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看,向远处看。
盼望,希望。
拜访;问候。
声誉,也指享有声誉的人。
走进作者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诗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诗人把天门山想象成是楚江从中间劈开的,想象神奇,化静为动,借山势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江水流至此处,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涌澎湃。此句也借水势衬托了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呢?
“出”字化静为动,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像张开双臂欢迎他。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诗歌的前两句侧重写天门山的雄奇景象,后两句以动写静,展现出两岸青山的动态美,同时,以鲜明而壮丽的形象,展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自己开阔的胸襟。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m
liàn yàn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liàn yàn
m
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 晴
后 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
晴天,在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这正是好看的时候;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景色也是很奇妙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
合适
望 洞 庭
走进作者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至842年),字梦得,号庐山居士,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望洞庭》、《乌衣巷》等名篇。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