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一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论语·颜渊》记载:“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 以民为本 B. 礼法并用 C. 无为而治 D. 教化万民
2. 下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3. 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
A. 中书省地位最高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相权被剥夺殆尽 D. 皇帝权力得到加强
4. 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 加剧了社会矛盾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5. 按照清朝规制,内阁“掌仪天下之政”,其长官大学士“为百僚之长”,诸凡皇帝颁定的制、诏、诰、敕,例由内阁草拟发出,下属臣僚向皇帝所进的题、奏、表,亦经内阁票签,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这说明清代内阁
A. 代表皇帝办理日常军政事务 B. 直接的管理地方行政
C. 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D. 是议定军国大政机构
6. 史料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我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①关税自主权 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④香港岛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7. 在《觉醒年代》里,陈独秀说道:“中国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政治理想都无关系…好象狗争骨头一般罢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我们只应该拿人的运动来轰散那狗的运动,不应该抛弃我们人的运动去加入他们狗的运动。”这表明陈独秀
A. 主张个体思想独立与自由 B. 鼓动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C. 引导中国走上了俄式道路 D. 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8. 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06年,后收归官办,到1921年前后,学校几乎成了“一座女子修道院”。1922年,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领导的学生运动在此爆发,最后迫使女师校长辞职,震撼了武汉三镇。材料最适于说明当时( )
A.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B. 男女平等原则的落实
C. 民间教育发展的艰难 D. 中共组织力量的发展
9.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为集中力量对德作战以取得战争胜利,苏联将自己布置在远东地区原用于防范日本的数十万兵力调回西线,日本在此时没有趁机进攻东线防守松弛的苏联,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巨大泥潭无力抽身 B. 日本对苏联心存畏惧感不愿此时进攻
C. 日本担心受到反法西斯同盟军事阻挠 D. 日本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到沉重打击
10. 《上海1949:比战争更宏大的较量》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刚开市时,上海投机商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花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此番较量可印证新中国初期( )
A. 经济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B. 中共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
C. 计划与市场的慎重选择 D. 社会主义改造的有益尝试
11. 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
A. 已对人民公社弊端有所认识 B. 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 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D. 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
12. 1979年初,新华社、《人民日报》对安徽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连续报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肯定了他们的经验。这组报道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 首批经济特区的建立 B.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3.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据此可知,十九大的这一报告( )
A. 体现出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 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C. 意在加强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团结 D. 旨在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主要得益于( )
A. 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B.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 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 D.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15.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内外形势,工业“压舱石”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这体现了中国( )
A.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B.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 坚持工业优先发展 D. 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16. 2023年1月,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 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对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这反映出中国( )
A. 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B. 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C. 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D.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一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一个角度,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角度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9.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二 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并写出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性事件。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一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论语·颜渊》记载:“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 以民为本 B. 礼法并用 C. 无为而治 D. 教化万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孔子、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不能过度剥削和压迫百姓,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主张,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法治、礼法并用等方面内容,排除B项;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排除C;教化万民是孟子的主张,其强调统治者要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A项。
2. 下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江南)。通过阅读本题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长城以南,北方流民大规模南迁,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北民南迁,不能说明魏晋时期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排除A项;江南自然条件优越不是魏晋时期才有的,排除B项;南方政权重视农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 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
A. 中书省地位最高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相权被剥夺殆尽 D. 皇帝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是为了削弱相权,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是为了削弱其它几省宰相的权力,故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没有哪一省地位最高,排除A项;材料与行效率提高无关,排除B项;削弱相权,并不是废除相权,排除C项。
4. 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 加剧了社会矛盾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代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建立起集军、财、监于一体并且相对稳定、成熟的地方高层督政机制,说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行省制强化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行省高层掌握地方实权,并非地方权力虚化的表现,排除B项;加剧了社会矛盾与行省高层督政是“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 按照清朝规制,内阁“掌仪天下之政”,其长官大学士“为百僚之长”,诸凡皇帝颁定的制、诏、诰、敕,例由内阁草拟发出,下属臣僚向皇帝所进的题、奏、表,亦经内阁票签,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这说明清代内阁
A. 代表皇帝办理日常军政事务 B. 直接的管理地方行政
C. 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D. 是议定军国大政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诸凡皇帝颁定的制、诏、诰、敕,例由内阁草拟发出,下属臣僚向皇帝所进的题、奏、表,亦经内阁票签,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可知,清代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故选C;清代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非代表皇帝办理日常军政事务,排除A;内阁是中央机构,不能直接管理地方行政,排除B;内阁没有决策权,D项“议定军国大政”表述错误,排除。
6. 史料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我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①关税自主权 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④香港岛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禁烟运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成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标志着中国失去关税自主权,因此①④项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和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都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 在《觉醒年代》里,陈独秀说道:“中国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政治理想都无关系…好象狗争骨头一般罢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我们只应该拿人的运动来轰散那狗的运动,不应该抛弃我们人的运动去加入他们狗的运动。”这表明陈独秀
A. 主张个体思想独立与自由 B. 鼓动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C. 引导中国走上了俄式道路 D. 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我们只应该拿人的运动来轰散那狗的运动,不应该抛弃我们人的运动去加入他们狗的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应当从更根本的层面去追求解放,说明陈独秀认识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认为之前的运动并不能拯救中国,并未强调个体思想的独立自由,排除A项;陈独秀并未主张反对北洋军阀,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中国走何种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8. 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06年,后收归官办,到1921年前后,学校几乎成了“一座女子修道院”。1922年,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领导的学生运动在此爆发,最后迫使女师校长辞职,震撼了武汉三镇。材料最适于说明当时( )
A.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B. 男女平等原则的落实
C. 民间教育发展艰难 D. 中共组织力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领导学生运动,促使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发生变革,说明当时中共组织力量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共组织力量的影响,没有强调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男女平等,排除B项;据材料“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06年,后收归官办”可知,不是民间教育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为集中力量对德作战以取得战争胜利,苏联将自己布置在远东地区原用于防范日本的数十万兵力调回西线,日本在此时没有趁机进攻东线防守松弛的苏联,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巨大泥潭无力抽身 B. 日本对苏联心存畏惧感不愿此时进攻
C. 日本担心受到反法西斯同盟军事阻挠 D. 日本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到沉重打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为集中力量对德作战以取得战争胜利,苏联将自己布置在远东地区原用于防范日本的数十万兵力调回西线,而日本并没有趁此时机进攻东线防守松弛的苏联,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巨大泥潭而无力抽身,A项正确;日本对苏联心存畏惧感不愿此时进攻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是中国正面战场拖住了日本而无力抽身,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上海1949:比战争更宏大的较量》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刚开市时,上海投机商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花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此番较量可印证新中国初期( )
A. 经济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B. 中共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
C. 计划与市场的慎重选择 D. 社会主义改造的有益尝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米棉之战”。人民政府在投机商人哄抬物价达到顶点之时,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出售米棉等,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这体现了中共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执政能力,B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市场物价的整顿、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并不能体现探索经济建设新道路、计划与市场道路的选择,A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材料所展示的是1949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
A. 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 B. 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 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D. 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62年中国。人民公社把原本的几十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合作社合到一起,财产全部上交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具有“一大二公”的弊端。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缩小了核算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增强生产小队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中央对人民公社弊端有所认识,着手对农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并非此时才开始,排除B项;当时人民公社制度并未废除,农村“左”倾错误只是得到部分纠正,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没有涉及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79年初,新华社、《人民日报》对安徽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连续报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肯定了他们的经验。这组报道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 首批经济特区建立 B.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首批经济特区于1980年5月建立,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B项;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据此可知,十九大的这一报告( )
A. 体现出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 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C. 意在加强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团结 D. 旨在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继续深化的基础上,赋予自由贸易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以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适应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和世界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D项正确;“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加强在对外贸易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优势,不单单是加强与发达国家间的团结,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主要得益于( )
A. 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B.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 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 D.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改革深入发展,D项正确;国际环境、对外开放格局属于外部环境,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项;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属于技术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15.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工业“压舱石”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这体现了中国( )
A.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B.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 坚持工业优先发展 D. 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现代中国秉持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而不是优先发展工业,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6. 2023年1月,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 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对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这反映出中国( )
A. 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B. 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C. 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D.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23年的中国和非洲。根据材料“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对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可知,题干体现了中国对非洲疫情防控的支持,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当今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仍然为西方发达国家,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不结盟外交政策”,排除B项;对非洲的医疗援助不是建睦邻友好关系的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一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答案】17. 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18. 思想体系:理学。
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19.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理学走向极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背景:根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根据“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得出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根据“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得出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北宋时期(中国)。
思想体系:根据“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结合所学可知是理学。
影响:根据“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并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得出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末清初(中国)。
背景:根据材料三中文字中可以直接归纳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张,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根据所学内容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析。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理学走向极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一个角度,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角度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角度:阶级叙事
论述: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同阶级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来侵略势力,但受制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由于其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结论:综上所述,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具有先进思想引领的政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完全胜利。
从富强的角度,在论述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救亡图存的过程;
从文明的角度,在论述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中华传统文明对近代事件所产生的作用。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题干要求,学生从材料出处选择“阶级”“富强”“文明”三个角度进行叙事或者自拟一个角度(只有言之有理)皆可。如选择“阶级”角度,可从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具体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予以论述,至少应举两个史实且史实准确,两个史实都应与前面的角度存在有逻辑关系,即所举的史实都能支撑所选的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如从富强的角度,在论述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救亡图存的过程;从文明的角度,在论述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中华传统文明对近代事件所产生的作用。
19.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二 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并写出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性事件。
【答案】(1)意义: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格局:从沿海到沿江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内涵:中共十四大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小问1详解】
意义:根据“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可得出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格局: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之后开放的过程是,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 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 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 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因此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小问2详解】
内涵:根据所学可得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结合所学可得出,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