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4 20:04:47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科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承秦制,但汉代丞相一职的名称和职权却发生过多次变动(见如表)。据表可知,汉代( )
汉惠帝时期 不再设相国,改置左右丞相,名次以右丞相为先
汉武帝时期 增加大批侍从和随员,将听事地点从外朝迁移到内廷,内延确定之事交与丞相去办
汉昭帝时期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此时大将军权越丞相之上
汉光武帝时期 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丞相改称司徒,掌民政、考课、建议、制度等事
A 集权体制影响中枢职务调整 B. 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
C. 中央决策主体不断发生变动 D. 相权日益加强威胁皇权
2. (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的,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 “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 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 )
A 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 B. 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C. 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 D. 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3. 据记载,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从熙宁十年(1077年)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分别由39502贯962文上升到206298贯298文,10618贯671文上升到48463贯774文。这说明宋代( )
A.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异变 B. 江南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 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D.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4.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乾隆帝强调回避制旨在( )
A. 规范官员选拔 B. 学习明朝制度 C. 维护君主专制 D. 加强官员管理
5. 据旅居中国的外商回忆:“今年(1881年)比去年更加准时的宁波与上海之间的每日班轮,无疑尽了很大努力来提高贸易总值。这些轮船由于在每周对开的六个船班中都很准时,深得商人和经商的银行老板的信任。”这说明当时( )
A. 轮船成为商贸运输主要工具 B. 航运业业务范围待拓宽
C. 宁波对上海的经济依赖增强 D. 工商业者时间观念增强
6.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土地资源利用科学性 B. 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 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 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7. 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图1、图2为相关运动的宣传画。 由此可知,这些运动( )
A. 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B. 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C. 带有明显群众性特征 D. 完善了我国卫生体系
8.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体上同苏联1936年宪法接近,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 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 体现人民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C.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凸显民主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9. 下表所示为1959—1963年我国城市化率。这种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时间 城市化率
1959年 18.41%
1960年 19.75%
1961年 19.29%
1962年 17.33%
1963年 16.84%
A. 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B.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10.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采取分批分期开展的政策,通过“慎重、温和、曲折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这些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使得民族地区的两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中共这一举措( )
A.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B. 体现出民族工作创新
C. 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D. 旨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11. 古风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城市的基本轮廓已具雏形,随着城市防御工事的扩展,一度作为居民最后的避难所的山巅城区,成为祭祀中心;广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地区,公共建筑物环绕其四周,居民区和商业活动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这说明古希腊( )
A. 城市功能具有多样性 B. 公民主张抑制工商业经济
C. 城市结构缺乏整体性 D. 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限制
12. 1181年,英国国王亨利二世颁布《军队敕令》改组民军,该敕令规定:所有自由人,上至贵族,下至普通平民,都必须承担军事义务;每年农闲季节必须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军训;所有自由人都必须郑重宣誓,保证绝对遵从国王的命令。这些规定旨在( )
A.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 抑制贵族特权
C. 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D. 强化封建王权
13. 古代西方的医学理论中有著名的“四体液”学说,它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到17世纪,“四体液”学说遭到猛烈抨击。该学说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
A. 细胞学说的确立 B. 中西医学的结合 C. 实验科学的发展 D. 放射技术的应用
14.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马丁·路德的咒骂,马丁·路德还引用《圣经》进行反驳。西班牙的塞尔维特因研究血液循环而被罗马天主教会逮捕,逃脱后却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 人文主义思想具有两面性 B. 天主教与新教达成合作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15. 《共产党宣言》说:“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这说明( )
A. 传统工业被新工业彻底摧毁 B. 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C. 新工业的原材料都来自异地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确立
16.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参考中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想兑换黄金,必须先换成美元,再以固定价格35美元去兑换1盎司黄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变革( )
A. 加速了世界贸易体系瓦解 B. 体现了美国经济优势的相对削弱
C. 导致了美国金本位制的破产 D. 宣告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彻底丧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总体来说,明清两朝的海洋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内趋性特征。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明清政府不支持海外华人势力,将其视为“化外之人”。对于海外的庞大市场,明清政府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和范围内,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在明清政府始终对海洋和海外贸易缺乏应有的认识下,中国海上力量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察上述图片,围绕中西古代农业文明,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 来源
夫以秦西各国之富,犹赖钞法以济用,则行钞之利可知矣。日本维新以前,国势寖弱,行钞后而即转弱为强;俄罗斯昔时地广民贫,行数十年,国用充裕,至今赖以周转。 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等折——主张铸造一两重十足成色银币》
言省外国纸币日渐流通,非设法抵制不足以固主权,而重财政,应请大部速筹办法,于吉林设立银行,以保权利。 1907年《吉林清设银行》
(上海)各华商因洋人不准以中国银行钞票完纳工部局捐税,特开秘密会议筹商抵制之策;(哈尔滨)总商会通告传阅于哈埠商界,通知商人拒绝行使外钞。 1908年《内地禁用外国纸币》
凡在大清国境内,以大清国币交付者,无论何人,无论何款,概不得拒不收受。 1910年《币制则例》
(外国)银行类皆魄力雄厚,信用卓著,故其纸币亦极得中外人之信用……尤视外国纸币为至宝,本国纸币之信用远不及之……外人恃其信用,以一纸易我金钱;而我国不能以一纸易彼金钱。国民乎,岂从此束手待毙矣乎! 1911年《申报》
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纸币之结果,不但可扰乱一地之金融,且足以使大宗正货流入外人之手。此诚可恐者也!……若一旦有变,则非但兑现无门,即我国之法律亦无从制裁之也。 1923年顾宝善《对于外国银行发行纸币之管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科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承秦制,但汉代丞相一职的名称和职权却发生过多次变动(见如表)。据表可知,汉代( )
汉惠帝时期 不再设相国,改置左右丞相,名次以右丞相为先
汉武帝时期 增加大批侍从和随员,将听事地点从外朝迁移到内廷,内延确定之事交与丞相去办
汉昭帝时期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此时大将军权越丞相之上
汉光武帝时期 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丞相改称司徒,掌民政、考课、建议、制度等事
A. 集权体制影响中枢职务调整 B. 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
C. 中央决策主体不断发生变动 D. 相权日益加强威胁皇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材料中统治者取消相国,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尚书台的权力等都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做法,这说明集权体制的发展影响中枢官员职务的调整,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相互制衡,排除B项;中央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中央决策主体没有发生变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相权遭到削弱,并非日益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2. (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的,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 “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 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 )
A. 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 B. 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C. 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 D. 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材料“将体貌与户籍比对”体现了隋朝的“貌阅”之法, “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说明每年正月编核户籍等事宜,C项正确;诸色户计是元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A项;使用黄籍进行户籍登记的朝代是西晋,排除B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白籍土断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 据记载,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从熙宁十年(1077年)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分别由39502贯962文上升到206298贯298文,10618贯671文上升到48463贯774文。这说明宋代( )
A.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异变 B. 江南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 商税成财政主要来源 D.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从熙宁十年(1077年)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分别由39502贯962文上升到206298贯298文,10618贯671文上升到48463贯774文”可知,宋代江南地区的商税上升较为明显,商税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经济机构并非发生根本性变化,小农经济仍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商税的上升,没有设计商税在整体国家赋税中所占的比例,不能得知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宋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并没有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4.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乾隆帝强调回避制旨在( )
A. 规范官员选拔 B. 学习明朝制度 C. 维护君主专制 D. 加强官员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乾隆帝强调落实回避制度,以此防止官员因亲友等关系徇私舞弊,有助于加强官员管理,旨在维护君主专制权威,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官员选拔,且清朝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排除A项;虽然此举是学习明朝等中原王朝的制度,但学习明朝制度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加强官员管理并非乾隆帝强调落实回避制度的根本意图,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 据旅居中国的外商回忆:“今年(1881年)比去年更加准时的宁波与上海之间的每日班轮,无疑尽了很大努力来提高贸易总值。这些轮船由于在每周对开的六个船班中都很准时,深得商人和经商的银行老板的信任。”这说明当时( )
A. 轮船成为商贸运输主要工具 B. 航运业业务范围待拓宽
C. 宁波对上海的经济依赖增强 D. 工商业者时间观念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比去年更加准时的宁波与上海之间的每日班轮”“这些轮船由于在每周对开的六个船班中都很准时,深得商人和经商的银行老板的信任”可知,晚清时期通商口岸的轮船非常准时,这就要求工商业者在商业活动中遵守相应的时间,进而增强了他们的时间观念,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轮船的情况,没有涉及其他运输工具,不能得知轮船成为商贸运输的“主要工具”,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轮船的班次和时间,没有涉及轮船运输的商品,不能得知轮船业务范围情况,排除B项;通过宁波与上海之间的每日班轮只能体现宁波与上海的联系较强,但不能体现宁波对上海经济“依赖”,排除C项。故选D项。
6.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B. 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 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 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现代(中国)。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及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合作化、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调整,并非土地资源的利用,排除A项;土地改革主要涉及恢复经济、合作化主要涉及向社会主义过度,与保障粮食安全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农业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生产力的进步,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图1、图2为相关运动的宣传画。 由此可知,这些运动( )
A. 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B. 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C. 带有明显群众性特征 D. 完善了我国卫生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的说法夸大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爱国卫生运动对我国卫生体系完善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体上同苏联1936年宪法接近,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宪法基本原则,同时又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 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 体现人民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C.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凸显民主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其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体现了前瞻性,同时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即人民性,B项正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A项;1954年通过全国第一届人大建立了人大制度,但材料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通俗性,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表所示为1959—1963年我国城市化率。这种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时间 城市化率
1959年 1841%
1960年 19.75%
1961年 19.29%
1962年 17.33%
1963年 16.84%
A. 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B.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59—1963年中国。根据材料“1959—1963年我国城市化率。”可知,1960年至196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从1960年开始,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材料所述现象正是其调整的影响,B项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排除A项;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的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采取分批分期开展的政策,通过“慎重、温和、曲折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这些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使得民族地区的两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中共这一举措( )
A.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B. 体现出民族工作的创新
C. 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D. 旨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采取分批分期开展的政策”可知,在针对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中,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采取了“慎重、温和、曲折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反映了民族工作中的创新性,B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材料内容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对少数民族特殊的方式,社会主义民主革命体现在政治方面,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经济和政治建设,并非消除民族间的隔阂,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古风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城市的基本轮廓已具雏形,随着城市防御工事的扩展,一度作为居民最后的避难所的山巅城区,成为祭祀中心;广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地区,公共建筑物环绕其四周,居民区和商业活动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这说明古希腊( )
A. 城市功能具有多样性 B. 公民主张抑制工商业经济
C. 城市结构缺乏整体性 D. 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限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材料中“一度作为居民最后的避难所的山巅城区,成为祭祀中心;广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地区”说明古希腊城市具有宗教和政治功能;“居民区和商业活动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说明古希腊城市具有经济功能,因此城市功能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公民主张抑制工商业经济,排除B项;材料中“广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地区,公共建筑物环绕其四周,居民区和商业活动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说明古希腊城市结构具有整体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181年,英国国王亨利二世颁布《军队敕令》改组民军,该敕令规定:所有自由人,上至贵族,下至普通平民,都必须承担军事义务;每年农闲季节必须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军训;所有自由人都必须郑重宣誓,保证绝对遵从国王的命令。这些规定旨在( )
A.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 抑制贵族特权
C. 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D. 强化封建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181年(英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英国国王亨利二世颁布的《军队敕令》规定封建领主、自由民和市民必须置备的武器,以及依法律手段保障军用武器装备供应,保证为王国服军役制度的落实,强化封建王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财政问题,排除A项;“抑制贵族特权”只是手段,而非根本意图,排除B项;规定强化封建王权,未推动英国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古代西方的医学理论中有著名的“四体液”学说,它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到17世纪,“四体液”学说遭到猛烈抨击。该学说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
A. 细胞学说的确立 B. 中西医学的结合 C. 实验科学的发展 D. 放射技术的应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西方)。据材料“古代西方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但“到17世纪……学说遭到猛烈抨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解剖学研究异常活跃,人体构造和机能的研究都有了各种新发现,通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了人体的“四体液”学说的错误,C项正确;细胞学说确立的时间是19世纪,排除A项;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截然不同,17世纪“四体液”学说主要是受到科学实验的影响而受到抨击,并非因为中西医学的结合,排除B项;放射技术出现的时间是19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马丁·路德的咒骂,马丁·路德还引用《圣经》进行反驳。西班牙的塞尔维特因研究血液循环而被罗马天主教会逮捕,逃脱后却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 人文主义思想具有两面性 B. 天主教与新教达成合作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说明宗教改革者是宗教的坚定信仰者,对自然科学持反对态度,具有反理性的特点,C项正确;人文思想指的是重视人的作用、人的价值,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反对自然科学并非因为人文主义,而是宗教,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教对自然科学的态度,没有涉及天主教,不能得知天主教与新教合作,排除B项;信仰自由指的是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反对自然科学并非反对信仰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共产党宣言》说:“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这说明( )
A. 传统工业被新工业彻底摧毁 B. 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C. 新工业的原材料都来自异地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可知,工业革命后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原料和产品交换,推动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B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工业的发展,但传统工业并没有“彻底摧毁”,手工生产仍旧存在,排除A项;新工业的原料并非全部都来自国外,也有来自国内的原料,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时间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参考中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想兑换黄金,必须先换成美元,再以固定价格35美元去兑换1盎司黄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变革( )
A. 加速了世界贸易体系的瓦解 B. 体现了美国经济优势的相对削弱
C. 导致了美国金本位制的破产 D. 宣告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彻底丧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是因为其遭遇严重的经济“滞胀”,再加上日本、西德的崛起,经济优势相对削弱,B项正确;“世界贸易体系的瓦解”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导致金本位制破产,排除C项;此举使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美元的霸权地位遭到冲击,并非彻底丧失,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总体来说,明清两朝的海洋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内趋性特征。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明清政府不支持海外华人势力,将其视为“化外之人”。对于海外的庞大市场,明清政府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和范围内,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在明清政府始终对海洋和海外贸易缺乏应有的认识下,中国海上力量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原因。
【答案】(1)表现:限制民间出海贸易;歧视海外华人群体;忽视海外市场开拓;严控中西方贸易规模。(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僵化的程朱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御西方殖民侵扰和维护海疆稳定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关于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表现,据材料“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可知,限制民间出海贸易;据材料“明清政府不支持海外华人势力,将其视为‘化外之人’”可知,歧视海外华人群体;据材料“对于海外的庞大市场,明清政府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和范围内,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忽视海外市场开拓;严控中西方贸易规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关于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原因,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我国海洋政策“内趋性”,实行海禁政策,从根本上讲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减少与外部交流;此外,明清时期我国面临西方殖民侵扰的威胁,实行海禁政策是抵御西方殖民侵扰和维护海疆稳定的需要;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与外部交流的动力不足;思想上程朱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统治者对外接触的进取心不足。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答案】(1)特点:投资主体广泛;政府主导;借助殖民掠夺垄断对外贸易。
(2)原因:美国在二战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现代科技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世界市场的拓展。(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可知,投资主体广泛;根据材料一“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可知,借助殖民掠夺垄断对外贸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一“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可知,美国在二战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结合所学二战后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现代科技的进步;根据材料一“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结合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知识可知,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可知,世界市场的拓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察上述图片,围绕中西古代农业文明,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中西方农业文明具有相似性。
说明:从《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和《中古时期西欧耕种的农民》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西方的农业生产均注重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如耕地工具犁;同时,注重牛等禽畜的豢养,并使之服务于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犁耕这一耕作方式。此外,图片显示了中西方均采用家庭式农业劳作方式;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由此可知,中西方古代农业文明在农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方面具有相似性。
(“示例”仅供参考,若答其他角度如古代中西方农业文明具有多样性,家庭式劳作在中西方农业文明中均存在,中国古代农业工具较西方先进,等等均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西方)。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围绕中西古代农业文明,自拟论题,并进行说明。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和中古时期西欧在农业上都采用了犁耕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和中古时期西欧在农业发展上的相似性,据此可概括论点:古代中西方农业文明具有相似性。在阐述中主要结合材料通过中国古代犁耕和中古时期西欧的犁耕概况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从《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和《中古时期西欧耕种的农民》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西方的农业生产均注重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如耕地工具犁;同时,注重牛等禽畜的豢养,并使之服务于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犁耕这一耕作方式。此外,图片显示了中西方均采用家庭式农业劳作方式,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此可知,中西方古代农业文明在农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方面具有相似性。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 来源
夫以秦西各国之富,犹赖钞法以济用,则行钞之利可知矣。日本维新以前,国势寖弱,行钞后而即转弱为强;俄罗斯昔时地广民贫,行数十年,国用充裕,至今赖以周转。 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等折——主张铸造一两重十足成色银币》
言省外国纸币日渐流通,非设法抵制不足以固主权,而重财政,应请大部速筹办法,于吉林设立银行,以保权利。 1907年《吉林清设银行》
(上海)各华商因洋人不准以中国银行钞票完纳工部局捐税,特开秘密会议筹商抵制之策;(哈尔滨)总商会通告传阅于哈埠商界,通知商人拒绝行使外钞。 1908年《内地禁用外国纸币》
凡在大清国境内,以大清国币交付者,无论何人,无论何款,概不得拒不收受。 1910年《币制则例》
(外国)银行类皆魄力雄厚,信用卓著,故其纸币亦极得中外人之信用……尤视外国纸币为至宝,本国纸币之信用远不及之……外人恃其信用,以一纸易我金钱;而我国不能以一纸易彼金钱。国民乎,岂从此束手待毙矣乎! 1911年《申报》
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纸币之结果,不但可扰乱一地之金融,且足以使大宗正货流入外人之手。此诚可恐者也!……若一旦有变,则非但兑现无门,即我国之法律亦无从制裁之也。 1923年顾宝善《对于外国银行发行纸币之管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货币主权问题逐渐凸显。这场货币主权之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更关系到国家的独立与尊严。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在通商口岸内使用外国货币。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主权受到了极大的侵蚀。外国货币的流入,不仅冲击了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导致了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然而,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于这种局面。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货币主权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他们主张发行国家货币,以摆脱外国货币的控制。这场货币主权之争告诉我们,经济独立是国家独立的重要保障。只有坚守货币主权,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独立和稳定。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外国货币在中国流通,中国货币要争取主权,结合史实,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其次,结合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货币的流通、有识之士对货币主权重视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如: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货币主权问题逐渐凸显。这场货币主权之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更关系到国家的独立与尊严。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在通商口岸内使用外国货币。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主权受到了极大的侵蚀。外国货币的流入,不仅冲击了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导致了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然而,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于这种局面。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货币主权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他们主张发行国家货币,以摆脱外国货币的控制。这场货币主权之争告诉我们,经济独立是国家独立的重要保障。要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