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6《雷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单元时还要关注“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使联系生活经验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能力。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表现了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课文用词准确,语言凝练,写景细致逼真。文中多为短句白描,既生动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象,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第 1-3自然段写雷雨即将来临的景象,第 4-6自然段再现了雷雨中的大雨倾盆,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第 7-8自然段写雷雨过后的清新世界。雨前“黑沉沉的乌云”那凝重的美;雨中大雨倾盆,涤荡万物的美;雨后彩虹高挂,清新隽永的美,无疑是大自然所给予孩子们的伟大恩赐。
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 6个生字,会写“雷、迎”等 10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压、蝉”等 6个生字,会写“雷、乌”等 10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出示谜语。是啊!在雨的家族里既有斯斯文文的毛毛雨,有阵雨、雷雨,也有威猛有力的暴风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夏天里常常能见到的雨--雷雨。看老师写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雷”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怎样记住这个字?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 (指名学生说)你们找得越来越准确,观察得越来越仔细。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书空,老师范写。雷是雨字头,雨字头的字你想到了哪些?雨字头的字大多和天气有关。
2、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这场雷雨?那就快快打开书翻到 74 页,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眼神,老师看得出你们刚才读得非常认真,不知道字词掌握得怎么样。看,生字宝宝们来了。(多种形式读生字)生字宝宝去掉拼音了,谁会读?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把生字放到词语中去,你还会读吗?
3、指导书写“迎”
三、精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学习雷雨前的景象
1、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把一场雷雨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
2、谁来读 1到 3自然段?雷雨前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出示乌云一句。理解“压”,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出示句子:叶子也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觉读。
4、出示忽然一句: 指导学生理解风来得急、风很大。垂、逃说明什么?为什么用垂不用爬?体会“垂”用得准确。指导书写。5、出示前 3自然段,这是雷雨前(板书)的景象,谁能用你的读表现出来。
(二)理解感受雷雨中的景象
1、“哗哗哗”三个拟声词连用写出了什么?(雨声大雨势急)你来读,他的朗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们真会读会品。
三个逗号突出了这场雨下得又大又急。谁再读?齐读
2、在这场雨中,往窗外望去,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纠正啊的变音。往窗外望去,你还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补充?
3、雷雨来去匆匆,谁来读?(出示渐渐地)你的读让我感受到雨变小了。要重读渐渐地,雨是慢慢变小的。4到 6自然段是雷雨中(板书)景象,谁能在最短时间背过?自己试试。出示填空,指导学生快速背诵。
(三)理解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渐渐地,雨停了,打开窗户,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你现在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理解“挂”表现了彩虹生动而立体的美,“坐”写出了蝉的悠闲自得。指导学生美读雷雨后的景象。(板书雷雨后)
四、迁移表达,拓展延伸
1、作者按照雷雨前、中、后的顺序描述了雷雨,在课文中天空、蜘蛛、蝉都出现过,自己和同桌读读,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全班汇报交流。
2、你们生活中还见过什么雨?你都知道哪些写雨的诗句?课下搜集我们下节课交流。
《雷雨》评测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éi shēng wū yún qì yā chuí xià
( ) ( ) ( ) ( )
hù kǒu huān yíng pū xiàng yíng miàn
( ) ( ) ( ) ( )
二、读拼音,写字组词语。
wū hù léi
( )黑 保( ) ( )雨
房( ) 一( ) ( )鼓
三、在恰当的字下打“√”。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飘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扑)得树枝乱摆。
3.(打拉关)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涌吹)来。
4.一只蜘蛛从网上(落垂掉)下来,逃走了。
5.蜘蛛又(爬坐停)在网上。
6.一条彩虹(挂落)在天空。
四、课文学得怎么样,把空填上才算棒!
(1)满天的乌云,()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蝉()。
(2)忽然(),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逃走了。
(3)闪电(),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
五、仿照词语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黑沉沉 ------ ------- -----------
越来越亮 --------- --------- --------
《雷雨》课后反思
《雷雨》一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炎夏日,闪电雷鸣,声声蛙鸣,美丽彩虹......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和想象雷雨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成功之处: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由于课文是单纯的写景文章,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比较枯燥无趣,所以导入课文时选择猜谜语激趣,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能很快融入课文。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低年级学生所需要的。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在指导朗读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雷雨前、雷雨中景物的变化。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这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自然景物的特点“乌云黑沉沉”、“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来理解朗读,并结合情境画面领悟雷雨前景物的特点。再如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句时抓住“越来越亮”、“越来越响”结合课件,体会闪电一次比一次亮、雷声一次比一次大、刺耳。并联系生活实例,尝试用“越来...... 越......”说句子。学生结合课文能够说出雨越下越大、雪越来越白等。在指导朗读教学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并播放雷雨的声音在激趣,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雷雨天气中一样,学生兴趣浓厚。学生看着动画课件,根据文本的“哗、哗、哗”感受雨的大和急,从"渐渐地、渐渐地”感受雨势由大到小的变化。
三、注重积累,加强运用。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在课堂中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垂和落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然后就“垂、掉、落”这三个字进行了词语的训练。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积累了词语。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通过看图片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多种形式,指导背诵。背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雷雨》一文语句生动、简短,朗朗上口,是背诵积累的佳作。课堂上,通过展示图片、填空、儿歌的形式指导背诵,学生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基本上就能够背诵课文了。
不足之处:
朗读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放手不够,授课过程面面俱到。对“雷雨中”这一环节处理过干简单,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透过茫茫的大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样会更丰满。结合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在今后的听评课中,我会向各位老师多学习,精心打造生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