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 笼》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 笼》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8 12:2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灯 笼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幽悄(qiǎo)  焚身(fén)  恐吓(xià)
B.神龛(lóng) 皎洁(jiǎo) 星宿(xiù)
C.争讼(sòng) 斡旋(wò) 怅惘(wǎng)
D.锵然(jiāng) 褪色(tuì) 骠骑(p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点缀  静穆  闹嚷嚷  富贵荣华
B.犬吠  春霄  熙熙然  金吾不禁
C.姊妹  官衔  马前卒  垂珠连珑
D.思募  燎原  暖融融  夜深星阑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幸亏班长从中斡旋,才得以缓和。
B.山城的夜晚是明亮的,跳跃的,生动的,连本该静穆的高山,也被灯带装饰得熠熠生辉。
C.不为灯红酒绿诱惑,不以觥筹交错为欢,不被人情世故左右:我以初心践诺言,永葆党员之本色。
D.暮色降临,人们张灯结彩,用星星点点的灯光,掀开这黑暗,驱散这严寒。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在全市开展“法治进校园,培苗护成长”活动,使我市青少年法治意识得以提升。
B.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兴起了儿童厨具购买热潮,一些网店里,有的儿童厨具甚至月销量超过4万件左右。
C.5月27日,“强国复兴有我”广西校园课本剧优秀作品展演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活动。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完美的体现。________,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________, 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仁者________,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________,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①涉水而行,望水而思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
③那欢快流动的江河 ④在山的博大胸怀中
A.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B.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C.他的微信朋友圈有膘肥体壮等待出栏的肉牛,有广场上骑着滑板车的快乐孩童,有标准化足球场上的动感身影,还有万木葱茏、苍葭碧水的酸枣沟。
D.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8.班级开展传统民俗文化知识竞赛,请你参加。
(1)下列风俗中,与清明节有关的一项是( )
A.吃青团 B.插艾草
C.登高处 D.猜灯谜
(2)将下列描写民俗活动的诗句填入后面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C.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D.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元宵节看花灯,那正是_____,热闹非凡;端午日赛龙舟,见得_____,惊心动魄;除夕夜守岁,仍能够_____,满心欢乐。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笼
陈忠实
县纪委书记焦发祥一早走进县委大门,瞧见传达室旁边围着一堆人,他瞥了一眼,从人头攒动的缝隙中,瞅见了一只灯笼,也凑上前去。
大伙儿围观的确是一只灯笼。外边糊着一层红纸,里面点燃着一支小蜡烛。
挑着这只灯笼的是一位乡下老农民。一张脸没有生气,只有几根微微颤抖着的胡子,表明他心里憋着气。
“喂!你在这儿干什么?”焦发祥问。
那双似睁似闭的眼睛闻声看过来,似乎在掂量问话人的身份。“寻找真理!”他的干瘪的嘴唇动了一下。围观的干部们笑起来。
“你说具体点?”焦发祥提醒他。
他的眼睛忽地一翻,露出一缕难受不堪的神光,盯住焦发祥,反问:“我给你说了,你给管?”
“问你就是想管。”焦发祥肯定说。
“啊呀!我可找到包青天了——”打灯笼的农民嘴里叨叨着。
我跟村支书刘治泰家原住一个院子。这是土改时分的,两家挤一院。这二年,我申请庄基地,没批;刘支书却自己划了庄基地建了新房,搬走了,按规定老庄基地归我。没料到,他搬了家,不提老房子的事了。我找他,他先说忙,后来,干脆说要在老屋里拴牛。
我急慌了!我的三个娃子连一个媳妇也没娶,净等房子喀!没办法,我就说买下来,支书要价的口开得多大!大得怕怕!我的天,这老房子椽也朽了,瓦也朽了,雨天漏得像草筛。这不明摆着坑人吗?我找乡政府,不下八回,总说忙,抽不出时间解决这号鸡毛蒜皮的事。我实在想不下好办法,就打上灯笼来了……
“杨书记吗?喂!你们乡的清水湾,有个叫田成山的农民,居然挑着灯笼闹到县上来了。”焦发祥平静地说。
“我一定处理好!”杨书记在电话里连连自责。
第三天早晨,焦发祥刚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就急促地响着。
电话是市纪委打来的,说是本县清水湾一个名叫田成山的农民,挑着灯笼到市委大门口名为“寻找真理”,实际是喊冤。
焦发祥真有点火了,直接拨通了乡上的电话。
“焦书记,我昨天已经处理了,”焦发祥耐着性子听着,“昨天,我严肃批评了田成山打着灯笼大闹县委,影响了县委机关的正常工作……经调查,田成山没参加派性组织,但他老婆是个厉害手,这件事背后有没有背景,尚待进一步了解……”
“好了好了,你真是动了脑筋了!”焦发祥真是哭笑不得。放下话机,对司机传话:“走一趟清水湾。”
清水湾三面被坡丘包围,一面出水路,坡地上多柿树,杏树和桃树。村前有一弯簸箕似的平川,种麦又种稻。这个小小的村庄是本县山区一个独厚于天的角落。七八十户村民,村长从东到西吆喝了一遍,男男女女就聚集在村子中间的会场上来了。
焦发样让村支书刘治泰把县政府关于给村民划拨庄基地的文件宣读一下。刘治泰大声宣读完文件,一只手挂在桌子上,一只手插在腰间,向全体村民讲话:“我先作检讨……”焦发祥不由地瞧瞧这位刘支书,真是聪明剔透!
“听说你想把朽房子卖给田成山?”焦发祥问。刘治泰面不改色,满口应承。
焦发祥站起来,说:“治泰同志,据说这房子原是地主家的,你要是把这号都快倒塌的房子卖给成山,我说一句不大中听的话,你的心就太黑了——”焦发祥停顿一下,侧过头瞅瞅,刘治泰的脸红了,红得像个猪肝。
焦发祥说到这儿,动情地说:“乡亲们,我没来过这儿,想不到咱们县竟然有这样一块好风水的地方。刘治泰同志呀!你甭把这样好山好水好百姓的清水湾,给搅和成一个混水湾……”他的嗓门被清水湾村民的呼喊和掌声淹没了。
吉普车驶出清水湾,在土石公路上疾驰。秋天的田野,秋庄稼收获净尽了,冬小麦泛起一抹新绿。夕阳如金。
焦发祥和杨书记并排坐在后座上。“谈谈你对田成山的处理问题吧!”焦发祥盯着杨书记。
杨书记自责说,“我只是考虑田成山影响县委的工作……”
“出一点问题,先在田成山身上查根子,找背景,这是一种什么习惯呢?”焦发祥盯着杨书记,“实在说,刘治泰这样的作风问题并不难纠正,难就难在我们的这个可怕的习惯!你想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习惯呢?”杨书记红着脸,渗出汗水来了。
两人告别时,焦发祥手里挑着一只灯笼,笑着说:“把这只灯笼送给你做个纪念。关于那个‘习惯’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只灯笼里。”杨书记红着脸,接过了那只小灯笼。
(有删减)
9.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灯笼”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围绕田成山打灯笼“找真理”展开,同时标题有象征意味,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正常的干群关系。
B. 小说写了一个农民田成山不满庄基地划拨的政策,与村支书发生纠纷后,又得不到乡政府的妥善解决,于是一步步向上级反映的故事。
C. 小说的人称运用灵活多变,总体采用以焦发祥为视角的第三人称,为了突出事件的真实性,插叙田成山与村支书纠纷时又用第一人称。
D. 小说中焦发祥书记处理完问题返回时,写到祥和宁静的乡野风光,目的是烘托焦发祥此时的畅快心情,也烘托出焦发祥为官的良好形象。
10. 小说中村支书刘治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1. 文末焦发祥提到的“习惯”有何内涵?请简要概括。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这种“习惯”的具体表现。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吴伯箫
①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②记得六年故都,我曾划过北海的船,看那里的白塔与荷花;陶然亭赏过秋天的芦荻,冬天的皓雪;故宫与天坛,我赞叹过它的壮丽和雄伟;走过长长的西长安街,与挤满了旧书及古董的厂甸;西郊赶过正月十五白云观的庙会,也趁三月春好游过颐和园,那里万寿山下有明湖。可是,六年,西山温泉我都去过,记得就没去什刹海。为此,离开了故都曾被人嫌弃说“太陋”,说:“什刹海都没逛过,还配称什么老北京!”
③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啊,万里长城!去北平只不过几个钟头的火车。
④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了。读中国古代史,知道战国时候,魏惠王和燕昭王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将长城来了个连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秦始皇焚书坑儒,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独独万里长城至今还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
⑤曩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告诉:有一次过南口车站,偶尔站台小立,顺了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遥瞻依地拔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城墙,是碉堡,是再上去穹隆似的苍天。山下是乱石,是谷壑,是秋后的蔓草婆娑。西风刷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令人巍然独立,觉得这世间只有自己,却又忘怀了自己。很记得,主人说时,从沙发椅上跳起来,竖起大拇指,蔼然的脸上满罩了青年的光辉。
⑥又一回,一个青年画家的朋友,谈到自己绘画的进步,说是逛了一次长城,才将笔法放开,心胸也跟着宽阔了的。那谈吐的神情,简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是呢,听说司马迁周览了名山大川,文章才满蕴了磅礴的奇气。江南风物假若可以赋人以清秀的姿容,艳丽的才藻,塞北的山峦与旷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啊,长城!
⑦从山海关一路数去,朋友,你知道么?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唉,真愿去问问古迹,从把守关口的老门丁和城下淳朴的住户那里,听取一点孟姜女的传说,但是我还没去!
⑧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有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投笔从戎倒好,可惜没有班超的韬略。景慕张骞,但又无由出使西域,去马革裹尸。奈何!“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
⑨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吐鲁番。也想,翻回来,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
⑩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七日
12.作者在第⑨段说“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其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13.文章第⑧段提及霍去病等人有何用意?请联系文章,简要分析。
14.“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妙处?请联系文章,简要赏析
15.本文和课文《灯笼》都被录入了《吴伯箫散文选》,它们适合一起放入下面哪一章节?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A.岁月痕迹 B.家国情怀 C.地方风物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渔家风灯别样红
简梅
①春节到来,在南方的很多乡村、城镇,人们首先想做的事就是挂红灯笼。红灯笼在门前挂起,心里立刻生出年的色彩和味道来。天气再冷,身心也是暖和的。
②我的家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镇,古时因山上遍植梅花,得名梅城,又称梅花镇。凛冽的海风和梅香交织成这里过年时的独特味道。但要说到色彩,除了大海的湛蓝,浅滩的碧绿和梅树的嫣红,最夺目的,就是渔家门前悬挂的风灯了。
③在我的记忆里,每当看到处处风灯高挂,就知道春节来了。整个渔镇一片红火,一家家、一户户,红对联、红福字、红窗花、红绣结……鲜艳夺目。傍晚,站在海岬高处,看渔镇陆续亮起一盏盏风灯,就像是一条条鲜活的红鲤,在夜空中畅快地游着。风灯透出的红光,暖融融的,把海岸、村廓、房屋点缀得错落有致。海风吹过,飞红点点,更显出一片别样的风韵。
④听父亲说过,风灯原是镇上人家的一种照明工具。以前,梅花镇作为福州军事要塞和省会门户,人员过往频繁。人们晚间出行需照明用具,遂使灯笼业一直兴盛。记得小时候,我在街上就见过许多灯笼作坊,里面影影绰绰,只见竹篾舞动,铁丝缠绕。还记得,那些灯笼是用竹做成骨架,造型以八角形为主,套入细小的木制蜡烛底座,外罩用的是半透明且有韧性的拷贝纸。先将纸切割成长方形,而后线描图案,画的都是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海中生物,还有山水、花卉,之后再进行上色与裱褙。
⑤一盏盏风灯制成后,挂起时,烛光燃亮,透出一只只灵动、活脱的鱼虾蟹类,看得人目不转睛,仿佛一眨眼,它们就会蹦爬到海里去。稔熟的工艺,精美的制作,每每吸引着行人围观挑选。闲时,店里的伙计还会每人挑上二十多盏风灯,穿街走巷地吆喝:“买风灯,快来买风灯咯!”或趁夜赶到邻近村镇去叫卖,步声遥遥,灯影绰绰……
③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⑥乡村闹元宵时,乡亲们会带风灯出游,还伴有舞龙灯、高跷、舞狮、闽剧伬(chǐ)唱以及“十番”伴奏等,祈求平安。那时刚上小学的我,也总在元宵节夜幕降临后,用小木棒兴奋地提着红彤彤的风灯,沿着窄窄青石巷去伙伴家玩。一路上,遇到无数挑灯的少年;交错中,那闪烁的火苗与单纯的童心一同跳动着。
⑦有意思的是,家乡的风灯还有别名,渔民都叫它“风不动”,这是渔民在外捕鱼时为它起的名字,即祈盼稳稳当当的意思。这种风灯,自然要特殊加工——灯的底座为厚实的红柴短圆柱,灯罩用篾丝编制,呈圆鼓形,外罩一层麻纱布,纱布的四周写上“渔利大获”四个红字,再用桐油漆刷,防雨防潮。这种上有钩挂,下有底槽的“风不动”,成为渔民在外时极为可亲的依靠——无论渔船夜行,还是岸上篷寮(liáo)的生活,或是夜晚加工鱼货,那晕红闪亮的光芒,映照着一张张勤劳勇敢的黝黑脸庞,也映照着大船舱上金晃晃的“船头压浪”“开路先锋”等船联……我每每想起它,便仿佛看见父亲当年在“风不动”灯前,与他的一船乡亲们忙碌的身影,听见了他如海浪般爽朗的笑声。风灯给予乡人的温暖,永远定格于梅花镇的记忆之中。
⑧如今,梅花镇的春节灯笼,除了风灯原有的制作方式外,还综合了绘画、剪纸等工艺,利用木、藤、麦秆、绫绢等材料,创制出各种新样式的花灯。每逢喜庆良辰,镇上的街道、商店、公园和渔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花样翻新的灯盏。夜晚来临,一盏盏灯笼亮起,喜气洋洋,瑞气满满。登上雄伟壮观的望海楼,俯瞰山下梅城,海波低语,岛礁隐现,灯盏透亮,光彩四射,古镇美景,尽收眼底。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有删改)
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7.结合全文,理解第⑦段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18.如今梅花镇的春节灯笼与以前风灯的制作方式有何异同?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题。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烦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待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栓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栓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栓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栓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栓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栓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栓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20.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写了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21.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22.本文的双行线索分别是什么?
2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
C 2.A 3.D 4.D 5.B 6.A 7.亲情,在除夕夜得以加深 8、(1)A (2)BAD
9. B
10. ①对百姓,仗势欺人,故意刁难。不给田成山划庄基地,面对田成山的着急,又不拆老房,故意拖延,甚至想卖一笔钱。②对领导,察言观色,为人圆滑。抢在焦发祥书记批评他之前作检讨。
11. 这是一种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为官陋习。表现:①先己后人,甚至仗势欺人的为官陋习,如刘治泰先为自己划庄基地,而对同院的田成山却故意刁难。②无视百姓要求的为官陋习,乡政府对田成山反映的问题以忙为借口而采取不理睬的态度。③唯上不管下的为官陋习,如杨书记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影响上级,而不是为百姓解决为题。④不实地考察,不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陋习,杨书记处理问题只在田成山身上找原因,而不考虑刘治泰的问题。
12、①六年故都,看了很多名胜,却没见过长城,而且长城离北京很近,作者感到遗憾。②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是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③长城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进取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
13.作者书写霍去病等人英勇报国的精神,意在呼吁民众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为保家卫国而奋斗。
14、结构上,成为行文线索,全文围绕它组织材料。思想内容上,揭示文章主题,引导民众思考。情感气势上,一次次呼吁和号召,激发民族爱国精神。
15、B 理由:《灯笼》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本文回顾了作者和长城的关联,揭示了万里长城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进取精神的象征、爱国精神的象征。作者表达了投笔从戎的心愿,并呼吁中华儿女壮起胆来,奋起反抗,保家卫国。所以,《灯笼》和本文适合放入“家国情怀”。
16、比喻。把“一盏盏风灯”比作“一条条鲜活的红鲤”,生动形象地写出临近春节时,渔镇一派轻松、愉快、祥和的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渔镇风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7、.风灯给渔民照明,成为渔民在外时极为可靠的依靠;饱含渔民的祈盼;见证了勤劳勇敢的乡亲们的生活和工作。
18、同:用竹做成骨架,造型以八角形为主,套入细小的木制蜡烛底座,外罩用的是半透明且有韧性的拷贝纸。_异:如今春节灯笼还综合了绘画、剪纸等工艺,利用木、藤、麦秆、绫绢等材料,创制出各种新样式的花灯。
19.文章通过回忆家乡风灯的制作、用途和意义,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风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0、写了三个片段: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②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
21.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灯笼的介绍,引起下文写父亲制作灯笼的内容,为下文写栓柱来求灯笼等情节做了铺垫。
22.“灯笼”是文章的明线;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是文章的暗线。
23、示例:送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