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以及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一)已有知识经验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这首古诗旁配有栩栩如生的插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关于古诗学习的方法,学生们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本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困难
只有了解本首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3.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难点:
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激趣导入
1.问题:同学们知道“花中四君子”是指哪四种植物吗?
预设:梅兰竹菊。
(出示幻灯片)
2.谈话了解竹子的品质,引出课题《竹石》,并板书。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任务
(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朗读。
三、知诗人,明诗题
1.介绍诗人郑燮——观看视频。
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解释题目。(题画诗)
四、读诗句,解诗意
1.(播放音乐营造氛围)《竹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朗读古诗。
思考:这首诗是写竹子还是写岩石?
2.读古诗时我们要读出节奏,语调随情感变化,要有轻重之别。
(1)老师指导学生给这首古诗加上表示停顿的分隔符。
(2)教师范读。
强调:
“坚劲”的“劲”是一个多音字,我们通常见的读音是“jìn”,在这里应读“jìng”。
(3)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出节奏。
(4)请同学展示朗读。
3.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悟诗情,品精神
1.悟诗情:
2.请同学汇报,教师点拨。
(1)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中,“咬”和“立”这两个字写得最传神。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扎根破岩的姿态,这两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枝在夹缝中生长的竹子。哪怕是艰险的生存环境,哪怕是一条小小的缝隙,它都要把根牢牢扎在岩缝里,传神地表达出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这样的一枝竹子在夹缝中生存,会遇到哪些磨难和打击?它屈服了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哪几个词语可以体现竹子的精神?
“千”、“万”、“坚劲”、“任尔”。
这几个词语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的坚韧品格,我们看到了一棵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竹子。
3.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诗人仅仅是写竹子吗?
(1)请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
诗人表面上是写竹子,实际上拿竹子自喻。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依旧保持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他用一生去实践了不向恶势力低头,不随风倒的高傲风骨。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配乐朗读古诗,读出诗人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5.教师寄语:
同学们,今后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这样给自己鼓劲加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诗的魅力,既可以滋养我们的生活,又可以给我们力量。
六、总结提升,拓展升华
借自然物象表达诗人志向的诗还有很多,如: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咏煤炭》
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
——郑燮《题竹石画》(其二)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范云《咏寒松》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竹石》。
2.搜集关于“花中四君子”的古诗,了解它们所象征的人格品质。
【板书预设】
竹石
状物 坚定顽强
言志 正直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