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逐字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逐字稿(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9 20: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逐字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开始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这是恐龙,在我们的印象里,恐龙大多生活在炎热潮湿的丛林山地,而南极出土了恐龙骨骼化石。难道恐龙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 在 6500 万年前横行地球的这个霸主为什么突然灭绝了呢 撞击说 火山说 还是听听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怎么说 我们来学习阿西莫夫短文 2 篇,看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的异同,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采用的角度也不同的特
3.学习本文把观点与事实联系起来的方法。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文学常识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一生著作量惊人,写了 400 多本书,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城,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城》等。他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文学历史里的三巨头,被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永远的科幻教父”。
下面我们来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
四、字词积累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默读《恐龙无处不有》: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1)我们来研究第一个问题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结论由何而来 第二段作者提出了 1986 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一项新发现,即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恐龙骨骼化石,这就证明了恐龙曾经在南极大陆生活过。再加上第三自然段人所共知的信息,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两个信息加起来,证明恐龙在地球上各大洲都生活过,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这个说法非常的惊人,但遍布这个词是准确的。
(2)我们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阅读文章 4 14 段,你会发现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 科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问题又来了,恐龙不能自己去南极,为什么就一定是大陆在漂移 科学家们的推断站得住脚吗 请说说你怎么看待科学家的这些推断。
从书上我们得知以下的信息。恐龙曾在南极地区生活过。这个现象涉及两个因素南极和恐龙。不是恐龙在移动,就是南极在移动。南极大陆远离任何大陆。恐龙不可能靠自己和外力从其他大陆进入南极。根据生物学原理,恐龙又不可能是一块孤立大陆上的原生物种,那么恐龙不动,就剩一种可能了,是大陆发生了漂移。南极大陆是曾在地球别处的一块大陆,它发生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现在南极所在的区域。
你看,科学家的推论是有严密的逻辑做支撑的。从某个角度讲,逻辑事理是规律。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支撑作出的判断,不管他是多么的惊世骇俗,他都站得住脚。老师希望同学们像科学家们一样,养成以事实为基础,以逻辑做支撑的思维习惯。这是事理说明文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六、研读重点,探讨难点
1.请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城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顿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站束全文。
2.请同学们绘制流程图来研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作者首先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理论摆出生物学领域的发现。南极有恐龙化石,这意味着另外一个事实恐龙在南极生活过。作者把生物学的发现运用到地理学研究领域,证明大陆由几个板块构成,板块发生了漂移,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使之成立。地壳在发生缓慢但有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正是在和南极发生了恐龙化石这一确凿无疑的事实建立起了联系之后,才变得更加令人信服。在事例的支撑下,运用事实做依据开展研究,把观点和事实建立联系,使之有依据而令人信服,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过程,是个逻辑思维过程。
七、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出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一是联想和想象。科学家们由南极恐龙出土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能够有所突破。
二科学假设和推理。科学家们发现南极出土恐龙化石,而恐龙不可能从别的大陆迁移到南极,大陆又不可能单独在南极洲存在的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集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 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板块漂移学说增添了又一个有力的证据。
2.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各抒己见
八、小结我们对全文进行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与想象,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新发现。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同学们,今天我们重点学习被压扁的沙子你们知道吗 像流水一样松散无形的沙子竟然可以被压扁。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 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灭绝的原因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被压扁的沙子》1-4 段: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到了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2)文章是怎样引出这两种对立的理论的
(3)第6段写道“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
(1)我们来说一说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到了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第一种假说是撞击说。撞击说的内容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第二种假说是火山说。火山说的内容是地球突然经历了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两种对立的理论
撞击说是这样引出的:第二段提到了 1980 年有一个发现 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由这一事实出发,推论出这可能是同时期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进而又推论出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作者又是怎么提出火山说的呢 第三段,作者借用 1987 年人提出的科学假想,地球突然经历了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把两种学说的内容介绍清楚之后,作者在第四段的时候就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学说。
追问: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学说,撞击说是在 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含量丰富的稀有金属铱这一事实为出发点,反推原因得到了同时期有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推论,再以这个推论为前提,推出另一个结论,即这个原因导致了恐龙灭绝这个结果。这种基于事实的推论是比较可信的,和事实建立起联系的观点也是比较可信的为什么说是比较可信 因为基于事实有两连推,地球稀有金属铱在地球某个区域大量存在,是种反常现象。可以推出这是由外来星体造成的。 6500 万年前由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推论比较可靠。第二轮推论就没有充分的依据了,没法证明这种撞击一定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只能说这种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再看火山说,火山爆发期,许多的火山同时喷发,都是一个假想,没有能够和任何事实建立起联系,当然也可能是作者本人没有提及,总之显得就没有那么可靠了。在后文中,阿西莫夫言之有据地证明了火山说是错误的。
(3)第6段写道“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
提示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介绍斯石英
提示 2:科学家们在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 6500 万年前的岩层里检测出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些难度。首先接着刚才提示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介绍思石英。你会发现文中 7-11段介绍在实验条件下证实的思世英的性质, 12-13 段介绍现实中思石英的情况。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 这是因为 思石英物质及其性质是验证两种理论的关键,必须要说清楚。
第二个提示第 16 段提到科学家在拉顿地区检测到在思石英中排列的一种原子序列。这句话大家要弄明白他的意思,就是在 6500 万年前形成的土层中找到了丝石英的存在。明白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梳理 717 段,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的。
验证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找到一种能够验证两种理论的物质丝石英。610段介绍,1961年,苏联科学家司机少夫发现极纯的沙子在极高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丝石英,而斯石英在高温和原子赤力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沙子。根据这个性质可以推出只要有斯石英的存在,说明周边的环境有或曾经有过高压而不存在高温的情况。这一点在 12-13 段里得到了验证。存在超高压的原子弹爆炸场地发现了斯石英,而有超高压且有高温的火山附近却没有斯石英。进而我们可以往前再推思,石英存在的地方可能是被小行星或彗星撞击过,而不可能有大量的火山喷发的现象。
第二阶段把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斯石英建立起联系。拉顿地区在恐龙灭绝的同时期形成的地层里发现了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非火山喷发。这样就证明了撞击说是可能的,而火山说是不可能的整个过程基于事物的特点推究其成因,并以可靠推论为依据推出其他结论的过程。把观点和事实建立联系和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连续推论,是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
2.请大家梳理文章的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理论
第二部分(5-17)用斯石英的特性证明“撞击说”合理,
第一层(5-6)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寻找证据验证两种理论。
第二层(7-10)斯石英和沙子在高温、高压、原子斥力作用下相互转化。
第三层(11-13)自然界中斯石英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而不会出现在火山喷发的地方。
第四层(14-17)拉顿地区 6500万年前的土层里有斯石英,证明撞击说合理。
三、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1.请你比较阅读两篇文章。两篇文章都提到恐龙灭绝这一现象,它在两篇文章中的作用一样吗
我们来看看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课文里面,恐龙无处不有,加上恐龙在 6500 万年前灭绝这两个信息作为证据,证明了 6500万年前大陆地已经完全分开这样一个结论。在被压扁的沙子里面,6500万年前形成的岩层含有斯石英。这样一个证据证明了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所以外来天体撞击这个结论在两篇文章当中恐龙灭绝这一现象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2.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是哪一个理念引领了两篇文章的研究方法 你认同这个理念吗 这个理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在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中,是生物科学领域的发现,影响到了地理科学领域的研究。被压扁的沙子课文中是物理科学领域的发现,影响到了天文科学领域的研究。相信大家会认同这个理念的。
3.同学们,这两篇文章还有其他的相同之处。
①文体相同,内容相关。
②说明顺序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说明的语言逻辑清楚,轻松幽默、准确简练,浅显易懂。我们来说说这个轻松幽默的特点吧。被压扁的沙子第 10 段括号里的句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炭的状态。这句话是通过类比说明斯石英加热,可以转化为沙子这一特性。同时他也很幽默,金刚石很贵重,比银还要贵重。可是他设想的情景却是把昂贵的金刚石转化为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什么作用的原始碳。这是极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还要在真空这种极其特殊的环境下去做。所以作者说你是可以这么干的,但谁愿意这么做的。语言显得非常的幽默风趣。
四、总结
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关于地球板块漂移和恐龙灭亡原因的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式作者以事实为基础,打破科学界限,大胆地联想与想象,严谨地分析与推理,把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和观点建立起具有说服力的联系,得出新的科学结论。这种创造性思维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言。对他的论断,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 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继续展开探讨。
好,同学们,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