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冗杂(rǒng)糜子(méi) 熙熙然(xī)
B.脑畔(pàn) 瞳仁(tónɡ)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
C.羁绊(jī) 怠慢(dài)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
D.眼眶(kuàng) 潺潺(chán) 怅惘(cháng) 马前卒(z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偏辟 登时 燎原 人情事故
B.思慕 严峻 震憾 千呼万唤
C.欺侮 搏击 亢奋 叹为观止
D.吩咐 油馍 斡旋 兴高彩烈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年的元旦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B.建军90周年大阅兵,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D.他似乎意识到我仍然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的语言向我解释。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今夏,《战狼2》火热来袭,不仅叫好却叫座,其火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
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
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
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
⑤最早起源于元代
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③⑤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①③④②
7.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8.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仿照示例,从“春节”“元宵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出节日风俗及文化内涵。
示例:中秋节,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
(2)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3)请阅读以下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提两条建议。
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时,舞龙舞狮、逛庙会、闹花灯等都很有趣。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9.选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10.“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作者借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11.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
12.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13.选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
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
②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③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
④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
⑤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⑥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
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⑧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看到了一个个“良梨村”在一片梨花开放中崛起的画面。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
⑨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B.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本文的梨花则不然。
C.民宿外墙上农民画色彩鲜艳、生趣盎然,吸引“我”是因为画技高超不凡。
D.最后一段篇末点题,抒发了作者对梨花、对春天、对蓬勃生命的热爱之情。
15.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赏析加点词语)
(2)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赏析修辞手法)
17.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波浪线句的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18.第⑧段“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我”看到了什么丰硕的果实?请结合课文主题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日出泰山
王剑冰
一
凌晨四点三十分,泰山仍处在深度睡眠中。山崖边有人或坐或站,影影绰绰,看不清面目,他们已经成为夜的一部分。谁都想在泰山与初升的红日会面,于是,数万颗心聚在这里一起跳动。
悬崖下腾起团团雾气,氤氲成一个巨大的屏障。风在山崖间钻来钻去,带着野性。寒冷在一点点地侵蚀肌体,风无孔不入,风的倔强与人的执着悄然对立。
眼前闪现昨天白天上山时的画面,深深的山坳嵌着十八盘,也嵌着过往的时光。不用等待迎春花,也不用等待野菊花,对于泰山来说,每一天都是盛大的。你瞧,谢灵运、辛弃疾在攀登,蒲松龄、刘鹗在攀登,徐志摩、李健吾在攀登,美国诗人蒂金斯、英国学者狄更生、法国汉学家沙碗、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在攀登……当然,还有古往今来不可计数的普通百姓。
庞大的队列从久远的过去延续到今天。人们带着一腔豪情,携齐歌鲁酒不停地往上攀,他们想撩云探日,想一览众山,也有人想跟泰山这位老人唠唠,将诸多心事和盘托出。
①这里的山石,谁摸过,谁倚过,谁站立过,谁刻下过诗文?在这里,所有的石头都带有历史的印记。
二
眼前,那巨大的屏障在变化,透过暗蓝的光,渐渐能看清周围的景色。这时才发现,起伏的山道上,到处都是人——是人的墙,人的浪。
在暗夜中等待,倒是有时间沉思、回忆。从平地到山巅,从喧嚣到静谧,灵魂似乎在慢慢游离。或许有叹息,有悔恨,但是想到即将迎来的日出,心中便怀着期冀,期冀新的太阳带来新的希望。
山底是一条河还是一汪湖水?总有雾气涌上来,迅速将山道两边变成一片云海。云团不断往上絮,云团下泉溪跳荡,音声婉转。整个泰山恍如仙境。你瞧,②扇子崖从雾里爬上来,舍身崖从云里落下去。帷幕撩开的一刻,眼前又突然出现顶天立地的摩崖石刻。一波波植物的香气,被远古的风吹来,迷蒙中感觉泰山在上升。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运动,泰山从大海中耸立起来,方形成如今的姿态。那些山石的纹络让人想到水之波浪,火之喷燃,让人想到电闪雷鸣。世间的壮美和奇异,都赋予了泰山。
它或奇峰罗列,或峭岩孤立。山中泉水喷涌,喷涌成千姿百态的桃花峪,喷涌成巧夺天工的彩石溪
这里还有地下大裂谷,谷中暗河涌动,瀑水狂跌,宏大而幽深。泰山展现给世人的美,是多维度的,也是多彩的。
泰山以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的庞大身躯、1545米的海拔高度,傲然挺立着。它的基座,就是齐鲁大地,或者说,是中华大地。
多少古代帝王登临封禅或遣官祭拜。在帝王眼里,泰山就像是一方宝玺,代表着江山社稷。而老百姓所尊崇的,是泰山的沉实与恢宏。
天空中渐渐呈现紫薇的色光,五点二十分,远方出现一道暗红。红线在一点点地变化,像是水墨泗染。远远望去,人群中竟然有不少人举着红旗——就像一支支队伍,正等待着 一个庄严的仪式。
微风拂过,带来了黎明,已经能看到花楸在山崖边擎着穗子般的红果,老槐的黄叶在轻轻飘摇。
人群有了微微的骚动。有人从迷梦中清醒过来,有人想继续往上走,有人调整着衣装。那是带着欣喜、渴盼的忙乱。
三
六点五分,在那道红线上方,云霞由灰变蓝,渐渐地,蓝覆盖了整个天空,连一座座山峦也被蓝熏染。这种蓝持续了很久,让人以为整个世界再也不会改变颜色了。此时,太阳还被包裹得严严实实,还在沉睡,它在等待隆重的诞生。
不知从何时起,深蓝在变浅,浅蓝变黄,黄中掺和了些许绯红。红与黄在扩大其势力范围,直至扩张到半边天宇。霎时间,万朵云霞在翻卷,在飞升,风尘弥漫。渐渐地,一个褶皱 开裂,太阳从天际线上露了出来,开始只是它的眉眼,而后一点一点地扩大,最后是一整个浑圆的蛋黄,是深沉而纯正的中国红!正当人们沉浸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那轮红日又发生了变化,它在渐渐地变成金色。与此同时,似乎伴着轰鸣的乐声,硕大的红日放射出万道光芒,直搅得四海翻腾,五洲震荡。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人群也寂静了下来。
这就是泰山日出!霎时,有人欢呼了起来,有人舞动着红旗。③对于静候了一夜的人们来说,日出就如一枚光彩夺目的勋章。
太阳还在以最美的姿态上升,云海的万顷波涛簇拥着它,那是层层叠叠的黄,浩浩汤汤的红。整个天空,成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此时已经能够看清身边的每一张笑脸,好像花儿,一夜间全开放了。每一块山石呈现出凝重庄严的色泽,带着壮志凌云的气概。
远远望去,众山澎湃,似乎处于洪荒之中。泰山以它博大的襟怀,拥着无尽的青绿。远方是大汶河,更远的远方是黄河。山上,见证帝王祭拜的石头还在。人只是历史长河里的匆匆过客,千古回响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山层层叠叠,似乎每一层的色彩都不同,由暗,渐渐至明朗。树木的色彩也不尽相同,有的飘着黄叶,有的青翠依旧。时不时有几声鸟儿的鸣叫,从泰山深处传来。天低得出奇,丝丝云朵在山峰上飘荡,如锦缎,挂得哪里都是。
“一峰高耸隘乾坤,宇内名山此独尊。”泰山是中国最雄伟的山,也是最中国的山。有人将它说成是神山,有人把它视为圣山,它处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因而“五岳独尊”。它以其雄壮和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承载着数千年来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在中华儿女心目中,泰山是独一无二的,它赋予我们“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和“泰山不让土壤”的宏大格局。
下山时仍看到不断往上涌的人流。④日出所带来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人们迎接这新,享受这新,感怀这新。
(选自2023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具体时间写泰山日出的过程,细致描摹日出前后景象的变化,呈现了日出泰山的壮美与奇异。
B.文章第3段,作者不惜笔墨列举了古今中外众多攀登泰山的文人墨客,正是他们使得泰山的每一天都是盛大的。
C.文章第三部分对日出前天边云线的描写,与《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有异曲同工之妙。
D.“每一张笑脸,好像花儿,一夜间全开放了”既写出了日出后光线的变化,也表现了人们看到日出后精神状态的变化。
2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运用排比连续发问,强调了山石带有历史的印记,极具画面感,引发读者想象。
B.句子②化动为静,山崖“爬上来”“落下去”,其实是山上弥漫的云雾在涌动,颇为巧妙。
C.句子③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泰山日出的期待及看到日出后的激动。
D.句子④连用四个“新”,强调泰山日出之于登山人的意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意旨。
21.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最中国的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本文与姚鼐的《登泰山记》在内容和写法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写作
23.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一个家庭用来团聚、纪念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此外,有些特别的日子也常常被视作节日,老人祝寿的日子是节日,孩子出生的日子是节日,爸妈结婚的日子是节日……
请以《我家的节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D 2.C 3.B 4.A 5.C 6.D 7.D
8.(1)示例一:春节,倒贴“福”字,期盼家人健康平安、富裕和谐。示例二:元宵节,吃元宵,希望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2)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在继承中发扬的同时,我们也不要盲目排斥洋节。(3)示例: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
9.从令人震撼的鼓声、粗犷雄劲的节奏描写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10.解析 这本是诗人杜甫描写塞外大军行军时的壮观场景的,应抓住具体事物考虑描写的场景。
参考答案 通过“落日”“大旗”“马鸣”“风”,表现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雄浑、壮观、恢宏的场景。
11.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
12.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
13.多用短句来表达,简洁明快,铿锵激昂。
14.C 15.欲扬先抑的手法(对比手法),先写最爱秋天的清凉萧瑟,不喜欢春天的热闹,是为了引出下文人到中年开始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为了突出下文对春天的喜欢。 16.(1)“颤动”的意思是短促而频繁的振动,文中准确地描写了梨花开得壮观、繁盛的情态。
(2)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蜜蜂、昆虫在花丛中忙碌、热闹的场景,表现了梨花开得繁盛、开得热烈的特点,表达了村民们对梨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17.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虚写、想象),作者发挥想象,虚写了果实累累的画面,从侧面更强烈地突出眼前的花开得热烈,开得繁盛,开得壮观的特点。 18.梨花是良梨村的经济支柱,带活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梨花让我感受到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蓬勃希望(乡村崛起的希望)。
19.A
20.B
21.①泰山承载着数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精神;②泰山赋予人们“重于泰山”的价值取
向和“泰山不让土壤”的宏大格局。
22.内容:本文主要描写等待日出的过程及感受,《登泰山记》主要描写登泰山的过程。
写法: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登泰山记》主要运用记叙
和描写的表达方式。②本文通过融入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抒发情感,《登泰山记》通过写实,描写泰山的景色,融情于景。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