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1 19:14: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⑤⑨ B.②③⑥⑦ C.③④⑦⑧ D.③⑤⑧⑨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C.[2022泰安中考]中国文化崇尚“和”,“和”体现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与“和”有关,商人经商讲究“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等。
D.[2022滨州中考改编]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关注社会,心系百姓,《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后人尊为“诗圣”。
3.古诗文默写。(8分)
古诗古文润泽人心。“怒而飞,            ”(《北冥有鱼》)是庄子眼中奋起而飞的大鹏;“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是古人先进的教学观;“           ,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对寺院山光水色、清潭倒影的描绘;“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孤高自傲、蔑视流俗的坚守;“         ,          ”(《卜算子·咏梅》)是陆游屡遭打击仍然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4.名著阅读(4分)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总在不经意间被唤起。请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诠释这幅图。(4分)
5.班级将举行“和”文化综合探究活动,请你参加。(10分)
(1)请你搜集古人与“和”有关的资料,如成语、名言、故事等,仿照示例,谈谈你对“和”的理解。(3分)
示例: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是忍让与宽容。
(2)[2021洛阳期末改编]有同学编写了一曲《“和”字歌》,下列词语填入歌词中,最合适的顺序是(4分)(  )
和和美美的日子    ,和和乐乐的百姓    ,和和睦睦的邻里    ,和和顺顺的儿女    。
①共享家和   ②传承亲和 ③亲近祥和 ④年丰民和
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3)放学后,你和同学兴高采烈地跑到操场上准备打篮球。这时,又来了邻班的几人同学。“我们先到!场地该归我们!”“凭什么 场地又不是你们班的!”大家互不相让。此时,请你用“和”的理念来劝说,化解这场争吵。(30字左右)(3分)
二、文言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 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不/可屈致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乙] 王欲行之,则盍①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②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③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 ①盍:何不。②彘(zhì):猪。③庠(xiáng)序:古代泛指学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2)女有归    归:    
(3)王欲行之    行:    
(4)谨庠序之教    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3.甲乙两文阐述的理想社会有什么共同点 请概括。(2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8分)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
【乙】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请循其本      
(2)叶徒相似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6.庄子和晏子都机智善辩,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他们是如何在论辩中取胜的。(4分)
三、古诗词阅读(9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7.诗歌讲述了卖炭翁           的悲惨故事。(1分)
18.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          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分)
20.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3分)
三、作文(50分)
21.根据要求作文。(50分)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善良的诗人对于陌生人的情谊充盈于字里行间,令人感动。在生活中,你一定受到过陌生人的帮助和祝福,或许你也帮助、祝福过陌生人。因为素不相识,所以这份情谊更令人难以忘怀。
请以“我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切忌笼统、 空泛;②语言要富有感染力;③避开真实的人名、 地名和校名;④书写规范, 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⑤⑨ B.②③⑥⑦ C.③④⑦⑧ D.③⑤⑧⑨
【答案】)D 
【解析】②qìn—qìng;④fēn—fèn;⑥shí—dàn;⑦缥渺—缥缈。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C.[2022泰安中考]中国文化崇尚“和”,“和”体现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与“和”有关,商人经商讲究“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等。
D.[2022滨州中考改编]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关注社会,心系百姓,《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后人尊为“诗圣”。
【答案】D 
【解析】D项,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3.古诗文默写。(8分)
古诗古文润泽人心。“怒而飞,            ”(《北冥有鱼》)是庄子眼中奋起而飞的大鹏;“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是古人先进的教学观;“           ,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对寺院山光水色、清潭倒影的描绘;“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孤高自傲、蔑视流俗的坚守;“         ,          ”(《卜算子·咏梅》)是陆游屡遭打击仍然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答案】)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
4.名著阅读(4分)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总在不经意间被唤起。请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诠释这幅图。(4分)
【答案】示例:保尔少年时干杂役,受尽凌辱。后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他梦想成为朱赫来式的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身体残疾后,他依然坚强地以文学创作的方式投身国家建设,最终完成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3 分)可见,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代价的。(1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名著阅读和图文分析。作答时,首先,要读懂图片上的信息,理解成功的正确诠释。很多人认为成功的道路是平坦的,而事实上是极其曲折和漫长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调动名著阅读积累,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找出有关遭受磨难,最终走向成功的内容进行阐述。这本名著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尔的成长经历,生活的苦难、革命的艰险、斗争的残酷和身体的残疾等都是他成长为钢铁战士的过程中遇到的巨大磨难。最后,拟写时注意用词要准确,表达要有层次。据此作答即可。
5.班级将举行“和”文化综合探究活动,请你参加。(10分)
(1)请你搜集古人与“和”有关的资料,如成语、名言、故事等,仿照示例,谈谈你对“和”的理解。(3分)
示例: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是忍让与宽容。
(2)[2021洛阳期末改编]有同学编写了一曲《“和”字歌》,下列词语填入歌词中,最合适的顺序是(4分)(  )
和和美美的日子    ,和和乐乐的百姓    ,和和睦睦的邻里    ,和和顺顺的儿女    。
①共享家和   ②传承亲和 ③亲近祥和 ④年丰民和
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3)放学后,你和同学兴高采烈地跑到操场上准备打篮球。这时,又来了邻班的几人同学。“我们先到!场地该归我们!”“凭什么 场地又不是你们班的!”大家互不相让。此时,请你用“和”的理念来劝说,化解这场争吵。(30字左右)(3分)
【答案】(1)从“将相和”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是谦逊与认错。(3分)
(2)D 本题考查选填词语。可用排除法作答。观察歌词及四个备选词语可知,“儿女”多与“传承”有关,因此第四个空应填“传承亲和”,排除A、B两项;“邻里”指住得近的邻居,邻里“亲近祥和”才能和和睦睦,因此第三空应填“亲近祥和”。故选D。
(3)大家不要因小事争吵,不如各退一步 球场这么大,我们一起来玩吧!(3分,意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 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参考译文】 [乙] 其时刘备正驻军新野县。徐庶谒见刘备,刘备对他十分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人,是‘卧龙’啊!将军想不想见见他 ”刘备说:“你陪他一道来吧!”徐庶说:“此人只能拜访他,不可随便召他来。将军您应该屈尊去看望他才好。”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不/可屈致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A项,“然后”是连词,正确停顿为“然后/有千里马”;C项,“将军”为主语,正确停顿为“将军/岂愿见之乎”;D项,意思是“不可随便召他来”,正确停顿为“不可/屈致也”。故选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都是表转折,“却”的意思;B项,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他”;
C项,动词,同“现”,“显露”/动词,“拜见”;D项,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故选A。
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乙】文主要运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C。
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
【答案】(1)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2分。关键词:一食、或、尽)
(2)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2分。关键词:由是、遂、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乙] 王欲行之,则盍①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②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③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 ①盍:何不。②彘(zhì):猪。③庠(xiáng)序:古代泛指学校。
【参考译文】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禽畜,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C
【解析】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断句。这句的意思是: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故断句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2)女有归    归:    
(3)王欲行之    行:    
(4)谨庠序之教    教:    
【答案】(1)以……为亲 (2)女子出嫁 (3)施行 (4)教化
【解析】要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如(1)句中的“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解析】(1)句中的重点词语: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推举。能,指才干出众。修,培养。(2)句中的重点词语:颁白者,指老人。负,背着。戴,顶着。于,在。
13.甲乙两文阐述的理想社会有什么共同点 请概括。(2分)
【答案】重视民生,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民能安居乐业。
【解析】甲文中的理想社会有如下特点: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乙文中的理想社会有如下特点:①重视农桑,使人民不饥不寒(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②重视教育,以孝悌教育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③老年人可以得到社会的关爱(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以两文中理想社会的共同点是都重视民生,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民能安居乐业。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8分)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
【乙】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参考译文】[乙]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晏子饮酒,酒兴正浓的时候,两名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 ”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 ”晏子离开席位回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盗窃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请循其本      
(2)叶徒相似       
【答案】(1)追溯 (2)只,仅仅(每小题1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答案】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固”“全”1分,大意1分)
16.庄子和晏子都机智善辩,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他们是如何在论辩中取胜的。(4分)
【答案】庄子回转话题,偷换概念,在既有“怎么”意,也有“哪里”意的“安”字上做文章,将惠子所问的“怎么知道”故意解释为“哪里知道”,避重就轻,轻易化解了难题。(2分)晏子巧妙地运用类比的方法,首先举出实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指出其原因——“水土异也”;然后提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出其原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把矛头指向了楚国,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辩方法的把握。甲文中庄子根据“安知鱼之乐”一句,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故意将惠子所问的“怎么知道”解释为“哪里知道”,避重就轻,轻易化解了难题。乙文根据“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例类比“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并得出原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把矛头指向了楚国,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三、古诗词阅读(9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7.诗歌讲述了卖炭翁           的悲惨故事。(1分)
【参考答案】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这首诗共有两节,第一节讲述卖炭翁以烧炭卖炭为生,第二节写卖炭翁的炭被“黄衣使者白衫儿”掠夺。据此不难概括出答案。
18.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及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诗句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应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这句诗的意思是:宫使手里拿着公文,嘴上说是皇帝的命令,便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把车拉向宫中。根据诗句意思可分析出这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也间接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联系全诗内容可知,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及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          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分)
【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联系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杜甫正是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才作诗一首。
20.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3分)
【答案】 关心民生、心忧天下(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杜甫身处饥寒之境,仍心系天下寒士,祈求“得广厦千万间”;白居易身披暖裘,由己及人,希望能得“万里裘”,使“天下无寒人”。两人虽境况不同,但都将天下寒士的冷暖记挂在心头,由此可看出两人关心民生、心忧天下的情怀。
三、作文(50分)
21.根据要求作文。(50分)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善良的诗人对于陌生人的情谊充盈于字里行间,令人感动。在生活中,你一定受到过陌生人的帮助和祝福,或许你也帮助、祝福过陌生人。因为素不相识,所以这份情谊更令人难以忘怀。
请以“我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切忌笼统、 空泛;②语言要富有感染力;③避开真实的人名、 地名和校名;④书写规范, 卷面整洁。
【佳作示例】
我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那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啊!我会一直记得你,记得你带来的柔和的光。
——题记
那天晚上九点,我上完晚自习回家。天很阴沉,夜空黑得像墨。一路上,我借着微弱的路灯灯光骑自行车。快到所在的小区时,我不禁嘀咕道:“楼道里的灯不知修好了没 已经好几天了。”说着我下意识地摸了摸书包。
呀,手电筒忘带了,我不禁暗自叫苦。楼道里的灯已经坏了好几天了,小区业主向物业反映多次,物业工作人员却告知电工最近请假了。到了单元门口,我看到一丝隐约的亮光,这亮光犹如黑夜中的点点星光。谁家在门口安了灯 我三步并两步地往楼上爬,光越来越强。等到了我家三楼时,抬头往上一看,一盏新的节能灯,发出柔和的光,正照着楼道的铁栏杆和雪白的墙。
妈妈听到了我的脚步声,打开门,笑着说:“你也不带手电筒。今天下午,咱们小区来了一个中年人,自称是对门李大爷家的远房亲戚,可小区的人都没见过他。李大爷不在家,电话总是无人接听。那人在门口等的过程中,不知怎么得知灯坏了,就去买了两个节能灯,在三楼和六楼分别安装了一盏,他笑着说‘黑灯瞎火的多不方便啊’。后来,他和李大爷的闺女联系上了,才知李大爷明天才回家呢。他就走了,多厚道的一个人啊……”妈妈不停地絮叨着。此时,我的心也似乎照进了点点的光,变得敞亮起来。
我脑中想象着那个中年人朴实的笑容,那笑容一定很美。再看看那盏节能灯,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我与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发生过的这样一段故事,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我仍记忆犹新。那盏节能灯散发的柔光一直温暖我到现在,让我时时惦念、回忆。
【名师点评】
那个中年人自始至终未出场,但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他的热情、真挚、朴实。陌生的中年人安装节能灯本是常见的学雷锋做好事的题材,但作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取得了“烘云托月月更明”的效果,使人眼前一亮,不禁感叹作者作文的巧妙。此外,开篇采用题记的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的抒情议论巧妙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