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8 11:0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一)在汉魏六朝及唐宋诗人中,没有禅佛味的大诗人当首推陶渊明。人们往往觉得陶诗平和冲淡,其实,陶诗之冲淡仅为其表。朱熹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陶诗貌似平淡之中的豪放、繁华落尽后的真淳和质朴之中的绮丽,是我们教学设计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任何伟大的诗人,其杰作往往是其人格的诗化表达。从陶渊明言说其归隐生活的诗作中,也可以窥见他的人格特质。结合具体诗句,体悟陶渊明躬耕垄亩的积极的担荷精神,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健康饱满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理解他看淡得失,看破生死,对人生之苦担荷而对生死之苦解脱的别样情怀。于此也不难明白王国维赞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的道理。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在设计时认真对待的教学难点。
(三)由于课文所选仅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之一,无法更多地反映陶诗及陶渊明之思想的轮廓,故需要作出适度拓展。这样也可以更客观、立体地认识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不至于把他标签化和概念化,有助于避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做,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观察世情物理的视角,使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学术色彩和研究品格。
(四)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自我赏读能力的上好材料,宜以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考。
二、教学目标
(一)分析领悟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和精神,诸如尚朴自然,本色担当,毫无作态,力耕无违,等等;也让学生由此明白陶诗是田园诗而非山水诗,陶子是诗人中的哲人,而非放浪山水的隐士。
(二)揣摩本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特色,体会陶诗的语言风格;
(三)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材料梳理综合、分析评析的思考习惯,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合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文字:
PPT展示:
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事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数十盆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
谈话:理一理这段文字的思路;并请大家考虑,鲁迅为什么说“这样的自然状态,事在不易模仿”?当时租界的有钱人这样学陶渊明为什么是学不像的?相信我们学习了《归园田居》以后,会有一定的认识。
(二)诗歌赏析
有人自读了这首诗以后,融入自己对陶渊明的理解,对这首诗进行了改写,你觉得这些改写是否妥当,请结合原诗并你对陶渊明的了解,谈一谈具体的看法。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PPT展示:
归园田居(其一)改写版
素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自入尘世中,一去十三年。
鸟儿喜树木,鱼儿爱河沟。
徘徊南野际,立志归园田。
方宅共十亩,草屋有九间。
修竹荫后檐,寒梅罗堂前。
明明近人村,难见墟里烟。
犬卧深巷中,鸡栖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红尘里,复得返乡间。
学生思考、发言并明确:
1. 改成“素”不妥当,原诗用“少”字,表示从小就有,强调的是很早拥有的品性,而“素”则是从平素的角度来说。
“自入”无法表达“误落”的含义和情感。“落”是指从上到下的坠落,从高雅的气韵、风度坠入尘俗的庸庸碌碌,换言之,从本性的高度跌落到扭曲的生活,“误落”是诗人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的生活是失误跌落尘网。“误”写尽了诗人误入歧途的悔意和幡然醒悟的情态。
“尘网”与“尘世”不一样。“尘网”的含义也不宜狭化为理解为官场,应指没有自由、深受羁绊的俗世之事。“网”字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把那种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纠缠不清,一旦陷入便容易迷失自己而又难以脱身的牢笼感,非常形象地写出来了。
“三十年”改成“十三年”也不妥,我们认为这“三十年”的说法是写实的。理由如下:
①如前所述,“尘网”不宜仅仅理解为官场,应该指尘世生活;
②“少无适俗韵”之“少”已经明言是从少年时期便有此等性格,“少”与“三十年”前后呼应衔接;
③从史实看,陶渊明家道破落,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后读书和游学,生活每况愈下,甚至到“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地步:从大概三十年前的少年时期开始,陶渊明就误入“尘网”。
2.第 句:鸟儿喜树木,鱼儿爱河沟。
“羁鸟”“池鱼”之“羁”“池”是因封闭、限制和圈养而失去自由、走向枯萎的标志,违拗了诗人的天性和本色;但是陶渊明的了不起在于虽痛苦而没有怨妇之态。
“旧林”“故渊”之“旧”“故”,写出了返璞归真的欣喜,真切可亲;“林”“渊”,境界开阔,意境宏远,把鸟儿鱼儿足以鸢飞鱼跃的空间写得何等开阔,何其深远,写尽诗人对自由自在境界的思念、渴慕和留恋。诗人对这样的世界和境界,不是“喜爱”所能形容,而是心心念念,难以割舍和忘怀。此中自有挣脱羁绊后的快慰和繁华落尽后的真淳在。
3. 第 句:徘徊南野际,立志归园田。
“徘徊”一词,似乎符合陶渊明此时内心的难以避免的失落感吧?但是,肯定不是其心灵的主调。诗人为什么要强调“开荒”?自食其力,用躬耕开荒以解决辞官以后生计无着的生活困顿;力耕不辍,有一分心,专一分心,有一分力,专一分力。“开荒”二字也透着劳动的喜悦,透着对劳动成果的期待,也透着把荒地变成良田的自豪。“立志” 也无法替换“守拙”,因为对陶子来说,不是确立远大志向,而是回归本性(不尚机巧),返璞归真(真性情)。把“开荒”和“守拙”联系起来考虑,原诗既写出陶渊明躬耕垄亩的积极的担荷精神,也蕴含了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健康饱满的人生态度。
4.第 句:方宅共十亩,草屋有九间。
改句把这些句子坐实了。而原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几亩地、几间屋,又不是多棵小树、一堆石子那样不容易一下子搞清楚,为什么陶渊明在两个句子里都写概数,不写确数?
其实这些事实(数据),仅是陶渊明归家所见,并非精心计算得来。如果要弄得数据确凿,还完全可以如实写作“方宅十一亩”或“方宅十二亩”等等,“草屋八九间”写作“草屋共八间”或“草屋凡九间”。——那是管家先生起草家庭财产报告。看来他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愿刻意为之,不想落入“尘网”,自然而然,如清风拂过山岗;心灵世界哪怕有了这一丝的较真、拘泥,也就违背了他无拘无束的自在本心。貌似平淡之中的豪放。
5. 讨论第 句:修竹荫后檐,寒梅罗堂前。
梅兰菊竹,这所谓“四君子”为传统士大夫所喜爱,用以表示冰清玉洁的节操。但是陶渊明对这些物事似乎无感,因为他真心无意标举自己的清高脱俗。榆柳桃李普普通通,很不起眼,也似乎没有什么文化品位,为乡村农家所习见。他不做作,不卖弄,也不表演,也正是这样的淳厚朴实才是陶渊明的风致所在。其尚朴自然,毫无作态,也于此可见。
6. 第 句:明明近人村,难见墟里烟。
原诗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描摹出诗人对那种了无牵挂的自在生活的向往。而改句彻底改变了原诗所力求表达的那种意境:朦朦胧胧的是远方(远离人)的乡村,飘飘逸逸的是村落里的袅袅炊烟,于此,自然情致得到从容的展现。这里,所显露的诗人的心境是恬静的、微妙的、悠远的,是一种没有紧张感的心态。有一种陶渊明式的心安。
7.第 句:犬卧深巷中,鸡栖桑树颠。
为什么诗人要特别强调“狗”和“鸡”?改写时把原诗的“狗”改成了“犬”。是否合适?
诗人之所以选择“鸡狗”来写,固然是由于这是乡村所习见的禽畜类,此两物能吠善鸣,奔跑跳跃,渲染了充满情趣和活力的乡村生活场景。其实,鸡鸣狗叫的喧闹杂乱之场景,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好像更难以说有什么诗情画意,却是一种充满生命的自由、欢愉与和谐的乡村日常,而且诗人直接用了口语中的“狗”字,而没有用相对具有书面色彩的“犬”字。狗吠鸡鸣,先后相递,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诗人用欣赏的笔调写来,流露出内心难以言状的喜悦:由于没有外力干预,狗和鸡都可以顺着各自的天性而鸣叫、呼喊。写出质朴之中的绮丽,万物各归其本性,看似无秩序的场景,却真正达到了生命的自然和谐。
8. 第 句:久在红尘里,复得返乡间。
“樊笼”强调的是牢笼。当然其第一层意思,可以是“尘网”,既包括官场在内的俗世的羁绊;但是更深的意思是,“心为形役”。也就是说,这个牢笼是自身的、内心的、欲望的,而非他人的、外在的、物化的。故此,拯救的唯一途径,乃是超越自身,解放自己,回归自然。
为什么结尾不能改成“返乡间”?其实“返自然”照应开头,强调了回归自然本性,归顺自在天性。即能按照本性,遵循本心,“自然”地生活。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状态。这也符合道家思想里的“自然”的真意。。概言之,这里的“自然”除了有实像的“自然界”含义外,还合乎抽象的道家观念。遵重天性,出于自然,决不做作,也正是陶渊明的人格特质之一。
(三)评论深化:
从陶渊明本诗内容看,他辞官归来的原因是性爱丘山,误落尘网。现在返回自然,满心欢欣。我们上课导入时,也提到鲁迅先生说,那些有钱人想学陶渊明是学不像的。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本诗进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课内先列出250字左右的提纲。
PPT展示:
材料1.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成年后陶渊明搬出外祖父家,自己盖了几间房子与母、妹同住,此时陶渊明仍专注于读书和游学。后妹妹出嫁,家中的积蓄渐渐消耗殆尽,生活每况愈下,甚至到“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地步。这时陶渊明一方面已饱读诗书,可以报效朝廷了,另一方面也需要扛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因此他选择投身官场。
材料2.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隆安二年(398年),34岁,加入桓玄幕府。
隆安五年(400年),36岁,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隆安七年(402年),38岁,三年丁忧期满,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晋安帝义煕元年(405年),41岁,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义熙元年(405年)八月,41岁,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天,“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去职。
义熙二年(406年)春夏间,作《归园田居五首》。
材料3.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拟古九首·其八》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
材料4.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移居二首》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材料5.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纷争,政权更替如同走马。陶渊明亲近桓氏。他们家族从外祖父孟嘉开始,即与桓氏家族交好,故此陶渊明后入桓玄幕。后桓玄败落,从桓玄之起到桓玄之败,陶渊明充分感受到政治的残酷,夹在晋王室与宋王室之间,战战兢兢,急于脱困,并理智远离朝堂。他求为彭泽令,表明了亲近刘宋政权之心,其弃官归隐,又在站队后迅速拉开与刘裕政治集团的距离。
【在评析学生作文时,以下两点可以作为参考:】
1.陶渊明的生活就是内心思想无时不在矛盾。他不反对入世做官,但他又不肯同流合污;归园田居躬耕而躬耕固穷,这又是矛盾。他坚决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回来之后又不能忘情于世事,这仍是矛盾。这些矛盾之中,他欲求解脱之法就是饮酒。怪不得萧统说:“吾观其意不在酒。”
2.王袁行霈先生《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云:“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他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涡里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把他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之中,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