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虽有嘉肴》课件(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虽有嘉肴》课件(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9 12: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虽有嘉肴戴圣作者及作品简介字次君,世称小戴,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生卒年不详)《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文言文导学一、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体,它与现代汉语同出于古代口语,因此,它的语义与语法的表现形式,大体一致,只是略有差异。
二、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
  简洁,典雅。
三、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信(正确),达(通顺),雅(文采)。一、培养语感:
1、熟读、背诵课文;
2、用心领悟,见“言”而知 “意”;
3、注意积累词汇、语汇。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三、文言文翻译的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专用名词不变、通假字音同形异、
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不大好变的一定要记住、无实际
意义的字词不译;
2、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学习古汉语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给天下的学者带来有益的启示。 yáofúzhǐqiǎngyuèxiào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嘉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甘美。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 教学以后就会知道理解不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所以。不通,理解不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不通,然后就能自我勉励。反省自己。自我勉励。强,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学学半
学学半
(教)(学习)学一词多义其弗学,不知其善也
其此之谓乎(代词,它,它的)(表揣测)旨:
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
困: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长:
教学相长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古今异义三、问题研究:
1、文章开篇即采用比喻,有什么用意?
以嘉肴为喻,表明学习实践的重要,强调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理解“至道”,引出下文。2、本文主要论证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 作者在文中通过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的论证过程,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写作特色
1.开篇运用类比论证,通俗易懂。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文章开篇就将“道”和“嘉肴”进行类比,从而使读者更加容易地明白无论什么,只有做了之后才会懂得。至于“道”,只有学了之后,才会知道它的好处。
   
2.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为喻,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然后提出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后得出 “教学相长”的结论。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课后思考 1.通过学习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2. 请举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教学相长”。文言文学习关键 1、熟读背诵(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用心领会(理清层次,把握内容);
3、积累文言词汇(常用实词、虚词,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
句式,成语,名句);
4、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尽量直译)。⒈扩:
⒉换:
⒊留:
⒋删:
⒌调:
⒍补: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特殊句式调换顺序。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