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8 12:2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安塞腰鼓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亢奋(hánɡ)  晦暗(huì) 飞溅(jiàn) 大彻大悟(chè)
B.蓦然(mò) 淋漓(lí) 骤雨(zhòu) 戛然而止(jiá)
C.羁绊(jī) 烧灼(sháo) 战栗(lì) 大起大落(luò)
D.闭塞(sāi) 磅礴(pánɡ) 倾泻(qīnɡ) 惊心动魄(pò)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瞳仁  冗杂  困倦  流苏
B.振撼  躯体  蓬勃  隐秘
C.恬静  躁热  搏击  束缚
D.严峻  缈远  辐射  明晰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虽然这道题难度比较大,但经过张老师的耐心讲解,同学们最终大彻大悟了。
B.近日来,三星堆出土文物不断刷屏,一件件文物显示着历史的神秘,也显示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让人叹为观止。
C.北京冬奥会的点火方式让人意想不到,它将整个开幕式推向高潮,却戛然而止。
D.这场惊心动魄的音乐剧表演,让现场的观众沉醉在优美舒缓的旋律和充满哲理的对白中。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5.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________
①当然,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
②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
③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等等。
④比如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
⑤而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
A.③①④②⑤ B.③②⑤①④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③②⑤
6.下列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________。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遗址、建筑、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相关的文化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英歌舞流行于粤东及闽南部分地区,特别是粤东大南山周边的“潮普惠陆”,即潮阳、普宁、惠来、陆丰等地。英歌舞是以人物为主题,以《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大破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为内容的群众性广场情景舞,是一种把武术、舞蹈、戏剧融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形式,蕴含了潮汕文化和京剧艺术的精华,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舞”的说法。
英歌舞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是因其具有鲜明的阳刚英武之气,舞蹈场面恢宏壮观,阵势画面多样变化,套路更是规范多变,道具棍槌技耍优美中不乏阳刚、粗狂和稳健。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宣豪放 刚劲 步步 铿锵 槌槌
舞野狂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①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便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9、“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10、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1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 为什么 ?
12、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13、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① ;②
1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
15、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铜锣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钹。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扬、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6.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
17.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欣赏加点词)
(2)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从修辞角度赏析)
18.文章写家乡的锣鼓,为什么提到安塞腰鼓和山东大鼓?
1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文章第④段写观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从侧面写出表演的精彩。
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文章首尾呼应,表达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欢和对家乡浓浓的爱。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阳大秧歌
王月鹏
①在我的故乡山东海阳有个说法,“没有秧歌不叫年”。我从小是不喜欢看秧歌的,觉得那种表演太闹腾,太程式化,不符合我的心性,自然就没有什么兴趣。这个看法被改变,是在离开故乡若干年之后,当我在外面经历了一些事,看过了各种“表演”,我才对海阳大秧歌这种表演形式有了真正的理解。
②很多已经消失的乡村事物,在大秧歌里保留了下来。看似随意张扬的秧歌队伍,却有着严整的内在秩序,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乐大夫是秧歌队的核心,这是一个最难扮演的角色,不仅要有很强的掌控能力,还得能够即兴编出合口押韵又讨喜的词儿。乐大夫唱罢,锣鼓点紧密起来,秧歌队开始绕场跑阵势,或单队或双队或多队,连续跑出巧妙变换、多姿多式的阵势。接下来,轮到歌舞角色出场了……
③有一年春节,我在秧歌场上看到了我的邻居。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甚至略显呆板的人,没想到他在秧歌场上表现得那么“放纵”。他扮演的是货郎,穿街走巷的角色,与翠花是一对搭档,俩人讨价还价,俏皮搞怪,演得惟妙惟肖。那个邻居在秧歌场上像是变成了另一个人,再加上化了浓妆,我当时没有认出是他,只觉得因为他的在场,因为他的动作的夸张和洒脱,整场秧歌变得生动起来,整个村庄变得生动起来,整个春节变得生动起来。
④我把他在田间劳动时的表情和扭秧歌时的表情,联系到一起,心中很是感动。
⑤海阳人通常愿说“扭秧歌”。一个“扭”字,神态百出。当然也有别的一些说法,比如“演秧歌”“跳秧歌”。相比而言,“扭”是最为生动和形象的。简单的动作,素朴的表达,他们就地取材,自编自导,以最朴素的方式,传达一些最朴素的信念。即使在当下,在各种表达方式几乎被穷尽的当下,这种表达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每年正月初一,扭秧歌的队伍浩浩荡荡,把乡间道路装点得热闹非凡,仪仗前导,鼓乐交响,演员边舞边行,以两路纵队为基本队形,节奏时快时慢,队形不断变换,若遇牌坊、寺庙、祠堂等,均行三拜九叩礼。若是两支秧歌队相逢,那就更热闹了,双方的乐大夫要大幅度地参拜,两支队伍更要尽情斗舞,腾挪弹跳,各家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这个时候整条街都沸腾了,直到舞得尽兴,双方才来一番大礼互拜,就此别过。
⑥这是一种大众语言,是一种来自民间,也被民间所懂得和接受的方式。他们把此刻的生活,艺术化了。
⑦关于艺术,眼下可谓流派纷呈,一茬又一茬的所谓实验、先锋,以不同的姿态登场。而大秧歌,是朴拙的艺术,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我这样想,不仅仅是因为大秧歌这种艺术形式诞生、兴盛于我的故乡海阳,更因为它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是他们超越日常生活的一种娱乐形式。我从中看到的,是农民对于自身命运的表达,他们没有悲天悯人,他们给自己鼓劲加油,为自己的丰收而庆贺,为日常生活而歌舞,夸张的动作与拘谨的性格形成了强烈反差。在秧歌场上,他们真正释放了自己,打开了自己,我由此体味到一种来自民间的力量。而我年少时对秧歌的所思与所想,如今看来有些刻意,也不够真诚,缺乏一种扎根土地的状态。
⑧过完了年,那些扭秧歌的人重新成为田间地头的劳动者。面对土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最不善于表达的人。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3月12日,有删改)
20.请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1.联系上下文,请从描写的角度对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22.以第③段为例,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23.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链接材料】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②是从屋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
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乐器很简单,就四样:锣、鼓、钹、铙。但是,可别小瞧这四样乐器,配置起来样样都有文化内涵。常见的组合是一面鼓、两副铙、两副钹、八面锣。要想规模大,按照比例递增。如今,百人、千人锣鼓队屡见不鲜。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那些如痴如醉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一起举行大年的联欢,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
⑤小时候也纳闷过,家乡这大年联欢未免有些简单,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丝竹盈耳,没有歌舞飘逸,也没有粉墨登场,实在是简单得很。长大了细想才明白,何须豪言壮语,何须丝竹盈耳,仅这威风锣鼓就能以一胜十、胜百,胜过千千万万。是呀,巍巍中华,地大物博,万里山河,千姿百态,鼓乐也风情万种。有腰鼓,有花鼓,有书鼓,有琴鼓,有排鼓,有板鼓,有扇子鼓,还有阴阳鼓和花盆鼓。鼓乐众多,花样迥异,各自都有吸引眼球的魅力。不过,若论最具声势、最能鼓舞人心,我以为,还是家乡的锣鼓。难怪世人把这锣鼓推举为威风,名曰威风锣鼓。
⑥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大年,与后来被叫作春节的喜庆日子,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雪花纷飞更是最常见的。莫说“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蓬勃春色,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景象,也还在祈盼之中。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须得猛击一掌,须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
⑦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⑧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蓄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
⑨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脚跟站定,双槌敲击,威风锣鼓擂响了!高天碧蓝,阳光灿烂,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
⑩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4.文章以《春的锣鼓》为题有什么妙处?
25.按要求品味语言。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26.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B 2.A 3.B 4.A 5.B 6.B
7、(1)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去掉“随着”或“使”。
8、(1)英歌舞流行地区、主题以及特点。
(2)槌槌刚劲宣豪放,步步铿锵舞野狂。
9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10、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11、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12、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13、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14、比喻,拟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15、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大显身手。
(1)“穿梭”形象地写出了家乡锣鼓声无处不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锣鼓声的眷恋、喜爱之情.
排比、比喻。通过巨龙形态的变化表现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乡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的特点。
对比突出家乡的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
C
20、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内容上,表明了“我”对秧歌这种艺术形式看法的变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1.运用动作描写(场面描写),准确地刻画出秧歌队伍表演时的场面,同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方式突出了秧歌队伍严整的内在秩序。
22.第③段运用了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我”在秧歌场上看到邻居表演这件事,突出了像“我”的邻居那样的普通百姓对秧歌的热爱;通过“我”对表演的感想,体现出邻居秧歌表演的生动以及带给“我”的震撼。
23、画线句讲的是通过大秧歌这种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让普通农民有了自我表达的渠道,让他们真正释放了自己,打开了自己。大秧歌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民间表达。表达了作者对大秧歌的喜爱、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24、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②是文章叙事的线索;③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5、(1)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跃”“穿”“跑”“飞”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威风锣鼓对“我”的诱惑力,从侧面表现了威风锣鼓的无限魅力。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短句构成了两组排比,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鼓王打鼓时的神韵,有力地表现了威风锣鼓波澜壮阔的特点,给人以翻江倒海、山呼海啸、石破天惊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威风锣鼓的赞美之情。
26、结构上,照应文题,呼应前文;内容上,运用了借代、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春雷指代锣鼓声,同时将春人格化,写出了威风锣鼓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鼓舞着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7.本文通过对家乡威风锣鼓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威风锣鼓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