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之《水浒传》的导读课
课标要求
《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次教学《水浒传》导读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索阅读章回体小说的读书方法,以更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阅读目标
1.阅读原著的回目理解导读内容中胡适对《水浒》的评价,理清整本书的结构,学会整本书阅读。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内容,利用文中金圣叹对《水浒》的评价语分析人物形象。
3.综合运用七年级、八年级必读名著中关于整本书的方法,比如精读与跳读相结合,选择性阅读等方法研读重点回目,理解文章主题。
课前准备
1.为减轻学生负担,备课组内每位老师重点研读《水浒传》中一位人物,并为学生设计导读单。(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杨志、李逵、三员女将等)
2.课前准备《水浒传》原著,阅读教材138页名著导读词。
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一:浏览回目,知结构。
要求:阅读《水浒传》的回目,批注勾画你的发现,理解导读词里关于胡适对本书的点评语。
重兴水浒,再造梁山,画出十来个永不会磨灭的英雄人物,造出一部用不会磨灭的奇书。
——胡适
总结:1——2回讲的是故事的背景,由史进引出了鲁达,3--7回讲得是鲁智深的故事,8--12回讲得是(林冲)的故事。像这样,在鲁智深的故事中林冲被牵引出来,叙述重心由鲁智深过渡到林冲,开始林冲传,林冲想要落草梁山,与杨志交手,引出杨志的故事……人物一个接一个被牵引出来,在40回之前就是这样,采用了单线式人物结构,重点在于人物刻画。第四十回梁山泊众好汉劫法场、救宋江开始,百川汇海,由多个回目讲述一个人物,变成了一个故事涉及多位人物。从此绿林好汉走上了聚义、归顺之路。
这种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内容环环相加,线索分明。
学生活动二:精读回目,知人物。
1.精读前四十回的回目名称,发现回目规律,理解导读词里关于金圣叹对本书的点评语。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金圣叹
总结:这些回目在形式上都是两句组成、相互对仗;内容上,由人物+事件构成,有些还包括时间、地点。
3.研读下面的回目,根据回目跳读相关情节,完成下面三个话题的写作。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 九纹龙剪迳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百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话题写作:
(一)人有其性情
(二)人有其气质
(三)人有其声口
总结:
(1)通过回目中“拳打”“大闹”“倒拔”“火烧”“单打”这些外在的行为词汇,可以推断鲁提辖力大无比、脾气火爆、武艺高强等特点。
(2)通过这十个回目,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整体把握鲁智深的生平,使存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学生活动三:选读回目,明主题。
选读关于鲁智深回目中你最喜欢的章节,走进文本理解本书的主题。
要求:结合的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印证推断。
示例:
《水浒传》是由鲁智深三拳打开的。为救可怜女子金翠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拳打镇关西,若换作宋江,或许他不会这么快意出手,劝解协调是他的拿手本事,但是最终他未必能完全救出金翠莲;若是林冲,他大概会在心中感到不平,但不想起争执纠纷的他,我想更是不会为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而出手。这事放在其他好汉身上也是如此。打死郑屠后,提辖是无法继续当了。于是作者给他安排了一条贯穿后文的新路——出家。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粗犷的大汉将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们一贯印象中清心寡欲的和尚。但他的确去做了,而且他果真连续几月滴酒未沾,以粥度日。后来他路过桃花庄,见刘太公之女被周通强娶,从天而降制止了这一恶行。纵观全书,其他梁山好汉的屡次拔刀相助,有多少是不夹杂各种关系的。征方腊后,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局——圆寂。圆寂对于鲁智深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结局,唯有圆寂。在抛开金钱、名利、恩仇以后,以纯净的心态坦然面对死亡。他的圆寂,是梁山众好汉中最具震撼力与独特性的结局。圆寂超脱了死,是圆满,是成佛。唯有这般才可使他到达如此境界。
鲁智深这一生活得恣意简单,一路喝酒吃肉,一路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哪怕他没有那么多的欲求,没有那么深的城府,没有那么多的智谋,但他分得清是非善恶,辨得出黑白真伪。曾是路见不平惩恶扬善,拯救金家父女;曾是一心侠义不畏朝权,救下林冲;曾经与兄弟们浩然正气、同心协力、匡扶正义、替天行道,可直到真正听见那潮水涨起的声音,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那些所谓的是非恩怨,原来只是一场梦幻,是虚无。自己乃至梁山的力量是多么渺小!而一厢情愿,搭上众人的性命,得一个忠君的名声,结局又能如何?不还是不得善终吗?就如同潮水中的一粒细沙,再挣扎也难以改变,只能眼睁睁地随波逐流,无可奈何。名利也好,仇怨也罢,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在潮落时一切都将烟消云散,归于平静。既然如此,不如随着潮水一同归去吧。在圆寂的那刻,鲁智深悟出了什么?我想,他该是悟出了人生的无奈与世事的无常,看透了自身的渺小与恩仇的虚无。简单来说,就是看透了,看淡了,看清了。在“今日方知我就是我”的坦然中,他选择了归去,选择了圆寂,选择了成佛,选择了圆满。
而鲁智深的圆寂还带有独一无二的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就是他。与宋江相反,他只愿“图个净去处,安生立命足矣”,对他而言,是真正做到了生前圆满——一生快意而为,死得圆满——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同时,他不仅心系芸芸众生,有佛家的悲天悯人,他还有一种血性精神,不接受奴役也不允许有人奴役他人,以豁达的胸怀接受万物,救济众生。
鲁智深圆寂的真谛是圆满,但他的死却将《水浒传》的最后清白抹去,余下的仍是小说开头展现的腐朽与险恶。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浒传奇,似乎改变了什么,但好像又什么也没变。他的圆寂,或许于他个人不是悲剧,是清醒,但对于小说来说,可是真的圆满?
于是《水浒传》的主题便从中体现出来了。好汉们的聚义或许只是在当时污浊世间的乌托邦,有理想的蓝图,却终究一片虚无。鲁智深看透了这一现实,在忠君思想下看似胜利的失败,以及众人所作所为化作的过眼云烟,让他选择了圆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然而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只会不得善终。要走出这轮回的怪圈,打破这种乌托邦,只有将罪恶的根源——皇帝推翻,才能还这浑浊世间一个清白。鲁智深的圆寂,是对这场最终目的竟是忠君的起义的无声讽刺,对忠君思想给予了否定,反贪官也反皇帝才能有所改变现状,这些正是鲁智深圆寂所想揭示的小说主题。(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