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查阅工具书,书写“和”字,探究其字形的演变。
2.根据《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探究“和”的初义。
和,调也。从口,禾声。
——许慎《说文解字》
二、探究案
活动一:探“和”之义
1.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和”的含义,以及与“同”的区别。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3)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刘宝楠《论语正义》
(5)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2.“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活动二:寻“和”之用
1.“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请分享体现“和为贵”的故事。
2.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3.参阅教材下方的示例,按要求创作几条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4.请为自己的班级设计一个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的班级徽标,并给它附上一条紧扣“和”主题的标语,再用一段凝练生动的语言阐释设计寓意。
活动三:班级讨论会
1.当今的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依然存在,世界也并非和平,我们应如何对待?
2.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3.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三、质疑案
学完本综合性学习,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懂,或者活动中有那些困难,提出自己的疑难,寻求老师、家长、同学等帮助解决。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1.
2.“和”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
二、探究案
活动一:探“和”之义
1.“和”的含义:和谐、融洽;内心平和不争,心和如一;没有攀比、挑剔、刻薄之心;合适;协和;致中和。
“和”与“同”的区别。①“和”就是心胸宽阔,即“心不争”;“同”就是亲附偏袒、“为恶如一”。②“和”起于“义”;“同”产生于“利”。③“同”是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和”是相对的统一,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的因素通过调节而达到的统一与平衡。
2.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主流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活动二:寻“和”之用
1.(1)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封上大夫;又因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被封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局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后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2.小到修身养性、交友齐家,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3.①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②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③自然充满绿色,家庭充满爱意,社会充满和谐
④弘扬中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
4.
图例阐释:“三生有幸,美美与共”是3 班的班级标语。整个徽标由标语和三只紧紧握住的小手组成。三只不同颜色的小手,代表3班,也代表这个集体中每一个同学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特长。大家的手紧紧相握,团结和睦,共建美好班级。
活动三:班级讨论会
1.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远离恐怖的和谐世界。
2.示例:班级议事规则
第一条: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
第二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第三条: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对待,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
第四条: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事事先想到自己。
3.示例:和谐之美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陪伴,才显得静穆和安详;茫茫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伟岸和宽广。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也因为能与其他的事物互相映衬、互相促进,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宽容像一颗种子,它能在人类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一颗宽容之心是多么伟大,它能够平息怒火,感化邪恶,播撒善良。它让我们享受到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秉持一颗宽容之心,人生才会更美丽出彩,社会才会更和谐安定。
和谐之美在于无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无私的爱,世界将会成为美好的人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国人所体现出来的无私的爱心,让世界瞩目。点点滴滴的爱,从四面八方涌来,凝聚成一片爱的海洋,滋润着每一颗因饱受苦难而干涸的心灵。因为这份无私的爱,我们凝聚到一起,渡过了种种艰难险阻。
和谐之美在于淡泊。摒弃功利之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和谐。苍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辽阔的天空赐予了它自由飞翔的空间;风帆是为了搏击风雨,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桅樯,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它豪壮宽阔的乐园。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拥有一颗淡泊的心,总会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和谐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因和谐而相亲相爱,生活因和谐而欢乐无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