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高考英语二轮复习(通用版)
阅读理解之说明文类
考纲解读
说明文阅读理解一般作为阅谈理解中的CD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实验研究和介绍说明型。说明文是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果或公用等进行介绍,解释或阐述的文章,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定义法,解释法,比较法,比喻法,数字法,图标法,引用法和距离法等。说明文的特点是客观、简洁、准确、清晰,文章很少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阅读说明文的重点在于读懂它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了解事物的性质、结构、形成原因、功能;了解事物的意义和特征等。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分析2021-2023年新高考阅读理解说明文类考向分布。
时间 卷次 主题语境
2023年 新高考I卷 人与社会:数字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人与社会:“群体智慧”效应
新高考II卷 人与自然:保护城市中的野生自然
全国甲卷 人与自然:美国灰熊从濒危物种恢复到2000多头
全国乙卷 人与社会:英国烹饪节目的影响
北京卷 1)人与社会:短期主义2)人与社会:ALife是否也在不断地进化的
浙江卷 人与社会:新型的太阳能农场
考情分析
2022年
新高考I卷 人与自然:在家庭中过零浪费的生活方式人与社会: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项目人与社会:饮食的改变导致了现在在世界上一半的语言中发现了新的语音
新高考II卷 人与社会:Textalyzer(短信监控器)的技术来监控司机在开车的时候是否使用了手机
全国甲卷 人与自然:会识别形状的凤头鹦鹉
全国乙卷 1)人与社会:无人机能在保证铁路安全可靠又经济2)人与社会:对软饮料征收的糖税
考情分析
2022
北京卷 人与社会:系统思维
浙江卷 1)人与自然:世界各地的“小森林”的兴起2)人与社会:适度的工作也会带来成果3)人与社会: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的联系 4)人与自我:经常锻炼的中年女性在老年时罹患失智症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天津卷 人与社会:思想塑造身体,身体同等程度地塑造思想
考情分析
2021年
新高考I卷 1)人与社会:美国鸭票2)人与社会:情商的定义以及对有关于情商未来研究的期望
新高考II卷 1)人与社会:用于监测放牧牛的健康状况的机器人。2)人与社会:
全国甲卷 1)人与自然:Port Lympne保护区的部分黑犀牛现状2)人与社会:
全国乙卷 1)人与社会:艺术家Benjamin Von Wong用塑料垃圾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雕塑作品2)人与社会:开放性办公室以及有关多少分贝的噪音最有利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考情分析
2023 北京卷 人与社会:全球崩塌(global collapse)的概念
浙江卷1月卷 1)人与社会:人们时间的紧缺和陪伴的重要性2)人与自然:黑猩猩用来交流的手势含义
浙江卷6月卷 人与社会:狗能够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的原因
天津卷(第一次) 1)人与社会:数字人类2)人与社会:催眠技术的使用
天津卷(第二次) 人与社会:艺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考情分析
知识链接
说明文通常是使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体。它通常运用举例、对比、分类、引用、演绎、归纳等方法,按照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和说明。通过对实体事物(如仪器、产品、自然环境)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如概念、原理、定律)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特征、构造、性能、种类、成因、功能等有所了解,或对事理的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内容提要、规则章程、解说词、操作指南等。
考点清单一 选材特点
知识链接
一、词义猜测类题型
阅读理解题中常要求学生猜测某些单词或短语的意思。历年英语高考题中均有此类题目,有的文章尽管没有专门设题,但由于文章中常常出现生词,因此,词义的猜测还是贯穿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之中。解这类题目一般是通过上下文去理解或根据构词法去猜测。判断一个单词的意思不但离不开句子,而且还需要把句子放在上下文中,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加以猜测。词义猜测题常用解题方法:定义法、对比法、因果法、常识联想法、例举法、语境线索法、标点格式暗示法、构词法等。下面主要讲解一些最基本猜词方法:
考点清单二 命题特点
知识链接
一)内在逻辑关系
根据内在逻辑关系推测词义是指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判断相关信息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生词词义。
1.对比法: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
通过同义词猜词,一是要看由and或or连接的同义词词组,转折连词but、让步状语从句、条件从句和unlike, in spite of,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等介词、副词能构成前后意义上的对比关系。而as, like, just as also等词则可以帮助构成意义上相似、成份上对应的比较关系。
知识链接
1) She is usually prompt for all her class, but today she arrived in the middle of her first class.
2) Anthropologist thought the Indians’ culture would be very primitive; however, they found many modern elements in the Indian’s lives.
3) Andrew is one of the most supercilious men I know. His brother, in contrast, is quite kind and modest.
例1)中,可以根据后面句子意思,“她今天在第一节中途到班”,说明她以前都是“准时的”来上课。例2)中,后面有一个形容词modern,说明前面划线词和它意义正好相反,意为“原始的、起始的”。例3)中,in contrast表示对比,说明划线词和句中kind and modest相反,意为“自大的、高傲的”。
知识链接
2.因果法: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不管生词出现在原因分句还是结果分句,我们都能从因果关系中推出其含义。通过因果关系猜词,首先是找出生词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猜词。有时文章借助关联词(如because, as, since, for, so, thus, as a result, of course, therefore等等)表示前因后果。
知识链接
1) You shouldn’t have blamed him for that, for it wasn’t his fault.
2) That museum is so immense that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see all the exhibits in one day.
3) The lack of movement caused the muscles to weaken. Sometimes the weakness was permanent. So the player could never play the sport again.
例1)中,通过for引出的句子所表示的原因(那不是他的错),可猜出blame的词义是“责备”。例2)中,通过后面的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see all the exhibits in one day,说明你一天内无法参观完所有展品,说明这个博物馆“很大”。例3)中,通过so引出的句子所表示的结果,说明肌肉的损伤是“永久的”。
知识链接
3.定义法:通过定义或释义关系来推测词义
一般通过定义、定语从句、同位语短语或从句等来确定词义。有时通过or, that is, that is to say,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来释义。需要解释的单词和短语大多是专有名词、生僻词或文中较重要的词。
1) It will be very hard but also very brittle --- that is, it will break easily.
2) A strict vegetarian is a person who never eats meat in his life.
3) But sometimes, no rain falls for a long time. Then there is a dry period, or drought.
知识链接
例1)中,通过that is引出的句子it will break easily,说明划线词意为“易碎的”。例2)中,通过后面的定语从句who never eats meat,说明划线词意为“素食者”。例3)中,从drought所在句子的上文我们得知很久不下雨,于是便有一段干旱的时期,即drought,由此可见drought意思为“久旱、旱灾”。
知识链接
4.代词替代法: 一般来讲,代词的指代的内容多在这一句话的前后句中。找到指代的内容后把它放在那个代词的位置上,看一看这句话是否下前后的内容一致,然后再判定它是否为正确答案。
There are also rules which deal with the standard of services you get--from, say, travel agents, shoe repairers, hairdressers and builders. These tell you what you should expect from any service you pay for.
The underlined word “these” in Paragraph 2 refers to “_________”.
A. the services B. the workers C. the goods D. the rules
根据句子前半部分的There are also rules......,这里应该是关键部分,对后面的句子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划线词的意义。
知识链接
二)外部相关因素
外部相关因素是指篇章(句子或段落)以外的其他知识,有时仅靠分析篇章内在逻辑关系无法猜出词义。这时,就需要运用生活经验和普通常识确定词义。根据综合语境,通过一定的语言逻辑关系,加以推理判断,从而理解生词词义。
阅读题文段题材丰富。涉及社会、科普、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生活、风俗等多方面知识。解阅读题时,也要根据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等,作出正确的判断。
知识链接
1) Brazilian government decided to have a new city built 600 miles northwest of Rio de Jaciro, designed by the great architect Lucio Costa.
2) It was a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like going back to work.
3) All the other members are of the same opinion. They are unanimous.
例1)中,通过句中的have a new city built和designed by...可知,划线词是“设计师”之意。例2)中,通过后面的he just didn’t like going back to work来看,说明他今天不想上班,精神状态不佳,“沮丧的、忧郁的”。例3)中,从unanimous所在句子的上文看,所有其他成员都是同样的观点,划线词意为“无异议的”。
知识链接
三)构词法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总会遇上一些新词汇,有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词意,而它们对文章的理解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如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合成等构词法知识,这些问题便不难解决了。
1.根据前缀猜测词义。例如:
1) He fell into a ditch and lay there, semi-conscious, for a few minutes.
根据词根conscious(清醒的,有意识的),结合前缀semi(半,部分的,不完全的),我们便可猜出semiconscious词义“半清醒的,半昏迷的”。
知识链接
2) I’m illiterate about such things.
词根literate意为“有文化修养的,通晓的”,前缀il表示否定,因此illiterate指“一窍不通,不知道的”。
2.根据后缀猜测词义。例如:
1) Insecticide is applied where it is needed.
后缀cide表示“杀者,杀灭剂”,结合大家熟悉的词根insect(昆虫),不难猜出insecticide意为“杀虫剂”。
2) Then the vapor may change into droplets.
后缀let表示“小的”,词根drop指“滴,滴状物”。将两个意思结合起来,便可推断出droplet词义“小滴,微滴”。
知识链接
3.根据复合词的各部分猜测词义。例如:
1) Growing economic problems were high-lighted by a slowdown in oil output.
Hightlight或许是一个生词,但是分析该词结构后,就能推测出其含义。它是由high(高的,强的)和light(光线)两部分组成,合在一起便是“以强光照射,使突出”的意思。
2) Bullfight is very popular in Spain.
Bull(公牛)和fight(打,搏斗)结合在一起,指一种在西班牙颇为流行的体育运动—“斗牛”。
知识链接
中学英语常见的前缀和后缀有:
super-超;过于 inter-互相;在…之间 micro-极微小的
re-再, 反复 sub-次于..., 在…底下 co-共同
post- (在…之)后 pre- (在…之)前 trans-超越;转换
under-在之…下;低于; anti-反;防(止) mis-不;非un/in/im/ir- dis-不;非; 无 non-不;非 Sino-中国(人)的
-able可被…的 -hood状态;性质;时期 -ish如…的;有点儿…的
-proof防…的; 抗…的 -ship身份;资格;权力;
-some引起…的;产生…的 -wards向 -less不能…的;无…的
知识链接
二、主旨大意类题型
主旨大意类题型主要测试学生对文章全面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提问的内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一般不易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怎样把握主旨大意题呢?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阅读文章的标题或副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题眼,通过阅读标题或副标题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理解标题的3大特点,一个好的标题应具备三大特点:
1. 概括性——准确而又简短;
2. 针对性——标题外延正好与文章内容相符;
3. 醒目性——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知识链接
巧用3大方法确定文章标题:
1. 正面肯定法: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揣摩哪个选项能准确概括主旨;
2. 反面否定法:撇开原文, 拿各个备选项去设想用它们写出来的“文章”将是什么内容, 然后和原文章对照, 一一排除不符选项;
3. 研读备选项本身:研读备选项里面的中心词、修饰词的变化、结构、概括性等。
知识链接
(二)寻找文章的主题句
分析篇章结构,找出文章主题。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根据其篇章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短文的第一句或第二句,即文章的主题句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若短文由若干段组成,除仔细阅读第一段的首句外,还须仔细阅读每一段的第一句,即段落中心。通常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在文章的首句,有时也在文章的末句,其他句子都是用来说明和阐述主题句。因此,在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要求学生重视阅读文章的首句和末句。但也有一些文章,中心思想常常贯穿在全文中,因此要求学生综观全文,对段落的内容要融会贯通,对文章透彻理解后归纳总结。
知识链接
主题句的特点是:1.相对于其他句子,它表达的意思比较概括;2.主题句一般结构简单;3.段落中其他句子必定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主题句所表达的思想的。
掌握寻找主题句的4个小窍门, 快速确定文章大意
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的主题就是段落的中心思想,具体段落的中心思想又是为文章整体中心思想服务的。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是建立在理解具体段落中心的基础上的。找出每小段的主题句, 各段的主题句常在该段的首句或尾句,各段主题句的整体归纳便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文章无明显主题句,主题句隐含在段意之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工概括。观察全文的结构安排,理解文章的“重心”和支撑性细节。
知识链接
解答该题型最关键的是找出主题句,把握文章主旨。通常情况下主题句在文中的位置:
说明文 议论文 记叙文
在开头 √(较常见) √ √
在结尾 √(较少见) √ √
在中间 √ √
中心贯穿全文 √(较常见)
知识链接
用浏览法(skimming), 即快速阅读文首、文尾,或每段的首句和尾句等,搜索主题线索和主题信息的方法可以快速找到主题句。以下是找主题句的四个小窍门:
1. 段落中出现表示转折的词语(如however, but, in fact, actually等)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2.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句的回答很可能就是文章主旨。
3. 作者有意识地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反复出现的词语,一般为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
4. 表示总结或结论的句子常包含therefore, thus, in short, conclude, conclusion等词,通常是主旨。
知识链接
(三)段落大意题
归纳段落大意的2种方法:
方法1:概括段落大意 要准确概括某段的大意,务必要知道该段的逻辑结构。
(1)如果该段是按总分顺序组织,首句做总的说明,其他句子对其进行具体论述,这种结构的主题句就在段首;
(2)如果按分总顺序组织,主题句就在段尾;
(3)如果按分总分的顺序组织,则主题句就在这段话的中间;
(4)如果按总分总的顺序,段落结构相对难度较低,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段的首句和末句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正确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知识链接
(5)如果按并列式行文,这种结构的段落一般会在一段中讨论两个平行的内容,整个段落可以从中间处分开,前后是平行关系,这样的段落结构对应的答案通常也会是很明显的并列关系;
(6)如果对比各事物,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就是该段大意。
方法2:揣摩段落大意
有时,作者可能不直接写出主题句,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暗示给读者,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力与判断力,揣摩段落大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