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青龙部分学校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影像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创的概念。他认为,影像史学是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方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台湾学者周梁楷将海登 怀特的观点引入中国后,译为“影视史学”,并将影像史学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他认为,凡是视觉影像,静态平面的照相和图画,立体造型的雕塑、建筑、图像等,从远古的岩画,到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都属于影视史学研究的范畴。复旦大学张广智先后发表《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3篇讨论影视史学的文章,对影视史学展开系统研究。他指出,“一切视觉影像材料,倘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在我看来,从宽泛的意义上而言,当是影视史学的题中之义”。姜萌则提出:“影视史学,主要由历史纪录片和历史专题片组成……至于充斥荧屏的‘历史剧’,并不是‘影视史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丹林《影像史学的新实践》)
材料二: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是历史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的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体现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向,是史料边界的不断拓展和扩大。它不仅体现在影像本身对于传统史料边界的拓展和扩大,在影像领域内部,其边界也不断延伸,而不同发展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面对作为异质的影像史料,无论是解读还是书写,历史研究者尚无法像对待文献材料那样游刃有余。而目前被国内学者引入的西方图像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其核心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其理论难免庞杂,历史学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又使得历史学者在面对这些理论时往往显得无从下手。
(摘编自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
材料三:
运用影像呈现历史的方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文献形式,但在利用影像呈现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第一,影像的制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像是摄影者通过摄影机、取景框架拍摄的产物,截取了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的真实。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者是带着主观情感去记录和创作的,不自觉地加入了个人的成见、观念、理解和价值观。在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影像制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与轴心国都拍摄了不同的战争影像,用来证明自己在战争过程中的“正义性”。这类影像素材拍摄的是同一场战争的情形,但被不同阵营因为不同的目的加以制作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往往反映了不同的主题思想。
第二,20世纪后半叶,数字技术在历史真实与影像真实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合成的影像开始进入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数码相机的诞生,以及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应用,使摄影技术摆脱了过去严格的操作程序,不再需要暗室冲洗,而是将照片电子化,从相机的显示屏上就可以马上看到所拍摄的照片效果。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图片和影像都能做到“移花接木”“以假乱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伪造”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影像史料记载的“历史”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改写。
第三,与传统的史学著作不同,影像史学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也更为广泛,这就决定了其局限性可能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虽然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对探求历史真相有所启发,但个别影视作品为追求收视率而“戏说”历史,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掺杂在一起,误导了观众的历史认知。
(摘编自郭蔚然《影像史学与传统史学相辅相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指出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不一致,就影像史料的范围而言,周梁楷的最大,其次张广智,再其次姜萌。
B.因为西方影像史学和图像研究理论所涉领域不完全重合,所以国内影像史学的研究范围就不断拓展和扩大。
C.国内搜集整理的影像史料存在不少问题,需整理者提升学术功力,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追求商业利益。
D.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导致目前国内出版的大量影像史料的史学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内有人认为影像史料既有平面的又有立体的,既包括远古的岩画又包括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
B.材料一作者列举海登 怀特及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主要是想让读者认识到中外对影像史学认识的分歧所在。
C.制作者的主观意识渗入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影像的制作就有了主观性。
D.材料三的作者认为伪造历史、“戏说”历史都是影像史学可能出现的弊端,这是其在“求真”方面局限性的表现。
3.下列说法能作为论据来阐述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存在局限性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公共视频监控的视域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该视频通常只能提供一个局部的或片段式的影像记录,而不太可能提供事件的完整影像。
B.不同于传统史学基于档案文本的史料选取方式,影像史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近现代拍摄的影像资料、历史照片等。
C.以影像为载体来呈现历史,可以激发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影像化历史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D.影像史料往往未经后人加工,在利用过程中剔除了文献加工时参与者的主观性,更容易反映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影像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老人的讲述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疲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②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③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④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白蜇肿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
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营地虽然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 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木库莲⑤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加。“一位老人”即文中的“我”,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②安草儿,老人的孙子。③达吉亚娜,老人的女儿。④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⑤木库莲,一头白色驯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中说“我等来的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写出在现代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鄂温克族的生态环境遭遇到了巨大的破坏,这让老人惊忧。
B.“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说明他从没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来做扶择。他纯真善良,真心喜爱大山里的生活,真诚关心驯鹿。
C.老人为古书记唱的那首葬熊的神歌里,有对熊的感恩与谢罪,也有对熊的虔敬与推崇,这是图腾崇拜观念的一种体现,表达了她坚守大山的决心。
D.结尾处的木库莲在月夜中回归,地上的白色驯鹿与天上的淡白月亮浑然一体,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场景纯粹温馨,折射的是作者悲悯的情怀。
7.小说特意选用一个90岁的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谓匠心独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4分)
8.在小说原文中,迟子建借老人之口说“这是一个我满意的苍凉的自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苍凉”的意蕴。(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槐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 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全管丕知其径术,以故与经纳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幕,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②;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共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选自刘大魁《海峰文集》,清乾隆刻本)
①博士: 学官名,掌管文庙《孔庙)祭祀、教育生员等。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9.(3分)对下列旬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为人所贱简 贱简: 轻视息慢
B.歙尤多英贤,敦行谊 敦:厚道、诚恳
C.易田固信余 固:坚决、执意
D.属其板刻之 属:通“瞩”,叮嘱
10.(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退而强学 倚歌而和之
B.注念生人之欣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夫造物之于人 彼于致福者,末数数然也
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虽然无缘于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但不认同世人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游息山野,生活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有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 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12.(3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13.(8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2)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夜归鹿门歌》中,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喧的人们的两句是“ ,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接表现“不事权贵”主旨的诗句是“ , ?”
(3)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友音信全无,自己一身病痛,唯剩一只船伴随自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历了几十年 之后,人工智能终于厚积薄发,蓬勃发展,引领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飞速前进。“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 神奇的画面,未来,我们或许无法想象没有人工智能的生活将会是多么不可思议。
但是,还必须认识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不被人利用来危害社会是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面对着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我们既不能 、自乱阵脚,也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当 ,因为有备方能无患。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人类的理性与智慧,(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酝酿 一串串 胶柱鼓瑟 未雨绸缪
B.开创 一幅幅 因噎废食 见微知著
C.开创 一串串 胶柱鼓瑟 见微知著
D.酝酿 一幅幅 因噎废食 未雨绸缪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站,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不被人利用来危害社会是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B.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不被人利用来危害社会是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C.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被人利用来危害社会是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D.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被人利用来危害社会是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同掌握其他技术一样,在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后,人工智能终将为人类完美驾驭,并成为人类社会通往“自由王国”的利器
B.在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后,人工智能终将为人类完美驾驭,如同掌握其他技术一样,将成为人类社会通往“自由王国”的利器
C.如同掌握其他技术一样,在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后,人工智能终将成为人类社会通往“自由王国”的利器,并为人类完美驾驭
D.人工智能将为人类完美驾驭,在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后,终将成为人类社会通往“自由王国”的利器,如同掌握其他技术一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_________,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领袖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作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夺取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队,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尽管成绩有起伏,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_________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_________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的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_________就能实现的。”让我们牢记领袖的嘱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不负新时代的更大业绩!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艰难险阻被克服,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B.克服艰难险阻,需要团结的作风,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
C.艰难险阻被跨越,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D.跨越艰难险阻,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卫冕 历久弥新 汲取 敲锣打鼓
B.蝉联 经久不衰 汲取 沸沸扬扬
C.蝉联 经久不衰 吸取 敲锣打鼓
D.卫冕 历久弥新 吸取 沸沸扬扬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B.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C.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D.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提到的“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对天空的敏感”的现象,在当代并不鲜见。现代青少年享受着先民们难以企及的优越生活,同时,似乎也正在失去感受美好的敏感心灵。彻夜苦读时,不妨望望窗外的星空;困顿迷茫时,不妨投身火热的生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A 4.示例1:影像史学是以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的视觉影像方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的,比传统史学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泛,并有一定主观性的历史学新兴分支学科。
示例2:影像史学是历史学新兴分支学科,通过研究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的视觉影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比传统史学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泛,并有一定的主观性。 5.①首先指出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特别强调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影像史料边界不断拓展和扩大。
②然后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影像史料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但也因整理者学术功力欠缺和学术态度欠严谨而存在一些问题。
③最后指出存在影像学术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的情况,并探究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6.A 7.①让故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老人的一生,就是整个鄂温克族的缩影。通过老人丰富而漫长的人生经历叙述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引发人们对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
②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老人与第一人称组合在一起,借回忆往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营造一种浓重的怀旧氛围,亲切而感伤,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 8.①老人一生平和、包容,充满智慧,但无法改变孤独余生的命运。
②鄂温克部落生存艰难,处于行将消失的境地。
③被安顿在山下的鄂温克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与驯鹿,也必将改变自己的习俗与信仰,从而慢慢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无异于一个民族的消亡。
④小说“以小见大”,借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来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关系,抒发了对日渐式微的传统文明的无限眷恋与无比哀痛之情。
9.B 10.C 11.D 12.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13.①隐退而努力学习,游息山野之间,虽然不是有过痛苦,但也不曾有过快乐的。
②他所写的诗歌,措辞朴实而寄寓深远,我曾说他有陶潜的遗风。
14.AC 15.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16.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17.D 18.D 19.A
20.D 21.A 22.B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