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
8(A)内环境稳态及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
[时间:20min]
1.研究表明,缺少运动可能会使人体内Piezo1蛋白失去活性,会降低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的密度,使血液流动受限而活动变得困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Piezo1蛋白合成以及发挥作用的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中
B.肌肉组织中,CO2一般从毛细血管向组织液运输
C.血液流动受限会影响肌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重新吸收回淋巴液
2.[2023·浙江绍兴二模] 牵涉痛是疼痛的一种类型,表现为患者内脏病变却感到体表某处有明显痛感,而该处并无实际损伤,如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常感到心前区、左肩、左臂尺侧或左颈部体表发生疼痛;胆囊病变时,常在右肩体表发生疼痛等。这是由病变的内脏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导致的,其神经传导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a、b、c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牵涉痛的产生不属于反射,内脏疾病在脊髓中形成痛觉后上传至大脑皮层
C.由内脏病变引起体表牵涉痛时,神经元c产生的兴奋不会传递给神经元a
D.牵涉痛过程发生时,皮肤被误作为“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3.[2023·湖北荆州模拟]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了不同实验:
对实验兔甲做如下处理:
a.记录实验兔的初始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0.5 mL抗利尿激素,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并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发现尿中有糖。实验兔乙因出现急性肠炎而未参加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和糖尿病患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b处理后尿量减少,主要原因是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B.c处理后肾小管管腔内渗透压比正常时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尿量减少
C.糖尿病患者尿量变化同c处理后的甲兔,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有可能比正常人高
D.对生病的实验兔乙进行治疗的措施之一是补充葡萄糖盐水
4.[2023·山东烟台二模] 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大量丢失会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为维持脑和心脏最基础的氧气供应,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减少皮肤分泌的汗液量。但长时间排汗减少,会使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 ℃,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性损伤,该病症称为热射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热射病患者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散热不畅
B.热射病患者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C.热射病患者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帮助机体保水
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及时降温和补水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措施
5.[2023·山东青岛三模] 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物的生殖活动。如图为人体内雌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A为某器官,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过程①进行雌激素含量的调节,而在排卵期则启动过程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GnRH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该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中,雌激素作用于Kp神经元1和Kp神经元2,而对器官A不起作用
B.据图分析,雌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过程②会导致Na+大量内流进入Kp神经元2
D.排卵期,启动过程②的意义是使Kp释放量增加,维持较高雌激素含量,促进排卵
6.[2023·北京海淀区一模] 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等与皮肤伤口的愈合有关,皮肤受伤后中性粒细胞进入受伤部位,通过吞噬和产生活性氧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皮肤受伤2~3天后,吞噬细胞聚集至伤口处,快速清除病原体及坏死的细胞,促进伤口修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性粒细胞属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C.吞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D.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7.[2023·湖南衡阳八中模拟] Graves病(GD)一般指弥散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具有高代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和突眼三大特点。2022年我国科研人员揭示了Graves眼病的致病机理与分子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健康人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远低于总甲状腺激素含量,原因是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B.由图可知该病是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C.很可能是眼睛的某些细胞上有TSHR,故眼睛成了被抗体攻击的对象
D.该现象说明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在信息分子的作用下共同调节的
8.[2023·山东烟台一模]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
(1)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的体液调节方式为 。推测血浆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大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原因是 。
(2)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衰退,原因是 ;有效的解决方案是 。
(3)研究发现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效果较好。请设计实验验证姜黄素对RA的干预效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体重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注射器、生理盐水、弗氏完全佐剂(细胞免疫刺激剂,注入哺乳动物皮下之后,会产生炎症和疼痛)、姜黄素等。
实验思路: 。
实验现象: 。
9.哺乳动物的进食过程会引起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同时胃窦黏膜内的胃窦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可分泌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作用于胃腺细胞促进其分泌胃液,胃液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1)在胃液分泌的过程中,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方式为 和神经—体液调节,起到调节胃液分泌作用的信号分子为 (答出两种)。
(2)进食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过程中,效应器是 。胃泌素经体液运输后能够作用于胃腺细胞的原因是 。
(3)为进一步探究上述图中两种调节方式对胃液分泌的影响,现对同一只实验动物连续进行步骤Ⅰ~Ⅳ的实验操作,检测一定时间内的胃液分泌量,结果如表所示。
步骤 实验操作 一定时间内的 胃液分泌量
Ⅰ 假饲(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 +++++++++
Ⅱ +
Ⅲ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Ⅰ中所得检测结果相同) +++++++++
Ⅳ 只注射与步骤Ⅲ中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①推测步骤Ⅱ的实验操作为 ,目的是 。
②与步骤Ⅳ的实验结果相比,步骤Ⅱ的胃液分泌量较少。该结果表明与神经—体液调节相比, 。
③步骤Ⅱ、Ⅳ的胃液分泌量均小于步骤Ⅰ、Ⅲ的实验结果,说明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二者的共同作用效果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果之和,机体具有这种调节机制的生物学意义是 。
全品选考专题 生物 E
限时集训(八)A
1.C [解析] Piezo1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其合成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而非内环境中,A错误;CO2是细胞呼吸的产物,肌肉组织中,CO2一般从组织细胞运往组织液,然后由组织液向毛细血管运输,B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参与构成内环境,血液流动受限会影响肌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C正确;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D错误。
2.B [解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根据图中神经节可分析,a和c都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故a、b、c不能构成反射弧,A正确;因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牵涉痛的产生不属于反射,内脏疾病并未在脊髓中形成痛觉,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B错误;牵涉痛是由病变的内脏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导致的,神经元c产生的兴奋并不会传到a,C正确;牵涉痛过程发生时,皮肤被误作为“感受器”,是因为a和c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D正确。
3.B [解析]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处理后尿量减少,是因为抗利尿激素促进了兔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A正确;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肾小管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使得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困难,大部分水分不能被重吸收,随尿液排出,实验兔的尿量会增多,B错误;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加,变化同c处理后的甲兔,若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则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有可能比正常人高,C正确;实验兔乙出现急性肠炎,则实验兔乙失去了水分和无机盐,故需要对生病的实验兔乙补充葡萄糖盐水,以补充能源物质,同时维持正常的渗透压,D正确。
4.B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热射病患者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散热不畅,导致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升高,A正确;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热射病患者细胞外液量减少且血钠含量降低,此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B错误;热射病患者体液大量丢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帮助机体保水,C正确;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热射病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的大量丢失而引发的,及时降温和补水可以有效预防热射病,D正确。
5.A [解析] 该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中,雌激素作用于Kp神经元1和Kp神经元2,通过GnRH神经元对器官A起调控作用,A错误;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使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雌激素增多,会抑制Kp神经元1的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所以雌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正确;过程②促进Kp神经元2的活动,Na+进入Kp神经元2的量增多,C正确;排卵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使Kp释放量增加,通过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可维持体内雌激素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排卵,D正确。
6.C [解析] 中性粒细胞属于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体现的是免疫防御功能,B错误;吞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C正确;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生来就有,不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D错误。
7.B [解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分级调节过程,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故健康人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远低于总甲状腺激素含量,A正确;由图可知,该病患者免疫系统对自身甲状腺细胞上TSHR的α亚单位发生免疫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分析题意可知,该病会引起突眼,结合题图可知,抗体可攻击TSHR,故很可能是眼睛的某些细胞上有TSHR,故眼睛成了被抗体攻击的对象,C正确;该过程中有下丘脑等神经中枢(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内分泌系统(如垂体和甲状腺)和B细胞及抗体等参与,说明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在信息分子的作用下共同调节的,D正确。
8.(1)分级调节 分级调节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2)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CRH、ACTH减少,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 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ACTH
(3)将体重相同的健康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为正常对照组,两组为实验组。先进行前期处理,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一段时间后进行后期处理,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中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另一组注射姜黄素 前期处理:正常对照组关节不肿胀,实验组关节肿胀。后期处理后,正常对照组关节不肿胀;实验组中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大鼠关节肿胀,注射姜黄素的一组大鼠关节肿胀消失
[解析] (1)下丘脑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释放。肾上腺皮质在ACTH的作用下合成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通过分级调节的放大效应,血浆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大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2)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CRH、ACTH减少,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ACTH,可解决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问题。(3)验证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效果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注射姜黄素。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因此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而实验组注射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实验思路:将体重相同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为正常对照组,两组为实验组。先进行前期处理,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一段时间后进行后期处理,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中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另一组注射姜黄素。实验现象:前期处理后正常对照组大鼠关节不肿胀,实验组大鼠关节肿胀。后期处理后,正常对照组大鼠关节不肿胀;实验组中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大鼠关节肿胀,注射姜黄素的一组大鼠关节肿胀消失。
9.(1)神经调节 胃泌素、神经递质
(2)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腺细胞、胃窦G细胞 胃腺细胞上有胃泌素受体
(3)①切除胃窦G细胞再假饲 排除神经调节对胃窦G细胞的影响(或排除胃液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②神经调节对胃液分泌的作用效果更弱 ③有利于分泌更多的胃液来消化食物,为机体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解析] (1)两种调节方式作用于胃液分泌的过程,其中“神经→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胃泌素→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传出神经分泌神经递质,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二者均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胃腺细胞调节胃液的分泌过程。 (2)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图中传出神经可分别作用于胃腺细胞和胃窦G细胞,故进食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过程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腺细胞、胃窦G细胞。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具有相应受体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胃泌素能够作用于胃腺细胞是因为其上有胃泌素受体,该受体与胃泌素特异性结合。(3)①步骤Ⅱ中切除胃窦G细胞再假饲,则胃液的分泌不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传出神经的作用,排除神经调节对胃窦G细胞的影响(或排除胃液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②步骤Ⅳ是为了确定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胃液的分泌量,将步骤Ⅳ与步骤Ⅱ的结果比较可知,与神经—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对胃液分泌的作用效果更弱。③在与步骤Ⅳ、Ⅱ的结果比较可知,神经调节与神经—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的共同作用效果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果之和,机体这种调节机制有利于机体分泌更多的胃液来消化食物,为机体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