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8 15:52:59

文档简介

亳州二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遗址,距今约9000至7500年。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米、石磨棒、石磨盘,说明贾湖人在当时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稻作技术。这些可以佐证当时( )
A 农耕生产中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B. 原始农耕改善了古人饮食条件
C. 黄河流域文明程度已遥遥领先 D. 阶级阶层分化现象已比较明显
2.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 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3.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魏、楚、秦等国的做法( )
A. 标志着世卿世禄制彻底消亡 B. 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D. 是分封制存在的重要理论基础
4. 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 )
A. 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 B. 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 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 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5. 《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
A. 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 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
C. 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 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
6. “鸿胪井刻石”位于旅顺黄金山下,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唐代刻石之一。关于此石的最早记载见于《辽东志》:“井上石刻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凿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
A. 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 B. 军事部署和军队慰问
C. 政府赈灾和民间救助 D. 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
7. 唐朝某部门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中书省 D. 枢密院
8.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下( )
A. 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 B. 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
C.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缓和
9. 有书法家评论某一字体为:“举而察之,以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廉苫(纤细),随体散布……(如)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鼬相奔趣。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张牙舞爪)”。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是( )
A. B.
C. D.
10. 下面所示为北宋时期南北方士人任职宰相的时间分布变化情况。这种变化( )
A. 揭示出古代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 B. 与北宋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C. 反映出北宋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 D.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11. 辽夏金政权创制了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在汉地社会和本民族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平衡,即在不同地域实行符合民族特色的统治政策。这反映了辽夏金的统治特点是(  )
A. 家国同构 B. 分化事权 C. 皇权至上 D. 因俗而治
12. 魏源在《圣武记》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地方行政区制度时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这种制度设计( )
A. 折射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 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C. 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 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13. 如图是19世纪50年代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的走势图,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列强入侵改变了中国贸易中心 B. 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出现逆差
C. 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 D. 政局动荡是波动的主要因素
14. 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A. 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 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 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 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15. 下列内容为某学者对近代某次事件特征概述。该事件( )
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
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
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A. 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C.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D. 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
16. 义和团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定后,更多督抚加入进来,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此事( )
A. 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B. 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 是清政府灵活性外交的体现 D. 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
序号 长城沿线主要民族 史料
① 突厥 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唐纪九》
② 蒙古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清圣祖实录》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当时,宋学各派“学统四起”,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出3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亳州二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重要遗址,距今约9000至7500年。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米、石磨棒、石磨盘,说明贾湖人在当时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稻作技术。这些可以佐证当时( )
A. 农耕生产中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B. 原始农耕改善了古人饮食条件
C. 黄河流域文明程度已遥遥领先 D. 阶级阶层分化现象已比较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材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大量炭化稻米、石磨棒、石磨盘”,这佐证了当时原始农耕改善了饮食条件,B项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形成条件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与材料新石器早期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 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魏、楚、秦等国的做法( )
A. 标志着世卿世禄制彻底消亡 B. 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D. 是分封制存在的重要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这些变法措施使得贵族政治色彩逐渐淡化,以军功为主的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B项正确;这些做法标志着世卿世禄制走向衰落,但并未消亡,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生产力、劳动工具的进步,产生于春秋时期,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存在的重要理论基础,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 )
A. 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 B. 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 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 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当时实行郡国并举的政治体制,中央与诸侯国官制相似,这一政治设计削弱了中央集权,这埋下了王国叛乱的隐患,A项正确;汉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这种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完备”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汉初施行郡国并行制是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A项。
5. 《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
A. 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 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
C. 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 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一同四姓”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参照中原的门阀制度,建立起了自己的门阀政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学习汉族的门阀政治,没有涉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且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平息了”各民族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借鉴了汉族的门阀制度,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6. “鸿胪井刻石”位于旅顺黄金山下,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唐代刻石之一。关于此石的最早记载见于《辽东志》:“井上石刻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凿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
A 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 B. 军事部署和军队慰问
C. 政府赈灾和民间救助 D. 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东北地区”、“靺鞨使”,并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唐代靺鞨族发展起来,首领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可知刻石可用于研究唐朝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A项正确;“敕持节宣劳靺鞨使”是唐玄宗遣使册封靺鞨首领,与军事部署、军队慰问不符,排除B项;凿井两口以纪念册封盛事,体现唐代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而非政府赈灾与民间救助,排除C项;靺鞨民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海陆丝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 唐朝某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中书省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这个部门负责起草诏书,所以应该是中书省,C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排除B项;枢密院是宋朝时期设立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8.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下( )
A. 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 B. 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
C.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可知,唐初按丁征收租调,唐中期以后按户等、地亩征税,这说明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体现出赋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的变化,B项正确;明代实行一条鞭法以后,货币成为了主要的税收形式,排除A项;两税法以按照财产多少征税为主,人丁征税为辅,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的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失,租庸调也无法维持,故在此背景下,推出了两税法,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不再干预土地的私有,这会加重土地的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
9. 有书法家评论某一字体为:“举而察之,以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廉苫(纤细),随体散布……(如)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鼬相奔趣。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张牙舞爪)”。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随体散布……(如)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鼬相奔趣。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张牙舞爪)”可知,这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A项书法作品是草书,A项正确;B项书法作品是楷书,C项中的书法作品是隶书,D项中的书法作品是行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 下面所示为北宋时期南北方士人任职宰相的时间分布变化情况。这种变化( )
A. 揭示出古代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 B. 与北宋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C. 反映出北宋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 D.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北宋建立后,随着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并逐渐超越北方,南方士人在宰相成员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材料所示北宋宰相在位的时间(具体到月),就可说明这种变化的趋势,B项正确;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指的是指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入宋以后南北宰相的任期变化,无法反映宋代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排除C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辽夏金政权创制了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在汉地社会和本民族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平衡,即在不同地域实行符合民族特色的统治政策。这反映了辽夏金的统治特点是(  )
A. 家国同构 B. 分化事权 C. 皇权至上 D. 因俗而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少数民族的辽夏金政权,在不同地域实行符合民族特色的统治政策,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D项正确;家国同构是国事和家事不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分化事权是同一个事情多设机构进行管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皇权至上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与材料在不同地域实行符合民族特色的统治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魏源在《圣武记》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地方行政区制度时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这种制度设计( )
A. 折射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 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C. 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 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统一全国后,设中书省及十行中书省,尽废唐宋区制,一反汉晋唐宋以自然区划疆之所为,实为古代大行政区划的一大改变。元之划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排除A项;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且在元朝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区划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官员选任制度发生异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如图是19世纪50年代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的走势图,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列强入侵改变了中国贸易中心 B. 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出现逆差
C. 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 D. 政局动荡是波动的主要因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的走势图”可知,广州的出口茶叶数量在1851年后不断下降,上海的出口茶叶数量在1851年后开始超过广州,并且在1859年前,上海出口茶叶数量呈上升趋势,除1954年外,上海的出口茶叶数量超过广州。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中国的贸易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进出口数额”,就无法体现“逆差”,排除B项;“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的波动是受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而不是“政局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A. 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 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 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 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依据本题材料概括可知:李鸿章认为日本实力增强的原因在于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这种观点代表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这种“中体西用”的观点无法真正救亡图存,说明李鸿章没有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制度上,D项正确;洋务派向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不够深入,甲午战争失败证明其未找到强国御辱之道,排除A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不主张全盘西化,排除B项;顽固派主张严守祖制,而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列内容为某学者对近代某次事件特征的概述。该事件( )
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
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
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A. 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C.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D. 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近代”、“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史实可知,该事件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意义的企业,并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C项正确;“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的是林则徐、魏源等人,排除A项;“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B项;“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的是戊戌维新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义和团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定后,更多督抚加入进来,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此事( )
A. 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B. 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 是清政府灵活性外交体现 D. 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表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本质、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据材料“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可知材料涉及东南互保事件,据所学可知,“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严重破坏,A项正确;东南互保目的是维护各自的地方利益,而不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B项;东南互保涉及清朝地方势力与外国之间的协议,不涉及协议,排除C项;清朝中央政府与外国之间东南互保只是清朝中央政府权威式微的体现,东南互保并非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
序号 长城沿线主要民族 史料
① 突厥 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唐纪九》
② 蒙古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清圣祖实录》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
【答案】(1)变化:原诸侯国间的长城拆除;北方长城连在一起并得以加长。意义:有力地防范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促进了长城以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选择①。举措:利用突厥内部矛盾;军事打击,灭东突厥和西突厥;安置降服的东突厥部众;设置安西、北庭、单于都护府等加强管理。
选择②。举措:设理藩院;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军事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接收土尔扈特部回归。
看法:
〖示例1〗长城是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修建长城有利于保护农耕文明发展;长城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伟大创造,人类文明瑰宝。长城不能完全阻隔民族之间的交流。长城见证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血泪,其修建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会激化社会矛盾。
〖示例2〗不修长城体现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和多元智慧,促进民族和平交流交融;不修长城见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修长城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体现民本思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时期(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图1到图2,原诸侯国间的长城拆除;北方长城连在一起并得以加长。变化的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首先是有利于防范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其次是促进了长城以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根据“贞观二年”可知①与唐朝有关。根据“《清圣祖实录》”可知②与清朝有关。从中任选其一进行阐述即可。如选择清朝,清朝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包括设理藩院;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军事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接收土尔扈特部回归等。对于“修长城”或者“不修长城”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长城是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修建长城有利于保护农耕文明发展;长城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伟大创造,人类文明瑰宝。长城不能完全阻隔民族之间的交流。但长城与见证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血泪,其修建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会激化社会矛盾。不修长城体现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和多元智慧,有利于促进民族和平交流交融;不修长城见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修长城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体现民本思想。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当时,宋学各派“学统四起”,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出3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答案】18. 宋学各派的宽容并存;理学本身能够兼收并蓄;儒、佛、道的和平共处;文化上的雅俗互融。
19. ①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应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渐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③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代中国。关于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表现,根据材料“宋学各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可得宋学各派的宽容并存;据材料“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并结合所学,可得理学本身能够兼收并蓄;据材料“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可得儒、佛、道的和平共处;据材料“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可得文化上的雅俗互融。
【19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代中国。关于举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据所学可知,宋代科技成就众多,如印刷术方面,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上,宋朝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渐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指南针在宋朝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上;沈括的《梦溪笔谈》是当时重要的科技专著。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答案】(1)军事技术装备落后;统治阶级思想麻痹,战略失误;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日本国力强盛,蓄谋已久。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中国旧时代的社会基础;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部分有识之士改良中国社会的决心;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日。关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可知,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军事技术装备落后,日本装备先进;由材料“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阶级思想麻痹,战略失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中国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日本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并且蓄谋已久。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日。关于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根据材料二“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影响方面入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中国旧时代的社会基础,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部分有识之士改良中国社会的决心;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看法:我不赞成明清时期“社会停滞论”。
阐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上,伴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不断增长,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得更多的收人。手工业上,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现象在清朝有所发展。商业上,商品经济进人了新的繁荣期,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长途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除了经济方面,明清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也在革故鼎新,有所成就。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结阶段,综合国力在世界仍大体保持领先,很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都表明明清时期社会在不断发展,并非完全停滞。
示例二
看法:我赞成明清时期“社会停滞论”。
阐述:明清时期,经济方面,虽然商晶经济进人新的繁荣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政治方面,封建的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社会发展;文化方面,虽然出现了反专制的思想,但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关系方面,但明清政府固守传统朝贡体制,历行海禁,错失了融入世界、加快发展的机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外”等角度,综合视野、国际视野)。
总之,明清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性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封建制度不断走向衰落。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设问要求对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据材料“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可知,有西方学者持明清时期“社会停滞论”,对此观点可以进行支持,也可进行反对。如反对这种观点,则主要结合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反驳,可进行说明如下: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上,伴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不断增长,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得更多的收人。手工业上,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现象在清朝有所发展。商业上,商品经济进人了新的繁荣期,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长途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除了经济方面,明清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也在革故鼎新,有所成就。如支持这种观点,则主要结合明清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方面的保守落后方面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明清时期,经济方面,虽然商晶经济进人新的繁荣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政治方面,封建的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社会发展;文化方面,虽然出现了反专制的思想,但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关系方面,但明清政府固守传统朝贡体制,历行海禁,错失了融入世界、加快发展的机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