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9 08:2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评估
七年级历史试卷
2024.1
请看提示:
1.本试卷共6页,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至第25 题为单项选择题,共50分,第26题至第29题为非选择题,共50分。
2.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 本次考试用时6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选择题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右图所示为根据化石复原的我国某遗址的远古人类头像,这一远古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的人 D.半坡人
2.据下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是
文化 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典型文物 玉器、竹器编织、陶器 黑陶、玉器、骨刻文字 彩陶、玉器、冶钢坩埚
A.领先世界 B.贫富分化 C.多元一体 D.农耕产生
3. 《周易·系辞下》记载: “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已经出现的是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4.《史记·夏本纪》记载: “及禹崩,启遂即天子位。”这表明
A.夏朝正式建立 B.禅让制开始确立
C.“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D.夏朝是奴隶社会
5.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3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 隶书
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每年要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很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 反之,如果耕牛养的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农业的官,要跟着受到处罚。通过此材料可以了解当时
A.保护动物的意识很强 B.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C.诸侯纷争的状况激烈 D.各国都重视农业生产
7.秦孝公即位后,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为此,他
A.任用商鞅变法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实行“尊王攘夷” D.主持修筑都江堰
8.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曾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寻找能够接受他主张的国君,结果失败。他推动人们去施“仁”。他创立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史记》中记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材料提及的起义
A.因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而爆发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是西楚霸王领导的 D.曾经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10.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图像史料 D.口述史料
11.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 “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这一说法意在说明他能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
A.得到民心 B.军队作战勇敢
C.是正义之战 D.善用人才
12.公元前 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 世纪初 D.公元前2 世纪末
13.右图是某校学习小组出示的研究材料,你认为他们研究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 B.道家思想的演变
C.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D.两汉的科技发展
14.“(公元25年) 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西晋
15.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这是因为他
A.教民耕种 B.创造文字 C.发明“麻沸散” D.改进造纸术
16.他是东汉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成为“医圣”。他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张角
17.《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下列史事在该书中年可以查阅到的是
A.河姆渡居民栽培水稻 B.秦灭六国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8.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19.以下示意图中①的时代特征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A.魏、 蜀汉、 吴 B.韩、赵、 魏
C.宋、齐、梁 D.魏、西晋、东晋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至今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中,还存在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氐族
22.从西晋永嘉(307—313年) 年间到刘宋末,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万人,形成北方民众纷纷南下的浪潮。这一“浪潮”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的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往
23.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观看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都江堰
24.祖冲之运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微的方法进行计算,又借助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终于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 和3.1415927之间。这说明祖冲之的成就
A.领先世界近千年 B.是刻苦钻研的结果
C.促进了历法的推算 D.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25.“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及的“风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以下谁的作品形象地再现了以上情景
A.司马迁 B.顾恺之 C.屈原 D.王羲之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部分)
二十六年(前221年) “为始皇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二十七年 巡陇西、北地……治驰道
二十八年 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三十二年 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匈奴),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 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
(1) 给材料一中图三命名(2分)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图一到图三的发展趋势。 (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至少写出2 点措施及相应的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都起到推动作用。
材料一 在《国语·齐语》中,记载着管仲对齐桓公说的一句话: “美金(青铜) 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铁) 以铸鉏、夷、斤、厮(鉏、夷、斤、厮是不同农具的名称) ,试诸壤土。 ”
材料二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哪一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齐桓公大力发展经济的主要目的。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农业发展对哪一领域起到推动作用 (2分)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历史背景。 (2分)
(3)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的一个史实,说明农业进步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4分)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4分)
七年级(1) 班的同学们在学习完西汉历史后,对汉初的经济、政治、对外交往等进行了探讨, 同学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和他们共同回答。
(1) 面对汉初社会残破局面,汉高祖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2分) 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这一统治局面史称什么 (2分)
(2)针对地方封国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主父偃为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2分) 这一建议的实践效果怎样 (2分)
(3) 同学们查阅资料,在《汉书·张骞传》中看到:“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中“骞凿空”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分)你认为“骞凿空”这一事件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分)
(4) 西汉从建立初期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2分)
29.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而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 根据材料一,说说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不能照抄原文) (2分)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服饰的重大变化,这种服饰的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分)除了服饰变化,这一事件还使这个民族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4分)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各民族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至少写出两种方式) (4分)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评估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2024.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D C A D A C B A D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B B C D A C D C D B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1) 秦朝形势图(2分); 统一 (2分)
(2)建立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或使中央控制了地方的权力) :修筑驰道,使秦朝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发展; 统一文字,促进政令推行,人民互相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发展; 北击匈奴,巩固边防(答出任意2点即可,措施每点2分,影响每点2分,共8分)
2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1) 铁农具出现(2分); 为在争霸斗争中取得优势(意思对即可,2分)
(2) 文化(2分); 北朝时,北方各族人民杂居相处,少数民族需要学习农业生产,汉族人要学习畜牧经验,各族人民需要一部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书籍。(意思对即可,2分)
(3) 示例一: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新兴地主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其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北朝贾思勰撰写农书《齐民要术》,有利于指导各族人民开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列举史实2分,阐述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2分,共4分)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4分)
(1) 休养生息(2分);“文景之治”(2分)
(2)“推恩”(2分);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分)
(3) 张骞出使西域(2分);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了解和交往。(意思对即可,2分)
(4) 从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2分)
29.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1) 华夏民族是由杂居相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意思.对即可, 2分)
(2) 孝文帝改革(2分); 语言、姓氏、婚姻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3) 杂居、改革、迁徙、通婚、战争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