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尘的旅行》导读课教学设计
阅读目标:
1.能产生阅读科普作品的愿望,自主制定阅读计划并做好阅读记录。
2.能理解书中的科学知识,积累科学素材。
3.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初步了解科普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技巧,同时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
4.继续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产生探究科学世界的兴趣。
一、激趣导入: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相信同学们对“杀菌”一定不陌生,不论是医院里消毒水的气味,还是书包里的消毒湿巾,饭前洗手,吃煮熟食物的生活习惯,都是在消灭细菌,不让这些小家伙进入我们的身体,有害细菌一旦进入我们的身体,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如咽喉肿痛、肠胃不适等,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你因此认为“菌儿”们都是坏蛋,那就大错特错了。当你消化不良要吃酵母菌片时,当你捧着酸奶喝得津津有味时,当人们举起酒杯庆祝团圆时,可千万别忘了酵母菌片、酸奶、酒的制造都离不开“菌儿”的参与,那菌子菌孙们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的,又是如何与人类和谐共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灰尘的旅行》这本书,高士其爷爷会带我们进入科学的世界,为我们一一解答。
二、教学过程
(一)读封面、扉页、目录、封底
师:那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封面,从封面上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
预设1.书的名字《灰尘的旅行》。
预设2书的作者是高士其。
预设3.出版社是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师: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有不同的特点,这本书有分级阅读点拨,可以帮助我们扫清阅读障碍,同时重点的地方有精批详注,我们四年级上学期刚学习了如何做批注,那么我们在做完批注以后,可以与名家的批注进行比较、借鉴,从而有发现、有所得。。
师:封面的最上方有一行字“爱阅读课程化丛书/快乐读书吧”,这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套丛书,选入这套丛书的均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作品,比如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章回体小说,四大名著,也有教人笃思明辨的《资治通鉴》和“二十五史”,有古代诗词曲最高成就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也有代表中国现当代文学成就的名家名作《边城》《骆驼祥子》,今天我们重点介绍的是选入丛书的科普类书籍《灰尘的旅行》。
师:封面上还有什么?
预设:封面中间有一幅插图,被水喷起的灰灰的圆球,就是我们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灰尘和细菌吧!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啊。在《灰尘的旅行中》,高士其爷爷将灰尘、细菌诸如此类抽象的、不易被肉眼发现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原本拒人于千里之外、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显得通俗易懂。
师:封面的下方告诉我们,本套丛书由知名作家金波、张抗抗,教育专家顾之川、靳忠良等人联袂推荐,而这本书的封底这些作家和教育专家所作的推荐语。(读一读推荐语,好词好句值得积累)
师:介绍完封面,我们来看封面的下一页也就是扉页,扉页也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但本书的扉页重复的是封面的内容,我们就不过多讲述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的目录里都有什么呢?
预设:这本书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部分是阅读准备,应该写了阅读前我们要知道的事情;
二三部分是主体,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围绕“灰尘”和“细菌”来写的;
最后一部分是对全书的阅读总结。
师:说得真好呀。“阅读准备”中,为我们介绍了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速览和文学特色。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的内容,然后完成作家资料卡。
补充作者介绍(作家故事勾连法):你们知道吗?高士其爷爷的原名本不叫高士其,而是叫高仕錤。青年时代的高士其天资聪颖,清华大学毕业后,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出国深造,归国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因痛恨旧社会的医院腐败黑暗,他愤然辞职,并把自己的名字“高仕錤”改为“高士其”。他庄严宣告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高士其爷爷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我们知道高士其爷爷在一次研究中不幸感染了脑炎病毒,从此留下了终生不治的残疾,在身体完全瘫痪后,他却以口述或者一笔一划的艰难创作,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所以为了纪念高士其爷爷为对科学和人类,尤其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一颗国际编号为370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高士其星”,这颗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师:本书主体故事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灰尘的旅行”,主要是科学趣谈类文章,包括《灰尘的旅行》《细胞的不死精神》等;另一部分是“细菌和人”,主要是科学小品类文章,包含《人生七期》《细菌的衣食住行》《毒菌战争的问题》等。
师:你们发现了吗,“旅行”“不死精神”“衣食住行”都与什么有关?是的,高士其爷爷用生动化的拟人手法将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讲得形象生动,带我们轻松进入科学世界,探索科学奥秘。
(二)回顾阅读方法
师:让我们继续翻开书本,看看里面的内容吧。阅读书本之前我们要学习阅读的方法。我们在四年级上学期曾经学过非常实用的阅读方法,谁还记得?
预设:做批注法。(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等,作上批注)
那么具体到《灰尘的旅行》一书,我们在作批注时需注意什么呢?
1.首先它是一本科普类书籍,而科普文是解说、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性文章,所以我们在阅读时除了获取识记科学知识外,还要关注说明文的一些要素,第一要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一般来说,“主人公”就是说明对象。所以翻开目录考考你们:
《灰尘的旅行》主人公是灰尘,那么说明对象就是——灰尘;《土壤世界》的主人公是土壤,那么说明对象就是——土壤。
同时科普文经常采用一些说明方法,所以第二我们要关注说明方法,你们还记得哪些说明方法?
预设: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
第三要关注说明文的语言,具有科学准确性。
2.其次,《灰尘的旅行》是一部有较高文学品味的作品,书中运用了诸多文学写作手法,才使得深奥的科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所以语言生动有趣是其最大特色,因此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要关注语言表达(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的运用)。
3.最后,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名作不仅仅是其权威的科学性和较高的文学性,还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这爱国之心既体现在字里行间对侵略者卑劣行径的的谴责讽刺,也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终身不懈地普及科学知识。
翻开书我们可以看到编者从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语言特色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批注,我们可以将自己作的批注与之作比较,补充完善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所得。
(二)共读片段《毒菌战争的问题》,尝试运用
1.出示题目“毒菌战争的问题”
提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什么是毒菌战争?
是谁发起的毒菌战争?
毒菌战争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话不多说,我们走进文章去寻找答案吧。
2.出示片段,自主批注。
这些要想利用毒菌战争的人,简直就是人类的汉奸,就是“人奸”。
毒菌,穷凶极恶的毒菌,在过去人类的历史中就有不少惨痛的伤痕,全人类几乎被他们灭亡了好几次。
穷凶极恶的“鼠疫菌”,人类最可怕的恶敌,欧洲14世纪恐怖的“黑死病”,就是由它行凶,印度在20年之间被它害死了1025万人。
穷凶极恶的“霍乱菌”,单在19世纪中,就六次扫荡了全世界;不到一个月的工夫,伦敦有4000人死亡,巴黎死亡7000人。
穷凶极恶的“流行性感冒菌”,在1918年至1919年的短短几个月的期间所杀死的人,比欧战4年间所死的人还要多。
还有其他穷凶极恶的毒菌,有急性的,有慢性的,都不断地向人类进攻。我们的一生,有哪一刻不受着它们的威胁呢?
预设:批注1:背叛汉族、背叛中华民族的人被称之为汉奸,人奸意为背叛人类的人,将利用毒菌战争的人说成人奸,幽默中含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毒菌战争的痛恨。(批注角度:语言生动幽默、爱国情怀)
批注2:文中具体介绍了“鼠疫菌”“霍乱菌”“流行性感冒菌”三种毒菌对人类的威胁。(批注角度:文章内容)
批注3:通过列数字,说明了“鼠疫菌”“霍乱菌”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通过作比较的方式,来说明流行性感冒菌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批注角度:说明方法)
批注4:“行凶”“扫荡”“杀死”“进攻”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各种毒菌的穷凶极恶。(批注角度:写作手法)
批注5:反问的修辞,强调了毒菌时刻威胁着我们。(批注角度:写作手法)
批注6:历史上还有哪些毒菌战争?(批注角度:启示的角度)
(三)制定阅读计划
刚才我们通过作批注的方法对精彩片段进行了赏析,初步感受了作者用生动幽默的语句普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在这本书中你还会碰到许多有趣的内容,那么这么有意思的书,你准备多久读完?请翻一翻目录,预估自己阅读所需的时间,制定一份阅读计划表。(注意不仅要考虑页码,也要考虑章节,每天尽量阅读到一章节结束的地方)
阅读书目 《灰尘的旅行》
阅读时限 月 日— 月 日(共 天)
阅读时间 阅读章节(页码) 完成任务的满意度自评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