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马说【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1 19:11:46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马说》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骈死(pián) 一食或尽粟一石(sù)
B.才美不外见(jiàn) 食之不能尽其材(shí)
C.策之不以其道(cè) 槽枥之间(lì)
D.世有伯乐(bó) 其真无马邪(y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真无马邪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
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2分)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7.古文默写。(5分)
(1)[2021桂林中考]世有伯乐,        。
(2)[2022日照中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3)[2022唐山期末]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2020鄂州中考]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5)[2022乐山一模]韩愈在《马说》中感叹没有千里马的原因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7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3)虽有千里之能       千里: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5)策之不以其道     策:    
     道: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2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分)
马 说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2.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注意多音字造成的误读,如:“不以千里称(chèn)也”应读成“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B.注意只识半边造成的误读,如:“骈(bìng)死于槽枥之间”应读成“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注意因形似造成的误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不能写成“一食或尽栗一石”。
D.注意因音近造成的误写,如:“食之不能尽其材”应写成“食之不能尽其才”。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用马鞭赶它,不符合道义;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传达它的意思。
B.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C.用马鞭赶它,不符合道义;食物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方法;食物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传达它的意思。
4.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 (4分)
三、素养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3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其力,称②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数升,饮泉一斛③,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①骥:良马。②称:称许,称赞。③斛:容量单位。④介胄:这里指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脱去,解下。⑦受大:饮食量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③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汗:
④若无事然 若……然: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致远之材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故常奇之
C.其真无马邪/骥不称其力
D.执策而临之/故常奇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4.在甲、乙两文中,都有关于良马的论述,试从内容、写法的角度指出其共同点,从主旨的角度指出其不同点。(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马说》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骈死(pián) 一食或尽粟一石(sù)
B.才美不外见(jiàn) 食之不能尽其材(shí)
C.策之不以其道(cè) 槽枥之间(lì)
D.世有伯乐(bó) 其真无马邪(yé)
【答案】 B
【解析】“才美不外见”中的“见”读“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C
【解析】A.食:吃/同“饲”,喂。B.策: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C.虽:虽然。D.能:才能/能够。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案】C 
【解析】应为“才美/不外见”。
4.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真无马邪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
【答案】D
【解析】 A.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指千里马。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C.且:连词,犹,尚且/副词,将近。D.之:结构助词,的。
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2分)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C  
【解析】 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  
【解析】 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而不是缺乏人才。
7.古文默写。(5分)
(1)[2021桂林中考]世有伯乐,        。
(2)[2022日照中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3)[2022唐山期末]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2020鄂州中考]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5)[2022乐山一模]韩愈在《马说》中感叹没有千里马的原因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答案】(1)然后有千里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7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3)虽有千里之能       千里: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5)策之不以其道     策:    
     道: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答案】(1)辱没,受屈辱 (2)有时 (3)名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4)等同,一样 (5)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正确方法 (6)通晓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2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分)
马 说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答案】 D
【解析】 A项,名贵/出名,有名;B项,吃/同“饲”,喂;C项,方法/道路;D项,均是“面对”的意思。故选D。
2.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注意多音字造成的误读,如:“不以千里称(chèn)也”应读成“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B.注意只识半边造成的误读,如:“骈(bìng)死于槽枥之间”应读成“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注意因形似造成的误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不能写成“一食或尽栗一石”。
D.注意因音近造成的误写,如:“食之不能尽其材”应写成“食之不能尽其才”。
【答案】D
【解析】D项,“食之不能尽其材”写法是正确的。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用马鞭赶它,不符合道义;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传达它的意思。
B.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C.用马鞭赶它,不符合道义;食物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方法;食物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传达它的意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如“道”“食”“尽”“通”等。
4.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 (4分)
【答案】足够的知识储备、乐观向上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展示才能的勇气等。(每点1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素养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3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其力,称②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数升,饮泉一斛③,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①骥:良马。②称:称许,称赞。③斛:容量单位。④介胄:这里指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脱去,解下。⑦受大:饮食量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③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汗:
④若无事然 若……然:
【答案】①同“饲”,喂 ②怎么 ③出汗 ④好像……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致远之材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故常奇之
C.其真无马邪/骥不称其力
D.执策而临之/故常奇之
【答案】D
【解析】 A.才能,才干/良才。B.普通的,平庸的/经常。C.表示强诘问语气/代词,它的。D.代词,它。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答案】 ①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②披甲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在甲、乙两文中,都有关于良马的论述,试从内容、写法的角度指出其共同点,从主旨的角度指出其不同点。(4分)
【答案】共同点:从内容上看,两文都提到了良马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性——食量大;从写法上看,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或借物喻人)的写法,将良马比喻为人才。
不同点:从主旨上看,甲文侧重于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乙文侧重于指出如何识别人才,以及赞扬人才的踏实奋进、执着坚韧,不断积累磨炼,最终能够行稳致远的品德。(或:甲文侧重控诉和讽刺“食马者”对千里马的埋没和摧残;乙文侧重指出如何识别良马,并赞许良马执着奋进、踏实沉着、积蓄内力等品性,这是它能够负重致远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共同点:内容上,由甲文第②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和乙文“日啖豆数升,饮泉一斛”可知,两文都提到了良马的共同点——食量大。写法上,由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知,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喻为伯乐,把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比喻为千里马。由乙文“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可知,作者通过良马的饮食与行走,借物喻人,说明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故两文都是借物喻人,将人才比喻为良马。
不同点:由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甲文作者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由乙文“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可知,乙文主要是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剖析深刻的人生哲理,既引人深省,又穷尽事理。作者主要说明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执着奋进、踏实沉着、积蓄内力等品性。
【参考译文】[乙] 良马不以它的力气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惊奇。它们每天能吃豆数升,喝水一斛,然而食物不是清洁干净的,则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百余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嘶鸣,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卸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好像没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精力充沛却不逞能炫耀,是可走远路的良才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