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9 22:5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hòu)  翩然(piān) 孕育(yùn) 衰草连天(shāi)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悬殊(shū) 消声匿迹(xiāo)
C.簌簌(sù) 丘陵(líng) 次第(dì) 风雪载途(zāi)
D.纬度(wěi) 侵害(qīn) 连翘(qiáo) 草长莺飞(yīng)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眼前的一切,让曾经美好的理想瞬间被激发,沉睡已久的理想种子开始________。
(2)电影《金刚川》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在敌我力量________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的故事。
(3)这片神奇的土地,哺育了华夏各族儿女,也________着各类珍禽异兽、奇花异草。
A.萌发    悬殊    孕育
B.萌发   迥异    蕴育
C.萌芽   悬殊    孕育
D.萌芽   迥异    蕴育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冬的北国大地,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B.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C.自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后,学生们那些不良习惯全都销声匿迹了。
D.一路上风雪载途,使多年没有返乡的她对回家的期盼更加强烈了。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法制课堂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同学们要知法、学法、用法、懂法、守法。
B.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C.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D.北京冬奥会凝聚了和平、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展现了“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力量。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开眼是最难的,开好了,泥娃娃精神焕发,开坏了,就无精打采。做个泥娃娃,比怀个真娃娃的时间还要久。
B.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
C.“长得好,口感也好,超市排着队来收购。”他摘下一颗西红柿塞过来,“种下5个月就能挂果,每半月收一茬。”
D.“不时不食”出自《论语》,意思是吃东西要应时令,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
6.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唤起我们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不要求句式一致)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③①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8、二十四节气是有关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规律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天地有节,风雅中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材料一:2月4日,立春,北京2022年冬奥会拉开帷幕。“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盛况空前的开幕式当晚,与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一同展现在世界面前的,还有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古老的中国文化迸发生机与活力,为今年的立春增添更多时代印记。
材料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雪不怕小,扫到田里都是宝”。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1)任务一:阅读材料一展开联想,“冬奥”遇上“立春”寄寓了人们怎样的美好愿望?
(2)任务二:阅读材料二,探究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3)任务三:结合三则材料,联系实际说说将节气文化的种子植入心灵,我们青少年能够做些什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各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9.“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指的是(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10. 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11. 第⑥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一句中的“一定”能否删掉?为什么?
12. 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15.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C.第⑦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16.下列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17.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8.请说说本文题目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 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19、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20、.第6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各有何作用
21.选文从雾凇外表的 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运用了 说明顺序。
22.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23.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三、片段仿写
24、四季,色彩斑斓。每一个季节都是风景,每一个季节都令人回味。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写一段文字,也试着用四字词语描绘一下它的美丽吧!(150字左右)
答案
D 2.C 3.C 4.C 5.A
6、 形态 大雁在蓝天上,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似乎在邀我共舞。
7.C
8、(1)示例:新的一年,全国人民无法齐聚在北京,但随着冬奥会的开幕,我们的心将和北京冬奥会连在一起,未来会像立春一样充满生机;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将会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奥林匹克的火炬将会变成希望与未来的火炬。
(2)示例: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示例:青少年要传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要深入学习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D
10.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1. 不能删掉。“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3. 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4、D 15、D
16、示例:不能删去。加点词“主要”表示范围的限制,说明我国除了重要的、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之外,还有其他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也许就不是这样了,如果删去,就成了我国所有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这不符合实际,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
17、示例: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这一特点。
18.示例:题目运用问句和比喻,点明了说明对象及说明的主要内容,显得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19.B
20.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21.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
22.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23示例: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24、【例文】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季节。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了。因为春天代表希望,代表重生。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春天是繁花似锦的季节,春天是鸟语花香的季节。春天万象更新,春天欣欣向荣,春天风和日丽,春天柳绿花红……春天是最美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