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然的语言密码——《大自然的语言》逐字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学习八下第二单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恐龙无处不在,甚至曾经踏足过南极大陆,松散的沙子也可以变得极为致密。这些现象或是司空见惯,让人觉得理所应当,或是出人意料,令人费解,而他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这是我们在部编教材学习里第一次接触事理说明文。本单元课文共有4篇,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2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他们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求真求实的科学大门,而且还将为我们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二、不同文体的思维价值
在我们正式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初中现代文阅读的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从小学开始到七年级,我们都在阅读的,记叙文的写作阅读,都依靠形象思维。到了8年级的时候,我们新增了一种文体,叫说明文,它的阅读和写作都依靠初级抽象思维。8上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事物类说明文,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单元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不是还历历在目 到了 8下的时候,我们要学习事理说明文,他对抽象思维的依赖比事物说明文更高一级,难度也更大。九年级的时候,我们会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叫做议论文,他的阅读和写作都依靠更加高级的抽象思维,难度也更大。
什么是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关于什么是事理说明文,目前没有权威的定论。根据文章内容,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客观现象的因果关系、本质介绍、科学原理、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客观、科学、准确是事理说明文最突出的特征。
四、事理说明文的学习价值
事理说明文的学习价值有哪些 一是让我们了解科学常识,二能让我们提高提取、归纳、概括、理解信息的能力,三能让我们培养严谨、规范的逻辑思维。4、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作用。5、能让我们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6、培养我们的科学态度与人文情怀
这6方面的学习价值也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科学价值,二是艺术价值,三是思想价值。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五、学习目标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一、初步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及作用,了解影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等说明顺序的作用。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六、作者介绍我们来了解一下文学常识。竺可桢(1890.3.7-1974.2.7),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地理学、气象学和物候学的奠基人。1910年,他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竺可桢学术著作颇丰,享有国际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2008年 11月16日,他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七、研读 1-3 段:
读完这篇文章的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你是不是感到有点奇怪 大自然有语言吗 有,他跟我们说了些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竺可桢先生所做的科学解说。请你重点关注他是怎么把复杂抽象的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1-3 段,概括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引出物候及物候学的概念的。提示:
①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②使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第1段:列举四季物候的变化。
第2段:列举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引出物候及物候学概念
追问:下面我们来研究作者是如何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的。阅读完1-3段,你会发现,第一段列举了一系列物候现象,第二段进一步说明有些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关系。古代劳动人民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据此来安排农事,使自然现象与气候与农业生产发生关联。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在第二段基础上指出与气候有关系的自然现象就是物候,从而引出物候的概念。紧接着说明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物候学,从而引出了物候学的概念。作者的思路是不是很清楚 行文是不是非常流畅
追问:1-3段使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看看内容概括,你会发现,第1段四季物候的变化是事实,客观存在。第二段,某些自然现象与气候有关,可以据此安排。农业生产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第3段对前两段的众多现象进行归类,用物候学这两个概念来指称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使他们成为一个门类,上升为值得研究的知识和科学。从陈列事实到说明事实中蕴含的知识,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它符合人类由表及里了解事物的认知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
追问:大家发现了吗 这篇文章的语言也非常的漂亮,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朗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描写得非常的生动,词语也非常的丰富。看看第二行翩然这个词,请把翩注上音。翩然是不是让你想到燕子在春风中轻盈的飞舞的样子 第四行簌簌,请注上音。这个词有没有让你想到秋夜在风中哗啦哗啦的翻飞掉到地面上的样子 四字词语的使用也很出色,请把这些词语画下来。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在途,周而复始。这些词语用得多好。
第二段的语言也很漂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歌唱,劳动人民懂得他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读这一段,你是不是感到大自然真的会说话,大自然真的有语言,他到了关键时节,就提醒人们耕田种作。读这一段,你是不是会觉得劳动人民真聪明,他们听得懂大自然的语言。
八、研读 4-5 段:
1.请同学们默读 45段,概括主要内容,思考这部分与上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画出 1-5段的结构框架图。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它和上文的关系:这一部分是对上文介绍的物候观察的价值意义的说明,
框架图:详见 PPT
第一部分介绍现象和本质,第二部分介绍的是物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
读者理解。
九、小结
以上是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小结一下。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思维价值
2.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学习价值
3.《大自然的语言》前5段主要内容、各部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和说明顺序。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5段,现在我们来研读 6-10 段。
二、研读 6-10 段
1.请默读 6-10 段,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关注第6段和 7-10 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7-10 段各段的中心句。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个因素。
这个信息是如何提取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第6段和 7至 10 段从形式上来看是问答关系,7至10 段是对第6段问题的回答。第6段是个关键。第6段和 7-10 段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是总分关系。从第6段中就能提取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另外,这个信息还可以从710 段各段的中心句中提取出来。
2.请再次默读 610 段,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他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提示:物候学研究物候对农业的作用。请从这个角度考虑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要到次要。
追问:为什么这么说
文章前面的第三自然段已经说到过,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物候学。刚才我也提示大家了,物候学研究物候对农业的作用。所以判断一个因素是主要还是次要,要从它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小来判断。我国南北各地受纬度因素影响,光照、温度、湿度差异大,纬度因素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是最主要因素;经度因素影响沿海地区,重要性小于纬度;高下因素只影响局部山地,重要性小于高下因素;古今因素虽然存在,并不影响我们某年某季某月某项具体生产活动,比较次要。
追问: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
是因为按顺序来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既全面又重点突出,还条理清楚
3.请精读第7段,给每个句子标上序号。逐句概括大意并看看句子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会竺可桢是如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出现的影响介绍得清清楚楚的。
仔细阅读完第7段,你会发现第一句话说明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一个要素是纬度。纬度的影响,我国整体上呈现出南早北晚的规律,虽然整体上有趋势,但是季节又影响南北日数的差异。季节为什么影响 下面又接着说中国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正因为这样的气候特点,南北的差异呈现出冬大夏小的特点。四五句都在讲季节影响日数的差异,到了第六句,又说在同一季节,差异也是不同的。第7句和第8句是为第六句所举的例子。
综合起来看,这一段首先明确说明对象,接着说明从地域上看,呈现出南早北晚的总体规律,然后又说明从季节(时间)上看,南北差异又有所不同。句子间内在联系紧密;再加上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把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说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
我国幅员辽阔,物候现象复杂,影响物候的因素很多。竺可桢从中发现影响物候的关键因素纬度,以它为坐标,清晰地呈现出物候现象南早北晚这一规律。这种思维是综合思维,方便我们一下子认清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非常有价值。6 至10 段的整体内容都是综合思维的结果。
4.请运用学习第7段的方法,精读 8-10 段中的一段,找到这种因素影响物候的规律,分析竺可桢是怎么说明的。
第8段:受经度差异影响,春天近海比内陆花开晚。
第9段:受高下差异影响,植物抽青、开花等春夏两季越高越迟,秋天乔木落叶越高越早。无风的夜里,山腰无霜,山脚有霜。
第 10 段:受古今差异影响,现代植物抽青、开花比古代早,
基本方法:根据要素,把情况分类,从几个角度介绍特点和规律。
多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5.请同学们继续画本文的结构图。
三、研读 11-12 段
1.研读 11-12 段,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思考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明事理的。然后,请你完成全文的结构图。
11-12 段说明的是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下面给大家结构图的示例,供你参考。(详见 PPT)
四、
全文的说明顺序
1.下面我们来研究全文的说明顺序。阅读文章,思考全文 4 个部分的顺序是怎么安排的。
提示:
①结合结构图思考全文四部分说明了哪些内容,
②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是从哪几个不同方面进行说明的。
全文共 12 段。第一部分 1-3 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概念。第二部分 45段,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 6 10 段,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 11-12 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一部分物候现象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是客观事实,上升到物候和物候学知识层面,而这两个知识揭示的正是物候现象的规律等本质性特征。第一部分的顺序是由现象到本质。
第二部分物候学知识对农业的重要性可以理解为物候特点应用于农业。所以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顺序是由特点到用途。
第三部分介绍物候现象的出现受 4个因素影响,既有整体规律,各地各时,又有更细微的差别这一特点。这部分的内容既有丰富的事实,又有明显的规律,既有丰富的现象,又有重要的知识。
第四部分讲的是物候学,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是对第三部分的物候学知识的应用。所以第三部分到第四部分的顺序是由特点到用途。
总体来看,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使用的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这一点也需要掌握。理解。这几种顺序都需要高度抽象的逻辑思维作支撑。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感到自己的思维水平有一点小小的提升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目的.事实说明变得更加清楚有效,便于读者理解。至于采用哪种顺序,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由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决定,适合用哪种就用哪种。物候学就是一个来自于实际又回归到现实的应用型学科,它适合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的顺序来介绍。另外,说明顺序还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和思维习惯,这样读者读起来才能感觉顺畅自然。
五、说明方法的运用
接下来,我们来复习巩固说明方法的相关知识。
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
预设: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名方法,说明了什么事逆温层。
六、说明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呢
预设: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几句话用词形象生动,“萌发”“次第”准确又典雅地反映了草木抽芽,花朵依次开放的景象,渲染了春天的活泼气息;而“翩然”更是让燕子灵动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些词语大大加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给读者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一处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将道理富于形象之中,不可谓不生动形象。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这二处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体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这样说明显得严谨克制,语言十分朴素。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的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这些优美的词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画面,描绘出四季变化的景象。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凡是”一词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七、总结全文
1.本文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研究物候对农业很重要,影响物候现象出现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侯学的意义
2.本文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特征到用途,由主要到次要等顺序进行说明,深入浅出、条理清晰
3.本文主要采用了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进行说明。
4.语言准确,又不失生动优美。
最后,老师还想说,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值得品位的地方,就是这篇文章中蕴含着的作者竺可桢的人性光辉。这篇文章发表于 1963 年1月,当时我国很贫穷,很落后,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不久,农业生产亟待发展。可在当时条件下,我们没有钱也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大科学家,竺可桢大搞基础科学研究,推动我国用观察和研究物候现象的方法来优化农业生产,为我国找到了一个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又廉价又方便又有效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家对时代、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当。知道了这些,再品这篇文章,味道是否是又丕太一样了 好了,大自然的现象我们全部学完了,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