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记
——《时间的脚印》逐字稿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时间的脚印。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时间的宝贵,知道珍惜时间。孔子在大江之上感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们发明日晷来记录白天的时间,发明日历,记录日子一天一天的消失,发明钟表,用秒来记录时间的脚步。这些时间都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时间的脚印,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地球发展进程上的时间概念。
请看,这是岩石的图片,右边的石头上有规则的条纹,基本上是横向平行于地面的,一层压一层。左边的石头纹路则比较混乱。石头上的痕迹与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中提到了一些化石,请大家看看图片。这是恐龙化石,这是三叶虫化石,这是长毛象复原图像。上面的 3 种生物都曾在地球发展的某个阶段存在过,他们的化石就是时间的痕迹。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2.学习运用独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三、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当年开始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此后长期在该校工作。
1949年他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文章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
四、整体感知
1.请默读全文,划分结构,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问”的话题。
第二部分:(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五、重点研读
1.书上哪些段落介绍的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呢
是7-21段
2.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
破坏岩石的因素有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我们人类。有的同学认为雨水和流水都属于水,归在一类了也是可以的。
3.你能概括出“石烂”到“新生”过程中有哪几个阶段吗
有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石头产生裂缝,是崩落,崩落为碎石,又变成沙粒,最后变成泥土,在外力的作用下去旅行,在某些地方沉积下来,最后获得新生。
4.从 7-21段内容看,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阅读文章,你会发现,岩石1米的高度代表3000-10000年,无论它的纹理是横还是竖,是直还是斜,都是下层早上层晚。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判断时间。
5.同学们请细品第14段的语言,这一段除了介绍人类是破坏石头的因素之一这个信息之外,还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当然,这个词和强调人类制造的爆炸比地质作用速度快得多。这两样含蓄地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巨大的。
6.请画出第 5-21段的结构图,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梳理说明顺序
提示:常见的逻辑顺序
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
第5段总题下文。第6段,自然界中延时了各种现象。第7段过度引起下文。第8段,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第9段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10-11段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12段雨水的作用。13段生物的作用。14段人的作用。15-18段泥沙沉积的过程。19-21段岩石出生的过程。
第9段和10-14段之间是概括到具体的关系和顺序。第八段和第9段到第14段之间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由结果到原因。15-18段泥沙沉积的过和19-21段石石出生的过程,是原因和结果的大系,由原因到结果。5-7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说,它和后面是总分关系,先总后分。大家看这部分的层次、思路、顺序是不是特别清楚。
7.22 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了下面哪几个段落 你能根据这些内容说说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述的吗
他引出的是第23-26段,岩石的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石头的颜色反应远古的气候、生物化时反映历史的发展。岩石结构、石头的颜色、生物化石,这些都是静态的东西。作者从静态的东西里面看到了动态的东西。地壳的运动,远古的气候、历史的发展。这样辩证的看问题。
8.阅读 27-29 段,说说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进程的。
无处不在的三叶虫化石代表寒武纪,那时候地球上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代表石探纪,那时候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长毛兽化时代表第四季。那时候地球上气候寒冷。岩石上的这些痕迹,让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海洋面积从大到小,地球上的气候从热到冷的发展进程。
9.阅读第 30-31段,说说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加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岩石上的痕迹知道过去历史发展的变化,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痕迹找寻到地下藏着的宝藏,加以开发利用。这一点又是基于历史,着眼现实的表现。作者经常都是辩证的看问题,把历史和现实统一在一起。
六、思路寻踪
一句话单独成段就是独句段。本文内容丰富,我们读起来并不感到冗杂混乱,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独句段,在说明的内容之间铺路搭桥,使读者能够紧紧抓住作者思路,感到文章脉络清楚。
1.请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 分别是哪些
共9段
第1、5、7、11、13、18、22、24、27段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的独句段,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第五段承上启下。第七段开启下文。第18段承接上文。第22段承上启下。第24段总结上文。第 27段承上启下。
追问:它们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这些读句段使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清楚。如果你将来写的文章内容很丰富,角度很多,不妨也尝试使用这种写法。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七、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化的语句和比喻的句子,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做批注,写下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用的。
示例:
语句: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批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原地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被狂风、洪水、冰河带到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八、总结:
1.本文为我们介绍了地质学上的“时间”留在岩石上的印记。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让我们明白了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2.内容丰富,脉络清楚,语言简练、生动、含蓄。
3.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好,这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