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教案
班级: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
一、学情分析
在本课中,需要学生巩固生字词,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表达的准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结合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歌内容。同时鼓励学生收集自己的亲身经历,尝试写小诗。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2.学法导读,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背诵《溪边》。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水墨画”抓住诗句描写特点,理解表达的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场景,体会课题与诗意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温故知新 感知诗意】
1.生字回顾:出示会认的字,引导学生去掉拼音读一读。
2.词语复习:出示本课需要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
3.内容概述: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
4.感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简约、凝练。
明确:《童年的水墨画》,写意不写实。
第二板块 【学法导读 赏析诗歌】
1.导学提示:
(1)自由诵读,把握节奏。
(2)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3)上下联系,理解诗意。
(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2.诗歌赏析:
(1)《溪边》:出示诗歌。
①抓住景物特点:垂柳、山溪、倒影、蜻蜓、钓鱼。
②动静结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赏析。
③诗句解读:出示诗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思考:什么是“绿玉带”?山溪为什么像绿玉带?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④感知画面:出示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讨论:溪水为什么能把人影“染绿”了?
教师鼓励学生上下联系,理解诗意。
⑤理解诗歌:出示诗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思考:人影怎么会“碎了”?
⑥写法总结:动静转换;色彩点染;视听结合。
⑦情感表达:用朴实自然、灵动鲜活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溪边垂钓的画卷,画面充满色彩,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2)《江上》:出示诗歌。
①提取关键词语:鸭群、水葫芦。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意义。
②情感体会,感受水墨画的意境:《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通过一群孩子和一个孩子的描写,点面结合,把童年的烂漫和快乐渲染得淋漓尽致。
(3)《林中》:出示诗歌。
①人与自然的交融:诗中有画。
②修辞手法:拟人和比喻。
明确:“一个个斗笠”指采蘑菇的孩子。
③情感体会:《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歌将“小蘑菇”和“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3.对比发现:读一读,比一比。
三首诗的相同之处:以地点为题;语言:生动活泼;情感:童年乐趣。
明确:组诗——主题相同,格式相同。
第三板块 【课外拓展 自我提升】
组诗欣赏:出示三首儿童诗歌。
1.《街头》:街边的喧闹和孩子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花前》《树下》:引导学生积累ABB式的词语和数量词。
第四板块 【师生归纳 课堂小结】
1.我的收获:
(1)《童年的水墨画》的语言风格是:_生动活泼,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画面丰富,印象深刻_。
(2)理解诗句的方法:
__①联系生活,想象画面;②上下联系,理解诗意;③抓关键词,体会内涵。
(3)这三首诗歌和水墨画的关系:
_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简约凝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主题归纳:三首诗表现乡村儿童生活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展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第五板块 【随堂小测 素养提升】
1.找出课文的本体和喻体连一连。
溪水 蘑菇
山溪 鸭群
蘑菇 镜子
斗笠 山花
孩子们 绿玉带
2.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的是( C )。
A.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B.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C.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2)“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理解正确的是( B )。
A.蘑菇像一个个斗笠一样可爱。
B.孩子们戴着斗笠在松林里采蘑菇,他们戴着的斗笠像蘑菇。
C.松林像蘑菇,又像斗笠。
3.课内阅读。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 绿玉带一样平静 。
人影给 溪水染绿了 ,
钓竿上 立着 一只红蜻蜓。
忽然 扑腾 一声 人影碎了,
草地上 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和鱼等。
(3)这首诗动、静结合,色彩艳丽。
第六板块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第七板块 【布置作业 夯实课堂】
1.写诗:回忆童年的美好画面,用小诗的形式写一写。
2.阅读:选读《日有所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