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浪淘沙》(其一)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篇课文,人文要素是“保护环境”,单元的总目标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任广东连州刺使时所作。《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象征自己坎坷的人生,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也象征诗人经历的人生风波;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学情分析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浪淘沙》(其一),背诵古诗。
2.抓关键词句,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方法,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飞花令”飞“河”字
积累与黄河相关的千古名句。
一、解读诗题
1、齐读课题。(字字清晰,铿锵有力)
师:齐读课题。-----《浪淘沙》
2、解诗题。
师:<<浪淘沙>>和我们一般的古诗不一样,他不仅是诗题还是什么?(唐代曲名)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的注释、借助资料) 其实这个曲名还是刘禹锡和白居易首创的,刘禹锡写了九首<<浪淘沙>>,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读诗,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味
1、大家仔仔细细地把诗读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争取读准确,读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
的时候,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读出它的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正音。
师: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是“曲”,你为什么读第一声,不读第三声?能结合词语的意思去确定它的读音。
还有一个生字,是——“簸”,“簸”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的注释去理解。
3、读出节奏。指名读,齐读。(应用随机选人进行朗读,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4、师配乐范读,想象画面,读出气势。
5、同桌互读互评。(利用理想课堂中的练习进行生生评价)
三、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情境导入创作背景。
2.默读古诗,运用学过的方法了解古诗内容。
3、汇报交流古诗大意。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眼前之景”
(1)品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结合“九曲、万里”、“浪淘风簸”、“自天涯”等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诗句,体会黄河的气势。)
(2)拓展诗句,结合资料,感受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气势,体会诗情。
2.引经据典,品读“心中所想”
(1)品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抓关键词,通过了解相关典故帮助学生体会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2)补充资料,结合生平体会诗人刘禹锡的豪迈气概。
3.教师小结,引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刘禹锡一连写了九首《浪淘沙》,其八和其一最广为人知。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浪淘沙》(其八)。
2.学生交流,在教师相机指导下读懂《浪淘沙》(其八)的含义。
3.对比《浪淘沙》(其一)、(其八)这两首诗,看看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4.交流反馈。
5.出示刘禹锡的名句(上半句),学生根据对诗人的了解,选择符合他诗风的诗句(下半句)。
六、结课
1.(观看视频)全班起立,齐诵古诗。
2.布置作业:主题式语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