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巴西课件(两课时 24页+28页)--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 巴西课件(两课时 24页+28页)--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8 16:43:47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9.2 巴西(第1课时)
七下 地理
人教版
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巴西的人种构成特点,并举例说出巴西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2.读图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和首都
重点
新课引入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哪个?它主要位于哪个国家呢
找出0°赤道、南回归线。
巴西的地理位置
█ 纬度位置:
█ 海陆位置:
█ 半球位置:
主要位于热带
地跨南北半球,完全位于
西半球
位于南美洲东部和中部,
东临大西洋
新知学习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一半。
巴西的地形特征
在图中找到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亚马孙河。
█ 地形类型:
█ 地势特征:
█ 分布格局: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北部为亚马孙平原
南部为巴西高原
南高北低
亚马孙平原
西起安第斯山脉,东到大西洋,南北介于巴西高原与圭亚那高原之间,面积约560万千米2,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
巴西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介于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向西、北倾斜。
巴西的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巴西的河流特征
读图,说出图中四条河流的流向、所在大洲及注入的水域。
巴西的河流特征
结合地形和气候特点,说一说为什么亚马孙河的水量特别丰富?
河流所在地北、西、南三面地势高,向河流汇集的水多。
地处赤道地区,属于全年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
里约热内卢——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31届奥运会举办地,文化、体育中心
圣保罗——经济中心(最大的城市),金融、商业和制造业中心
巴西利亚——首都(位于巴西高原)
下图反映了巴西在人种方面的什么特点?
说一说
巴西人种构成
巴西人口中,白种人约占51%,黑白混血人种约占40%,黑种人 约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
有大量混血人种的社会
官方语言:葡萄牙语
民族大熔炉
多元的巴西文化
狂欢节是欧洲基督教的节日,后传到巴西。每年2月下旬,巴西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狂欢活动,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巴西人喜欢跳桑巴舞。葡萄牙的民歌、游戏,非洲的鼓乐、舞蹈,在桑巴舞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巴西各大城市都有不少桑巴舞学校,民间还有桑巴舞协会。
多元的巴西文化
在巴西,足球是人们最喜欢的一项运动。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而现在巴西的足球运动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不论在巴西的街头还是海滩,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青年和孩子在踢足球。
多元的巴西文化
说一说
你知道历史上获得足球世界杯冠军最多的国家吗?
巴西队分别在1958年、1962年、1970年、1994年和2002年五届世界杯上夺冠,这也就是“五星巴西”称号的由来。
课堂小结
巴西
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与河流
气候
人口特征
巴西文化
1.巴西是世界民族的大熔炉,其显著的人口特征是__________数量多。
2.巴西首都是____________,位于其北部的亚马孙河注入________洋。
混血人种
随堂练习
巴西利亚
大西
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誉。目前,雨林的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读亚马孙热带雨林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亚马孙热带雨林多分布于( )
A.巴西 B.巴拉圭 C.秘鲁 D.美国
A
4.保护热带雨林,可采取的措施有( )
A.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
B.开辟大型采矿厂
C.拒绝国际援助
D.设立雨林保护区
D(共28张PPT)
9.2 巴西(第2课时)
七下 地理
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归纳巴西自然环境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运用地图,说出巴西工业特点、分布及影响因素
3.结合图文资料,说出雨林的功能,并列举出亚马逊热带雨林开发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重点
重点
新课引入
“世界第一咖啡生产国”
读图总结巴西在20世纪以前工农业发展的特点。
从葡萄牙殖民者进入巴西,巴西的经济长期依赖农矿产品的生产。
想一想
新知学习
巴西经济两个阶段
发展中的工农业
单一生产农矿产品。
殖民统治
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现 在
巴西的经济
●巴西矿产丰富,尤其是铁矿储量大,质量高。
●巴西热带作物丰富,尤其是咖啡豆、甘蔗、柑橘、大豆等居世界前列。
●巴西水力资源丰富,伊泰普水电站。
伊泰普水电站
位于巴拉那河上,巴西与巴拉圭两国边境的河段。发电量第二大水电站,仅次于我国三峡水电站。
巴西的农业生产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
其咖啡供应量占世界总量的40%
金砖国家(BRICS),因其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国家”。
中 国—世界工厂
俄罗斯—世界加油站
印 度—世界办公室
南 非—黄金之国
巴 西—世界仓库
巴西的农矿产品
“世界的仓库”
盛产木材、甘蔗、咖啡豆、天然橡胶、黄金、金刚石和铁矿。
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
咖啡豆、蔗糖、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发达,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临海
交通便利
铁矿丰富
煤炭丰富
P86活动:分析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农、矿产品)的关系。
1.在图9.24中找出煤、 铁、石油的分布地区。
2.在图 9.24 上任找三座城市,结合图 9.20 完成下表。
铁矿在全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石油主要分布在巴西东部沿海地区。煤主要分布在巴西南部地区。
城市名称 工业部门 附近的原料
累西腓
里约热内卢
圣保罗
纺织、食品工业
棉花、甘蔗
纺织、钢铁、造船、汽车工业
铁、锰、石油
纺织、汽车、化学、钢铁工业
棉花、铁、锰、
石油
小 结
巴西工业的发展。
1.发展条件: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矿在世界有重要影响。
2.主要分布:靠近原料产地分布,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主要部门:钢铁、汽车、化学、造船、飞机、纺织等。
4.世界地位:工农业大国。
巴西的人口与城市
▏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主要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最为稠密。
▏城市化水平很高。
东南沿海地区;
原因:东南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海运交通便利;气候适宜;人口集中,开发时间早。
1.读右图找出巴西城市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并分析原因。
说一说
探究活动
1960年巴西政府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高原上的新城市——巴西利亚。巴西为什么要将首都迁到巴西利亚?
为了加快内地的开发建设,缓解东南沿海大城市的环境压力,加上巴西利亚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巴西迁都巴西利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西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的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自然
人文
迁都有利于促进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南沿海大城市的环境压力。
原首都所在的东南沿海地区气候过于湿热,巴西利亚气候温和,环境优美。
巴西的汽车为什么喝酒?
巴西燃料乙醇工业十分发达,汽车主要使用燃料乙醇
热带广阔,盛产甘蔗
巴西石油短缺
乙醇环保,且成本低
热带雨林有何价值?
地球之肺——亚马孙热带雨林
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大规模开发亚马孙地区,在热带雨林中修建公路,开辟大型的农场和牧场,采矿,办工厂,建城镇,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仅对巴西本土的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
巴西热带雨林面临什么问题?
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热带遭破坏的后果:
2.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P89阅读材料):
①设立热带雨林保护区;②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监控;③加强国际合作
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
水土流失加强,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全球气候。
近些年来,雨林破坏的程度逐年降低。卫星影像显示,2010年,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率比2004年降低了85%。
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论点:
对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论据:
环境要保护,人们也要更好地生活,因此要合理、科学地开发热带雨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堂小结
巴西
热带雨林的危机
雨林的作用
开发与保护
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人口城市分布
矿产资源丰富
热带作物丰富
水力资源丰富
世界仓库
钢铁工业发达
东南沿海地区
1.巴西种植甘蔗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  )
A.全年高温,降水充沛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D.交通发达,市场广阔
2. 下列属于热带雨林环境效益的是 (  )
①调节全球气候 ②提供木材、药材 ③涵养水源 ④保护土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C
随堂练习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巴西的矿产和工业图。
材料二:巴西境内的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面积广大的
热带雨林,其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受到
世人的关注。
(1)巴西的城市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地区
(2)里约热内卢依托锰、_________,石油等矿产资源,发展了纺织工业、
________工业、汽车工业和造船工业,工业较为发达。
东南沿海

钢铁
(3)人们对热带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现在应该停止一切开发活动,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理由是
不赞成
不能盲目停止一切开发活动,在合理开发的同时要加以保护,采育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