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8 23: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摘选自威廉·兰格主编的《世界史编年手册》。据此,下列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1957年11月14日至16日,13个共产党国家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957年12月19日,北约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国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 B.冷战对峙格局下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根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关于二战后欧洲各国边界的讨论结果,德国东部的大片领土将会划给波兰。丘吉尔对此评论道:“用德国饲料填满这只波兰鹅,恐怕它会消化不良。”这反映出( )
A.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 B.美苏阵营正争夺势力范围
C.英国试图尽量削弱德国 D.凡尔赛体系重建欧洲秩序
3.1946年丘吉尔提出“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成特殊的“兄弟联盟”,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行动建议”在军事方面的措施是( )
A.建立“华约” B.实施马歇尔援助计划
C.建立“北约” D.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4.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华约的相继建立 D.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5.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 )
A.解决意大利党争的问题 B.帮助欧洲恢复经济
C.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 D.输出民主建设经验
6.第22届奥运会于1980年7-8月在莫斯科举行,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拒绝参赛,最终参赛的仅81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苏联、民主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以各种借口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美苏对峙导致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B.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
C.国际政治形势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
D.体育的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目标
7.战争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强大,引起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不断敌视。但战争可能对自身利益的损害及可以预见的灾难性后果,使各方不得不保持克制,但囿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它们又不会没有行动。由此可知,( )
A.冷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苏联对美国强大抱有敌视态度
C.美国想发动战争保住霸主地位
D.苏联对美国率先发起冷战
8.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发明的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在苏联及多国流行起来。美国评论家警告说:“这是苏联人分散美国青少年注意力,以此颠覆政权的手段。”这反映了( )
A.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 B.冷战思维阻碍正常交流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科技成为政治渗透手段
9.“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二战后,欧洲经济发生“跃进”的主要原因是( )
A.北约的成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互会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0.德国统一以后,试图对原东德地区进行经济扶持,但有研究者评论,“当德国私有公司在斯洛伐克或波兰能找到更好的、工资更低的工人时,他们是不想落户德国东部的萨克逊州和梅克伦堡州的”。这反映出德国( )
A.经济出现衰退 B.资本外流至发达国家
C.遭遇冷战冲击 D.被欧洲一体化所反噬
1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1951年和1970年世界工业生产产量比重结构,推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比重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是( )
A.苏联的援助 B.欧洲一体化发展
C.美国军事订货刺激 D.欧盟的建立
12.1990年欧共体12国首脑会议上,撒切尔夫人不顾多数内阁大臣的赞同意见,断然对1994年欧洲货币联盟计划投下唯一的反对票。这一举动没有使她再获得“铁娘子”的雅称,也注定她政坛霸主地位将一去不复返。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撒切尔夫人优柔寡断 B.大英帝国地位遭到削弱
C.欧洲一体化势不可挡 D.欧盟货币计划无法推行
13.如题表所示,这表明( )
时间 大事
20世纪50年代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同时欧洲防务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计划搁浅
20世纪60年代 欧共体正式成立
20世纪70年代 法国试图限制超国家权力,并拒绝英国成为会员国
20世纪90年代 欧洲共同体转型为欧洲联盟
A.欧洲在合作中曲折中前行 B.英法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欧洲综合实力超过了美国 D.欧洲无法实现政治一体化
14.题表是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比重表(部分)(单位:%),据此可知( )
年份 国别 1985年 1990年 1992年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法国 53.7 59.4 62.7 64.9 63.1 65.7
德国 49.7 53.1 54.3 54.3 54.1 54.7
欧共体12国 54.9 53.4 61.0 58.8 61.3 59.3
A.欧共体对区域外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B.西欧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C.法德加强国家干预减少了贸易逆差 D.欧共体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15.大事年表能体现历史发展进程。下面大事年表应纳入的主题是( )
1949年 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20世纪50年代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政局剧烈动荡
1991年年底 苏联解体
A.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 B.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与挫折
C.欧洲从分裂对抗走向联合 D.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
16.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崩溃 B.改革要结合本国国情循序渐进
C.解体的根源是执行错误的政治改革 D.戈尔巴乔夫缺乏掌控大局能力
17.下表为194—1960年苏联重工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表(部分)。这反映了苏联( )
时间 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
1940年 61.2%.
1955年 70%
1960年 72.5%
A.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 B.原有经济体制根深蒂固
C.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国民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18.“(二战)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二战的胜利证明了苏联模式的正确性
C.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摆脱了体制的束缚
19.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总数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材料说明了( )
A.民族独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B.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国际合作有利于应对全球挑战 D.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20.197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就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问题召开会议。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但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后经不断斗争,巴拿马最终于1999年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的原因有( )
A.美国身陷越南战争无暇顾及 B.巴拿马运河主权的作用下降
C.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 D.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40分)
21.大国关系对世界格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45年9月,伦敦会晤中法国正式提出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内容包括: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第三,实现鲁尔国际化。此外,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以补偿法国的战争损失。
——摘编自姜南《法德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1949——1993)》
材料二 1963年,德国总理阿登纳访问巴黎,戴高乐在会晤后的两国宣言中说:“我们坚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是欧洲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这一年法德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实现了历史性和解。
——摘编自[法]罗歇·马西普《戴高乐与欧洲》
材料三 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的欧洲政策是要建立“各国的欧洲”和“欧洲人的欧洲”。“各国的欧洲”针对的是“超国家的欧洲”,戴高乐认为只有“各国的欧洲”才有可能成为“欧洲人的欧洲”,而“超国家的欧洲”只能依附于美国。
——摘编自王春慧《法国在欧盟建设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方案”中法国对德国的基本态度,用一战和二战中法德关系的表现说明导致这一态度的历史原因。(4分)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法德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建设事业”主要是指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戴高乐欧洲政策的实质。试举一例相关史实用以表明法国践行“欧洲人的欧洲”的努力。(4分)
22.阅读材料,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国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棠。苏联的五年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苏联的“成功”经验应该是什么?(6分)
材料二 马歇尔计划提出后,英、法、苏联等国的反应
英国:“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
法国:“毫无迟疑”地加入欧洲经济计划。随即,英法邀请苏联开会讨论马歇尔计划。
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说:“应该同意这个建议,可以去试一试。”
6月24日,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说:“这一计划就是要建立西欧集团,作为实施美国政策的工具。”
7月2日,会议讨论期间,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宣布退出会议。
——整理自张盛发《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与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的反应?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反应?(4分)
材料三 美国学者斯蒂文·科恩指出:“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党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于是,苏联的解体就不可避免了,一句话,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苏联。”
——吴恩远《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
(3)材料中认为戈尔巴乔夫的“一折腾”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从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4分)
23.欧洲列强对非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对非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方列强不同时期在非洲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
时期 主要方式
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 开始侵入非洲,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进行连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
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 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的殖民入侵非洲,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材料二
列强在非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
——据刘猛《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材料三 二战中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中就有近30万非洲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被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二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
——摘编自《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活动主要方式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瓜分非洲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推动非洲国家独立的主要因素。(2分)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D
【详解】根据材料“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反映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敌意,“北约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反映资本主义的武装准备,因此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D项正确;美苏两国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冷战对峙格局下新的力量已经孕育不能准确概括材料,排除B项;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德国东部的大片领土将会划给波兰。丘吉尔对此评论道:‘用德国饲料填满这只波兰鹅,恐怕它会消化不良’”,可以看出丘吉尔认为不应该划给波兰过多的土地,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而波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由此可见美苏阵营正争夺势力范围,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排除A项;题干中丘吉尔认为不应该将德国的领地过多割让给波兰,无法体现出英国试图尽量削弱德国,排除C项;根据题干“二战后”,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的欧洲秩序,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6年丘吉尔……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行动建议”在军事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因此“行动建议”在军事方面的措施是建立“北约”,C项正确;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北约”,与题干内容“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排除A项;实施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发动“冷战”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在军事方面的措施不符,排除B项;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间进行经济合作和贸易联系的国际经济组织,与在军事方面的措施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问题“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结合所学知识,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1955 年,苏联同7 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华沙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华约实际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由此可知,C项正确;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是一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二者没有联系,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是美国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不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1949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不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美国、意大利)。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以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干涉意大利内政,以达到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的目的,C项正确;“解决”表述太过绝对,这一做法并不能解决意大利党争的问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并不是为了恢复欧济,排除B项;材料信息涉及的是经济方面的措施,并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等国发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行动,而苏联、朝鲜、古巴、匈牙利、蒙古等国也抵制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这是美苏冷战在体育领域的体现,说明国际政治形势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C项正确;“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A项;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体育的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目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据材料“但战争可能对自身利益的损害及可以预见的灾难性后果,使各方不得不保持克制,但囿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它们又不会没有行动”和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强国,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为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以及考虑到战争的危害,对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冷战,由此可知,冷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对美国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美国保持克制,不发动战争,排除C项;美国对苏联率先发起冷战,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俄罗斯方块》是苏联科学家开发的电子游戏,后来风靡西方世界。但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这是苏联人分散美国青少年注意力,以此颠覆政权的手段”可以看出美苏有严重意识形态分歧,影响了正常的休闲与娱乐,这反映了当时冷战思维阻碍了正常交流。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游戏,没有涉及科技竞争问题,排除AD项;材料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C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平均年增长率近5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政治集团,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经互会的建立是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对抗和斗争发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建立和极强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广泛的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涉和鼓励社会主义的企图,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从题干可知,德国统一以后,曾试图对原东德地区进行经济扶持,但“‘当德国私有公司在斯洛伐克或波兰能找到更好的、工资更低的工人时,他们是不想落户德国东部的萨克逊州和梅克伦堡州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各国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更加频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题干材料所反映的德国的情况,说明德国被欧洲一体化所反噬,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相关内容能表明德国的经济出现了衰退,也无法说明德国遭遇冷战的冲击,排除AC项;波兰并非发达国家,这与题干“‘当德国私有公司在斯洛伐克或波兰能找到更好的、工资更低的工人时’”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据题干“1951年和1970年世界工业生产产量比重结构”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它们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故推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比重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是欧洲一体化发展,B项正确;苏联的援助的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西欧,排除A项;美国军事订货刺激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欧盟的建立于199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据题干“1990年欧共体12国首脑会议上,撒切尔夫人不顾多数内阁大臣的赞同意见,断然对1994年欧洲货币联盟计划投下唯一的反对票……注定她政坛霸主地位将一去不复返”可知,撒切尔夫人不顾多数内阁大臣的反对,对1994年欧洲货币联盟计划投下唯一的反对票,注定她政坛霸主地位将一去不复返,这说明欧洲一体化势不可挡。C项正确;撒切尔夫人立场坚定,投下了唯一的反对票,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势不可挡,不能由此说明大英帝国地位遭到削弱,排除B项;欧盟货币计划并不是无法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本身就需要产生超国家权力,而且,英国也是欧洲国家,而法国试图限制超国家权力,并拒绝英国成为会员国,这体现出欧洲一体化出现曲折,但是,最终欧共体发展成欧盟,这说明,欧洲在合作中曲折中前行,A项正确;在加入欧共体问题上英法有矛盾,但这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排除B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美国,因此欧洲综合实力超过美国无法体现出来,排除C项;欧洲在政治一体化问题正在不断取得进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实行贸易互惠政策,这促进了它们的贸易来往,它们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B项正确;表格数据不能体现欧共体对区域外奉行贸易保护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德加强国家干预,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而不是欧共体的国际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东欧政局”“苏联解体”等可知,大事年表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发展变化,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是曲折的,不然不会出现“东欧政局剧烈动荡”和“苏联解体”,B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题干中并未体现,且这也并非题干主旨,排除A项;欧洲从分裂对抗走向联合要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例如“欧共体”“欧洲联盟”等关键词,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要在题干中体现出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不同的经济组织等关键词,题干中并未体现,且这也并非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由材料“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不符合本国的国情,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B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崩溃,史实叙述错误,排除A项;解体的根源是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戈尔巴乔夫缺乏掌控大局能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和表格信息可知,1940—1960年,苏联的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不但没有修正,反而更加向前发展,这体现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根深蒂固,B项正确,选B项;从斯大林模式一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就开始失调,排除A项;1940—1960年,苏联的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不但没有修正,反而更加向前发展,这体现不出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排除C项;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可知,这说明,苏联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这体现出,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而不是赫鲁晓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排除A项;二战的胜利证明了苏联模式的正确性,这是苏共高层的主观认识,但实际上,苏联模式是有巨大弊端的,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总数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A项正确;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非洲民族独立潮流不可逆,无法体现国际合作有利于应对全球挑战 ,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非洲民族独立潮流不可逆,无法体现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可知,第三世界支持巴拿马,反对美国霸权,这是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越南战争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问题,巴拿马运河主权的作用没有下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联合国安理会对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问题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40分)
21.(1)基本态度:削弱德国。
历史原因:一战中法德分属于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两个集团作战,德国战败: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曾占领法国,之后德国战败。
(2)变化:从历史宿敌到法德和解。“建设事业”指的是欧洲的联合发展(或欧洲一体化)。
(3)实质:法国主张战略自主(或者力图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人的欧洲”;树立法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大国形象等)。
实例:1967年法德等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或者1958年法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或者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详解】(1)根据材料“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第三,实现鲁尔国际化。此外,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以补偿法国的战争损失。”得出基本态度:削弱德国。结合所学可知,一战二战中德法都属于敌对阵营,得出历史原因:一战中法德分属于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两个集团作战,德国战败;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曾占领法国,之后德国战败。
(2)根据材料““我们坚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是欧洲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得出变化:从历史宿敌到法德和解。结合所学可知,“建设事业”指的是欧洲为了自身发展走向联合,促进欧洲一体化。
(3)根据材料“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的欧洲政策是要建立‘各国的欧洲’和‘欧洲人的欧洲’。”得出实质:法国主张战略自主(或者力图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人的欧洲”;树立法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大国形象等)。结合所学可知,实例可从欧洲联合的过程着手,如:1967年法德等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或者1958年法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或者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2.
(1)史实: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大危机)、苏联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验:“苏联模式”(或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2)反应:英国坚决参加,苏联由有意愿参加到退出。
原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苏联看清了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认为马歇尔计划是通过扶持欧洲来遏制苏联,英国认为有助于经济恢复)。
(3)后果:苏联解体。
启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民族凝聚力。
【详解】(1)根据材料一“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可知,材料反映了经济大危机;根据材料一“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国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成功”经营应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2)根据材料二“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可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是坚决参加;根据材料二“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说:“应该同意这个建议,可以去试一试””、“7月2日,会议讨论期间,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宣布退出会议”可知,苏联由有意愿参加到退出。根据材料二“这一计划就是要建立西欧集团,作为实施美国政策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是通过扶持欧洲来遏制苏联,英国认为有助于经济恢复。
(3)根据材料三“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党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于是,苏联的解体就不可避免了,一句话,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苏联”可知,材料中认为戈尔巴乔夫的“一折腾”带来的后果是苏联解体。从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民族凝聚力。
23.
(1)变化:从开展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变为全面的殖民入侵。
原因: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非洲开展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
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西方列强谋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全面入侵非洲。
(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激化了非洲与殖民国家之间矛盾;列强的扩张争夺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任意2点)
说明:从欧洲列强角度、对非洲、对殖民体系三个角度中选取其中2个角度,表述合理即可。
(3)因素:①反法西斯斗争中非洲民族意识高涨(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②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不适应新形势;
③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原则和组织产生(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意2点)
【详解】(1)根据材料“开始侵入非洲,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的殖民入侵非洲”表明变化:从开展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变为全面的殖民入侵。根据材料一,题干涉及两个时间段: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结合材料可知不同时期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涉及到影响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方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主要由于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非洲开展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主要由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西方列强谋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全面入侵非洲。
(2) 根据材料二列强在非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表明非洲已被列强瓜分殆尽,由此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结合材料二列强在非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图可知,不同列强在非洲占有殖民地的比例是不均衡的,这必然会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的殖民扩张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激化了非洲与殖民国家之间矛盾。
(3)根据材料三“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被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反映出二战以后,非洲大部分国得了民族独立,其主要的因素要结合所学知识来说可以概括为:反法西斯斗争中非洲民族意识高涨;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世界形势;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原则和组织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