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图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出骨针和装饰品,这反映出山顶洞人( )
A. 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B. 依然使用打制石器
C. 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D.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2. 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3. 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4. 春秋时期,最早实现称霸的是( )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5.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②最早使用天然漆
③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④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 “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庄子 D. 墨子
7. 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 四面楚歌 B. 破釜沉舟 C. 围魏救赵 D. 退避三舍
8.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 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 该帝王在位35年
D.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9. 在我国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下列与之有关的选项最有可能是( )
A. 秦的统一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玄奘西行 D. 三国鼎立
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班超经营西域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11.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
A. 《论语》 B. 《史记》 C. 《齐民要术》 D. 《资治通鉴》
12. 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东汉时,宦官蔡伦的贡献是
A. 改进造纸术 B. 写成《伤寒杂病论》
C. 发明“麻沸散” D. 撰写《齐民要术》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A. 吴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南朝
14.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关于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记载是( )
A.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B. 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
C. 汉武帝时海上航线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
D.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5. 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辨析改错(12分)
16. 判断下列史实正误,在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大秦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改正
(2)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改正
(3)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改正
(4)顾恺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 政策因时代发展而改变。某班同学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解读。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材料三 西汉建立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赣 贺
邱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狐 陆 贺楼 楼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次重大改革?
(2)通过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在政治上加强统一的措施?那么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管理制度呢?
(3)为解决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4)材料四反映的具体改革内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18. 地图、示意图是学习历史有效材料。请结合下列地图和示意图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解读与探究。
(1)请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北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填出序号处所缺少内容。
(4)示意图体现的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哪些?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分别为哪两个原始农耕居民居住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于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材料四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图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出的骨针和装饰品,这反映出山顶洞人( )
A. 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B. 依然使用打制石器
C. 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D.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图片是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A项正确;材料中骨针和装饰品体现出当时人们已掌握钻孔技术,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图片中没有涉及打制石器,排除B项;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但图片中没有涉及山顶洞人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排除C项;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但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 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原始农耕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是能够较典型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③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半坡原始居民是能够较典型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④符合题意;北京人、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①②不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所以①是西周,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是我国的东周时期,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后半期称为战国,排除BC项;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 春秋时期,最早实现称霸的是( )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因此春秋时期,最早实现称霸的是齐桓公,B项正确;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都不是最早实现称霸的霸主,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②最早使用天然漆
③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④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①符合题意;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③符合题意;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④符合题意。据此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的A、C、D项。故选B项。
6. “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庄子 D. 墨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提倡节俭,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排除C项。故选D项。
7. 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 四面楚歌 B. 破釜沉舟 C. 围魏救赵 D. 退避三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8.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 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 该帝王在位35年
D.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故选D;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在位54年,C错误。
9. 在我国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下列与之有关的选项最有可能是( )
A. 秦的统一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玄奘西行 D. 三国鼎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张骞通西域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今新疆地区,再往西跨过葱岭到达中亚、西亚地区,最远到达欧洲。在我国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与之有关的选项最有可能是丝绸之路的开通,B项正确;秦的统一与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无关,排除A项;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与新疆地区考古发掘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的丝织品无关,排除C项;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班超经营西域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从此西域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和汉朝的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
A. 《论语》 B. 《史记》 C. 《齐民要术》 D. 《资治通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不朽历史巨著《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选B;《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主要记述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等方面的著作,A错误;《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有关农业方面的著作,C错误;D是司马光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通史,排除。
12. 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东汉时,宦官蔡伦的贡献是
A. 改进造纸术 B. 写成《伤寒杂病论》
C. 发明“麻沸散” D. 撰写《齐民要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造纸术发展。故A符合题意;B是张仲景;C是华佗;D是贾思勰。故选A。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A 吴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南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A正确;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B错误;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晚于吴国。C错误;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晚于吴国。D错误。综上故选A。
14.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关于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记载是( )
A.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B. 班超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
C. 汉武帝时海上航线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
D.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最早关于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A项正确;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与“台湾”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海上航线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与“台湾”无关,排除B项;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比三国时期晚,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
二﹑辨析改错(12分)
16. 判断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大秦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改正
(2)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改正
(3)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改正
(4)顾恺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改正
【答案】(1)错误;大秦改正为西域。
(2)错误;主父偃改正为董仲舒。
(3)正确。
(4)错误;顾恺之改正为王羲之。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课本知识,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史实错误,所以答案为:错误;大秦改正为西域。
【小问2详解】
根据课本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所以史实错误,所以答案为:错误;主父偃改正为董仲舒。
【小问3详解】
根据课本知识,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史实正确,所以答案为:正确。
【小问4详解】
根据课本知识,东晋书法家顾恺之,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史实错误,所以答案为:错误;顾恺之改正为王羲之。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 政策因时代发展而改变。某班同学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解读。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材料三 西汉建立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赣 贺
邱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狐 陆 贺楼 楼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次重大改革?
(2)通过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在政治上加强统一的措施?那么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管理制度呢?
(3)为解决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4)材料四反映的具体改革内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
(2)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制度:郡县制。
(3)措施:实施“推恩令”。结果:解决了诸侯王过于强大,对汉王朝中央集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4)内容: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
(5)认识:政策的制定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积极学习先进文明;政策制定要符合国家实际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改革:根据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和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措施:材料二“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但最终决断权在皇帝手中。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从而有利于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小问3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三“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和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西汉面临的诸侯王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所以汉武帝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结果:根据所学可知,“推恩令”的实施,解决了诸侯王过于强大,对汉王朝中央集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小问4详解】
内容:根据材料四图片信息及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的具体改革内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
【小问5详解】
认识:本题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政策的制定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积极学习先进文明;政策制定要符合国家实际等。
18. 地图、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材料。请结合下列地图和示意图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解读与探究。
(1)请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北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填出序号处所缺少的内容。
(4)示意图体现的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哪些?
【答案】18. 诸侯国:最北:燕国;最南:楚国。 19. 趋势:国家统一
20. ①赤壁之战;②魏;③黄河;④孝文帝;⑤齐民要术; 北方。
21. 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趋势:民族交融与逐步走向统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诸侯国: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齐国在东,秦国在西,楚国在南,燕国在北,韩国魏国赵国在中间。可知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北的是燕国;最南的是楚国。
【小问2详解】
趋势: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知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国家统一的趋势。
【小问3详解】
填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①赤壁之战;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可知②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可知③黄河、④孝文帝;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可知⑤齐民要术;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 北方。
【小问4详解】
主题与趋势: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政权分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民族交融与逐步走向统一。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分别为哪两个原始农耕居民居住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于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材料四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答案】(1)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素:地理气候因素。
(2)人物:禹。工程:都江堰。作用: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主张:仁政。
(4)因素:铁农具或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5)认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始农耕居民: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因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地理气候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
【小问2详解】
人物:根据所学可知,尧舜时期,洪水泛滥,禹不畏艰险,一心为民治水。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从此百姓安居乐业。工程: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作用: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小问3详解】
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施仁政于民”,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小问4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四图片信息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小问5详解】
认识:材料一反映了原始居民的房屋,材料二反映了水对人类的意义,材料三反映了孟子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材料四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做到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