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60分钟,共100分。
2.请将第Ⅰ卷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写在答案卷对应的表格内;第Ⅱ卷的答案务必填写在答案卷上的规定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据测定,活动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一带的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学者研究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主要依靠( )
A.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 B.有关北京人的神话传说
C.远古历史文献有关北京人的记载 D.北京人获取和保存天然火的遗迹
2.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面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良渚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选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5.与下图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种姓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井田制
6.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7.小明期末考试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的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相互转化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8.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工程的统称。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 )
A.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D.西起临洮,东到东海
9.在中国象棋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双方是( )
A.商纣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
10.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是( )
A. B. C. D.
11.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2.东汉中后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倒台之后,又有宦官把持朝政,横征暴敛。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 )
A.豪强地主横行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D.王莽夺权改制
13.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出奇制胜,在官渡打败了袁绍10万大军。官渡之战的胜利( )
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
14.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 )
A.黄巾起义 B.“国人暴动” C.大泽乡起义 D.“八王之乱”
15.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东晋南朝( )
A.造船业发达 B.海外贸易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海上航运便利
16.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经济发达 D.南北政权分立
17.与下列图片有关的宗教是( )
A.道教、佛教 B.基督教、佛教 C.道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
18.下列各项,与东晋无关是( )
A.王与马,共天下 B.多次进行北伐
C.成功恢复中原 D.成功抵御前秦
1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曹丕建立魏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淝水之战—东晋土崩瓦解
C.司马睿建东晋一大一统王朝的形成 D.西晋灭吴—三国分裂结束
20.把握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示意图中①对应的时代特征是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①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Ⅱ卷(非选择题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21题9分;22题15分;23题16分,24题20分,共60分)
21.如图,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对某一主题进行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一文物反映了战国时生产领域上( )工具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图二水利工程位于( )时期的( )(诸侯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图三作物通过( )从( )传入中原地区。
(4)图四《齐民要术》是一部( )著作,其作者是( )
(5)综上所述,你认为该历史学习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2.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实行该政策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材料二:利用权力把对专制统治者有利的文化抬举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为邪说而皆绝其道。这是汉武帝的高明之处。
——摘编自《中国儒学发展史》
(2)材料二中“汉武帝的高明之处”指的是他推行哪一做法?为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光武帝针对汉武帝以来官制日益繁芜、人民负担增加的弊端,“并官省职,费减亿计”。在中央省大司徒所属司官,罢左右将军,省中垒、胡骑、虎校尉等。在地方撤并400多县,吏职裁减十分之九。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改革官制的举措;为缓和民族矛盾,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时期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4)两汉前期都出现了安定的统治局面。由此,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23.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1)阅读材料一,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历史
(2)阅读材料二,四方古印文显示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资治通鉴》
(3)阅读材料三,“魏主”指的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4)对于以上改革,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鲜卑族汉化”。所以,这些改革都是失败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如果不认同,请你写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2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一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
——摘自《千年一叹》
(1)材料一中“在黄河边思考”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哪位大思想家?他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谁是这一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蔡伦、张仲景、祖冲之的主要成就?
材料四
(4)请分别指出这两幅作品的作者是谁?
(5)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的感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A B A C C B D B B B A D B B A C D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第21题9分;22题15分;23题各16分;24题20分;共60分)
21、(1)铁制; 牛耕(2分)
(2)战国;秦国(2分)
(3)丝绸之路;西域(2分)
(4)农业科学技术;贾思勰(2分)
(5)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1分)
22、(1)休养生息政策(2分);“文景之治(2分)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推恩令(2分)
(3)合并郡县,裁剪官员(2分);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2分)“光武中兴”(2分)
(4)认识: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民生;杰出的政治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分,意思相近即可)
23、(1)商鞅。(2分)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4分)
(2)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4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3)北魏孝文帝。改用汉姓。(4分)
(4)不认同;(1分)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改革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1)孔子(2分);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实行德政)(2分)。
(2)孟子(2分);韩非(2分)
(3)改进造纸术(2分);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2分);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2分)
(4)王羲之;顾恺之。(4分)
(5)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灿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要学习古人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学习古人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的优秀品质。(意思相近即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