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梁国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等 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 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
首课教育:
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点:感受幽默语言的魅力,培养健全、合群、乐学、阳光的健康人格。今天的首课时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周总理的故事,展示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 “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 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哑口无言,一时说不出话来。)
指生读,谁能来体会周总理回答的巧妙之处?周总理不愧是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外交官,他巧妙的答复不仅让外国记者无言以对而且维护了国家尊严,可见,幽默语言的魅力如此之大,希望同学们生活中也能利用幽默与智慧化解同学间的小矛盾。我们的学校就要举行幽默故事大赛了,讲一讲你收集到的轻松又有智慧光芒的故事。这节课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同样机智幽默的“杨氏子”。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到 21课。
活动一:认识机智幽默的“杨氏子”
(一)导入:
这是一篇文言文,你能看出来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姓什么吗?(杨)姓杨人家的(儿子),我姓王,我就是“王氏之女”,想一想,你又是谁氏之子或谁氏之女呢?谁能学着古人的样子,介绍一下自己!(依次叫几个学生来介绍,把你自己介绍给同桌听)
(二)读好文:
1.怎么样,文言说起来很有意思吧。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就是一篇写于一千多年前的文言文,想不想读一读。老师建议同桌两个人一起读,相互订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如果有哪个字音你们两个人都拿不准,就举手呼老师,好吧,开始读吧!
2、谁想读?
生 1读。
评价:字字清晰,课前预习的也很充分,文中出现的两个多音字也都读准确了.在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补充空白也是我们辨别读音的好办法。
“应”是说孔君平的话刚落,杨氏子就做出了回答,当“回答、答应”讲时,它读四声,这叫据意定音,放进句子中读!
3.字音都读准了还不够,诗有诗韵,词有词律,古文也要读出它味道来。你们知道读古文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学会断句。)
想不想听老师读?
(1)播放音乐,老师范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吧。
(3)谁想来读?
(指导:要音断气连,如果停顿的地方稍微尾音拖长一点会更有味道。)老师发现这两句话大家在停顿上有异议,谁再来读一读?请你。这位同学很会读文言文的句子呢,像他这样,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流畅自然,有滋有味。尤其是最后一句,这里的“禽”是什么意思?
(鸟的意思)
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采用组词的方法。有一个词语叫做飞禽走兽。我们现在的“家禽”指什么?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这里“家”和“禽”是分开的。“家”指的是“夫子家”,“夫子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
“禽”是一个象形字,这是它的甲骨文,
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这个字,我们发现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张开着口的网,下半部分是网的把手,最早这个字就表示用网捕鸟,随着时间的变迁,字形和字意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禽就指“鸟类”。这是我们本课的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下:撇捺展翅,离地而飞。在你书上这个生字的旁边,把它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写字如做人,身正字也正,)
(4)文言文的停顿也要据意而停。了解了意思,我们再来读(评: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
(三)解文意:
老师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你还有哪些好办法呢?请你,
(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插图)。
谁还能补充?
(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还有吗?请你
(可以用运用注释),
是呀,注释可是我们学习文言文最常见的好办法呀。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之前所学到的方法,选用适当的方法来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先自己理解不懂的地方再同桌交流,开始吧。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评价:句意清晰,人物关系说的多明确呀。慢慢来,我们总能说清楚说明白。这一动作指着杨梅给。这里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多么有礼貌的回答呀。) “未闻”的“闻”是什么意思呢?刚才,同学们一人一句讲故事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谁能把这个故事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呢?
(四)品聪慧:
1.故事讲完了,你觉得杨氏之子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如果让你在文中圈出答案,你会圈哪几个字?圈一圈。(“甚聪惠”)老师写这几个字,这几个字里面藏着一个秘密,看你能不能发现?(“惠”同我们今天“智慧”的“慧”)。你们知道“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在字典中“惠”还有仁爱,有礼貌的意思。
2.你觉得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杨氏子的“甚聪慧”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表现杨氏子聪慧的相关词句,并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你的理由。
(1)儿应声答曰“应声”什么叫应声呢?(话音刚落就做出回答,立刻,马上,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说明杨氏子?思维敏捷。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也来答一答好不好?准备好了吗?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不假思索,反应迅速。
(2)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怎么就能体现他的聪惠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评价:良庄氏子岁,甚聪慧。)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跨越千年,来重温当时的对话场景。想一想,在这样的场景下,他们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孔君平指着孩子给他端上来的水果杨梅对孩子说:此是君家果。什么意思呀?你听出来了吗?因为杨梅中的杨字和杨氏子的姓一样(板书:杨梅—杨氏子)指着板书说:杨梅,杨氏子,你们两个都姓杨,你们两个是一家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来猜一猜。(因为孔君平跟杨氏子开玩笑,逗他)。孔君平的内心想法都被你猜透了。那杨氏子听到孔君平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杨氏子听出了孔君平用姓氏开玩笑,于是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用孔雀来回应他)。
孔先生如此妙问,杨氏之子是如何回答的?你觉得他回答得好不好?好在哪?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孩子的姓“”杨”想到了杨梅,杨氏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孔”想到了“孔雀”,(板书:孔雀—孔君平),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他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你。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水果)。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表达,谁来试一试?(因为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所以杨梅也不是我们家的水果),你瞧。他又把问题重新抛给了孔君平。我们的杨氏子,是多么的聪慧呀,一个逗得巧,一个答得妙,同桌两人合作读一读这有趣的一逗一答。孔君平听后,会是什么反应?竖起大拇指,夸赞道:杨家小儿甚聪慧,果然名不虚传也!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去掉”未闻”,我们来读一下,我是孔君平,你们是杨氏子,有什么区别。有点像这个孩子在顶嘴,加上“未闻“,语气就委婉多了,这就叫“会说话”,这样的回答,不仅反驳了孔君平,还充分体现了一个晚辈对长辈所应有的礼貌。同学们对长辈说话,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来回应呢?
(应该用礼貌客气的语气来回答),
带着你的感受,你也来回应一下好不好?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言谈和婉,甚是有理呢。
(3)除了”未闻”你还能从哪些词中看出了杨氏之子的礼貌呢?在文中找一找,圈出来.“设果”:生上台讲自己的理解。(你能想到这一点,说明在生活中你也是个讲礼貌的孩子)一个 9岁大的孩子,客人来了,在没有大人吩咐的情况下,主动地端来一大盘水果来招待客人,多么的热情大方,彬彬有礼,难怪作者这样赞叹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我们也应学习......
(五)练读。
1、同学们,当姓氏遇上动植物,有趣的文字游戏就诞生了。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你又该怎么答呢?(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多么有礼貌呀,如果是柳君平,我们还可以说。(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如果是黄君平,我们还可以说。(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我们班里这么多同学,你能不能用小伙伴的姓氏来说一说呢?
2.如此妙趣横生的故事历经千年依旧熠熠发光,仍然值得我们继续传诵。
3.在古代文字是这样竖版无标点排列的,你还会读到有情有趣吗?(学生读课文)
4.这是一幅书法作品中的《杨氏之子》,我们请男生读。
5.我知道即使字体再万般变化,同学们都能读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把这篇文章记在了心里,请女生来填一填
6、我们背过了这个文言文,现在能不能用文言文来讲讲这个故事呢?我们在讲的时候要声音洪亮,能够加上神态、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谁想来挑战一下?好,请你,我们到台上来好不好?(学生上台表演)讲的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是不是该有掌声?同学们,你们给他打几星?我们可以讲好白话文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用文言文来讲这些幽默风趣的故事呢。
(六)延聪惠:
丛书阅读《小时了了》这则有趣的故事选自《世说新语》一书,书中为我们记载了一批和杨世子一样才情出众的智慧少年,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不取道旁李的王戎,还有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今天我们就再来阅读丛书中的一篇文章,主人公还是我们的老朋友呢,请同学们打开丛书第七本,翻到第九页《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借助我们这节课学习到的方法来读一读,想一想,孔文举的聪慧又体现在哪里?孔文举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他听懂了陈伟的言外之意了吗?他想表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小时候的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聪明。而孔文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你小的时候肯定非常聪明,这句话呢风趣的反驳了陈韪说的这句话),你瞧,孔文举就是读懂了陈韪的言外之意,然后将计就计,表面上是夸他聪明,其实是借陈韪的话来回敬他,于是就有了这充满智慧的对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韪曰(学生读)通过杨氏之子和小时了了这两篇文言文,我们就感受到了故事的风趣幽默,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言语智慧。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在本单元接下来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感受到更多幽默风趣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能在语言中学习智慧,用智慧打造亮丽的语言,在生活中,做一个会说话,有智慧的人!
(七)课后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轻松又有智慧光芒的故事并试着将课文编成剧本剧,演一演。
评测练习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 )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梁( ) 惠( ) 诣( ) 乃( ) 禽( )
粱( ) 慧( ) 指( ) 奶( ) 离( )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________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闻:________
【答案】
一、shì shèn yì wèi yìng qín
二、梁国 高粱;实惠 智慧;造诣 手指;乃是 奶奶;家禽离开
三、1.诣:拜见乃:于是,就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2.示:给......看曰:说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3.未:没有闻:听见 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杨氏之子》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
2.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学生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学生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
3.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父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
二、不足之处
这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演故事环节,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第二个是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三、改进措施
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