中共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领导艺术更加成熟”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42. 大革命: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
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43. 表现:对国民党即团结又斗争;政治上在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自息。
44. 原因: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大革命又被称为国民大革命或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正确道路: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正确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表现:根据“对民族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得出对国民党即团结又斗争;根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结合所学得出政治上在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自息。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共产党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应用到思想行动的每一级,上至中央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下至村庄工作的细节。”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它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从而赢得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根据材料“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与国民党做斗争时有充分的供给。”可以得出,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