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单 元 一 课型 新授 课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 ●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探究实践 ●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态度责任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
教学难点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学科核心素养点 勇于探究、理性思维 学科德育渗透点 培养良好的习惯
四环节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集体备课
预学 教师可直接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本课的活动∶"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头脑风暴"来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有认识,并将学生的观点记录在"班级记录表"或黑板上。学生在汇报时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或说明,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二、共学 活动1∶把一根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教师出示"把一根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使它发出声音的方法,让学生尽量把可能的方法都说出来。 学生都知道弹拨能使皮筋发出声音,所以尽量让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去尝试是非常关键的。 然后,教师发给每组实验装置,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把拉伸、按压、揉搓时皮筋不发出声音的状态和弹拨时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反复比较,指导学生将橡皮筋发声时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看看哪些方法能使皮筋发声,哪些方法不能使皮筋发声,并比较皮筋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
四环节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集体备课
学生汇报他们的想法,感受到只有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才能发出声音。也许学生还不能说出"振动"这个词,教师可以在学生描述橡皮筋运动状态的基础上揭示"振动就是物体的往复运动"这一概念,也让学生对振动这一概念有了形象的、初步的认识。 活动2∶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首先,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按教科书的提示依次演示它们的发声方法,并做适当的提示,比如,钢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壳书压紧,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轻轻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放些轻的物体(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几粒豆子);音叉要敲击它的上方位置。教师提示学生∶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或触碰的感受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记录表"中,并写出观察后有什么想法。 然后,学生分组按照教师的演示或教科书上的方法提示,用不同的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并反复多次尝试和观察。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逐个记录下来。 三、个学 问题1∶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证据,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及证据,并可当场演示。学生的结论和证据往往比较单一,教师可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比如教师可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让学生知道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也可以追问∶"你观察的所有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 "让学生知道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建立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也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问题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教师拿出一支竖笛,在吹奏一首简单的曲子后提问∶"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也可以让学生吹一吹竖笛,亲自感受后再进行猜测。学生能感受到吹竖笛时空气在竖笛笛管内产生振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让学生知道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四、延学 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弓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学生寻找并体验后,带领他们先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再汇报收获,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问题"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来引导学生对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进行研讨。这一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没有证据的观点不能轻易相信。 通过问题"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阅读资料介绍了人的声带的重要作用,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板 书 设 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头脑风暴 三、几种不同物体怎样发声 二、研究皮筋怎样发声 四、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