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0 20:14:53

文档简介

鲤城区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跟踪监测
历史 参考答案
第 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A D B B C A D C A D C A C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D B B B D B B A C C D D A A
第 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44 分。其中第 29 小题 8 分,第 30 小题 12 分,第 31 小题 12
分,第 32 小题 12 分)
29.(1)措施: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2 分,写出一点即可得分)
(2)【示例一】判断:同意。(2 分)理由:商鞅变法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使秦
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政权更加巩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
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 分)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2 分)理由:秦统一全国,除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
方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外,还与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
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有关。(4 分)
【示例三】判断:不同意。(2 分)理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
一六国的条件。此外,战国时期连年战争,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秦
王嬴政即位后,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可见,秦
统一全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 分)
30.(1)社会变化:地区性的局部统一。(2 分)。史实:秦筑长城抵御匈奴;秦派兵征服越
族;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等。(4 分,写出 2 例即
可)
(2)【示例一】图 11,(1 分)导游词:西晋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内
迁并建立政权,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历史现
象。(3 分)(或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或社会习俗及生活上各民族
相互借鉴学习。 )
【示例二】图 12,(1 分)《北魏帝王出御图》出自龙门石窟石刻画,通过观赏图中的帝王
和大臣身着汉服样式服装,充分印证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的汉化
措施;(3分)
【示例二】图 13,(1 分)《敦煌莫高窟壁画》所描绘的胡床、方凳等说明随着魏晋南北朝
时期北方民族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胡床等少数民族用品引入内地,使胡汉相互交融进一步
加深,体现出北魏时期各民族生活的交融。 (3分)
(3)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相互依存;(2分)民族平等,和谐共处;民族交流,友好
交往;互通互融,共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1.(1)共同思想:以民为本;(民本思想);(2分)
实践表现:西汉:休养生息,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出现“文景之治”局面。
(2 分)东汉: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出现“光武中兴”景象。(2 分)
(写出其中一个即可得分)
(2)演变趋势:汉字书写从繁到简,一脉相承,更加注重表意和审美,逐渐发展成为书法
艺术。(2分)
原因: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推动书法艺
术的发展。(4分,一点 2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主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 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2.(1)功能作用:防洪灌溉;(2分)
(2)【示例一】观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
【示例二】观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
论述: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以鱼嘴、飞沙堰、宝瓶日
为主要组成部分,互相配合,相互作用,可达到自动分水、自动渡洪、自动排沙等目的,成
功避免了水利工程常见的洪水冲击和泥沙淤积等问题。都江堰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
患,灌溉了农田,建成后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
国”,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
使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 1000 万亩,依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都江堰维
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利用、协调自然的成功典范,使
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都江堰也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用混凝
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
来水发电造福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
创造力和智慧;22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都江堰是中国
古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鲤城区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跟踪 监测历 史 试题
(本卷共 32 题; 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60 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学校 姓名 班级 座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的朴树籽,树籽的外皮已不见,硬壳和 果肉被烧成白色。据此可知,北京人
A. 能够直立行走 B. 已学会使用火 C. 过着群居生活 D. 使用打制石器
2.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广东等省区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 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在不同地方生存、发展。这表明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B. 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我国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 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
3.图 1 出土于上海青浦崧泽遗址,距今约 5800 年—5300 年。 说明该地区
A. 阶级分化明显 B. 建造木质水井
C. 过着迁徙生活 D. 制作使用陶器
4.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围栏。据此推断,半坡 人
A. 使用磨制石器 B. 农业定居生活 C. 开始铁器牛耕 D. 懂得采集狩猎
5.图 2 是传说中的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推动了
A. 原始农业发展
B. 华夏族的形成
C. 禅让制的实践
D. 早期国家产生
6. 表 1 西周时期天子与贵族的饮食礼仪情况表(部分)
官职 列鼎数量 鼎中的菜肴
周天子 九鼎九簋 干肉、乳猪、鱼、牲肚、牛、猪肉、鲜鱼
诸侯 七鼎七簋 干肉、乳猪、牲肚、牛、羊、猪肉
卿大夫 五鼎五簋 干肉、乳猪、牲肚、牛、羊
高级士 三鼎三簋 干肉、乳猪、鱼
低级士 一鼎一簋 干肉
根据表 1 中鼎簋数量以及鼎中菜肴的变化,可以用来研究商周时期的
A. 国家实力 B. 饮食器具 C. 等级制度 D. 社会生活
鲤城七年历史期末质量监测 第 1 页(共 6 页)
7.图 3 是我国出土的早期文明中的国宝级文物(部分) ,体现了商朝
河南出土的商代司母 戊鼎 湖南出土的商代大乔 人面鼎 山东出土的商代亚丑钺
图 3
A. 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B. 商业有所发展
C. 甲骨文以礼器为主 D. 社会动荡不安
8.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 “ 围魏救赵 ”、 “纸上谈兵 ”等, 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社会比较安定 B. 奴隶制度确立
C. 生产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9.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山林开发少; 春秋战国时期,山林大量开发,水利工程
大量兴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0. 《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 ,但也主张法治; 《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
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学派之间
A. 相互融合 B. 强调变法 C. 思想一致 D. 互相排斥
11.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整理图 4,
该论点是
A. 诸侯割据
B. 朝代更替
C. 民族交融
D. 社会变革
12.用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能正确表达秦完成统一时间的是
A. 公元前 2 世纪 20 年代 B. 公元前 2 世纪 30 年代
C. 公元前 3 世纪 20 年代 D. 公元前 3 世纪 30 年代
13.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 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旨在说明郡县制的建立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抵御外来侵略 C. 促进民族交融 D. 拓宽国家版图
14.考古学家根据掌握的资料整理出图 5 算式,这些算式的出现源自秦朝
A. 建立郡县制 B. 统一车轨 C. 统一度量衡 D. 统一货币
鲤城七年历史期末质量监测 第 2 页(共 6 页)
15.图 6 是历史兴趣小组探究秦朝崩溃的原因。据此可知,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 皇帝奢侈
B. 农民起义
C. 宦官专权
D. 暴政政策
16.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 ”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
大。主力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紧急调集大军进行反击。材料描述的是陈胜、吴 广起义的
A. 原因 B. 过程 C. 结果 D. 影响
17.西汉文景二帝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以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贵粟政策,以提高农产 品价格; 将一年服一个月的徭役改为三年服一月。这表明汉初践行
A. “ 以德治国 ” B. “休养生息 ” C. “严刑峻法 ” D. “外儒内法 ”
18.汉武帝早期各地铸造的钱币质量参差不齐,后来铸造出的三官五铢,其配比合理,多为 铜范或制作精细的泥范所造。钱币质量改进的主要原因是
A. 财政状况改善 B. 铸币权收归中央
C. 商业贸易繁荣 D. 农业生产的发展
19.古籍《述异记》载: “苜蓿本胡中菜也,张骞始于西域得之。 ” 《本草纲目》载:
“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 ”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
A. 改变了汉朝基本饮食结构 B. 推动了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C. 促进了内地商品经济繁荣 D. 丰富了汉朝民众的物质生活
20. 表 2
朝代 内容
秦朝 修筑五尺道; 开凿灵渠, 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汉朝 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 形成多条海上航线, 向东通往朝鲜、 日本, 向南通往印度洋
根据表 2 内容,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古代水陆交通的发展
C.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 D. 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21.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 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公元前 119 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西域国家
B. 造纸术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C. 华佗擅长针灸、发明“麻沸散 ”实施外科手术
D.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22.以天行热病为例,张仲景不只注重发热这一临床表现,而是对发热的程度和伴随症状都 做了精确细致的辨别,同时制定了各自的治疗方法。这体现了张仲景的治病原则是
A. 辨证施治 B. 未病先防 C. 标本兼顾 D. 因时制宜
23.佛教传入中土以来,逐渐和儒家、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组成部 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
A. 受到社会下层民众信奉 B. 融入中国本土宗教之中
C. 丰富和影响了中国文化 D. 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展
鲤城七年历史期末质量监测 第 3 页(共 6 页)
24.根据图 7 演示的内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政治重心出现南移
B.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 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D.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25.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 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A.评书《曹操》 B.小说《三国演义》 C.司马迁的《史记》 D.诸葛亮的《出师表》
26. 表 3 我国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部分)
据表 3,可判断他们的分歧点主要源于孝文帝
A. 实行郡县制 B. 实行“推恩令 ” C. 迁都洛阳 D. 推行汉化政策
27.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共同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 科技文化的璀璨 B. 雕刻技艺的流传
C. 数学知识的拓展 D. 书法艺术的发展
28. “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
A. 指导农业生产 B. 主张种植水稻 C. 关注农具革新 D. 提倡精耕细作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 共 44 分。其中第 29 小题 8 分, 第 30 小题 12 分, 第 31 小题 12 分,第 32 小题 12 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8 分)
材料 春秋时期,秦虽称霸西戎,但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直到公元前 362
年, 秦孝公立,决心彻底改革,下令招贤。 商鞅就于此时进入秦国,并在公元前 356 年开始进行变法,前 后历时二十年。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而深刻,使秦国政权更加稳固、 日益 强大,并最终统一全国。
—— 摘编 自 张传 玺《 春秋 战 国 史
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中“富国 ”措施。 (2 分)
(2)小史认为,秦统一全国是商鞅变法的结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
由。 (6 分)
鲤城七年历史期末质量监测 第 4 页(共 6 页)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 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历史课以学习
小组形式开展关于“文旅融合·民族交融 ”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
材料一 【海报宣传小组】
材料二 【文旅策划小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社会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秦汉时期民族
交融的历史史实。 (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序号即可) ,撰写一段导游讲解词。 (4
分)
(3)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铸牢正确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谈你的感悟。
(2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 分)
材料一
鲤城七年历史期末质量监测 第 5 页(共 6 页)
材料二 表 4 汉字写书与载体演变表(部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所体现的共同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思想在 两汉时期的民生实践表现。 (4 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字书写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演变的原因。 (6 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2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 分)
材料
(1) 根据材料,简述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作用。 (2 分)
(2)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
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10 分)
鲤城七年历史期末质量监测 第 6 页(共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