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精美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马说【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精美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1 19:2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2024春人教八下语文完全备课: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单元复习
内容
概览
同步作业word(原卷版+解析版)
1
2
3
4
5
同步教案word
同步学案word(原卷版+解析版)
精美课件pptx
单元复习课件+知识梳理word)
23 马说
韩愈
视 频:成 语 故 事《伯 乐 相 马》
导入新课
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01
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02
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03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
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
“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走近作者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 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背景链接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大致相似。
知识链接
点我放课文朗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朗读指导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同“祇(只)”,只、仅。
奴仆。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 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
犹,尚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正确方法。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才能、才干。
面对。
通晓。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析读课文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不识千里马
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当今社会,面对人才问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现重用人才?(可从伯乐与自身的角度)
伯乐:
(1)主动寻找人才(2)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给人才展示的机会(3)允许人才流动,鼓励合作共赢
自身:
(1)主动寻找机会(2)抓住时机展示最美自己(3)毛遂自荐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归纳主旨
一、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盘点
(6)《马说》中能够体现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而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祗”同“衹(只)”,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表现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原意为:完, 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为:马鞭,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吃完
用马鞭驱赶
3.一词多义
(1)食
(2)临
①食不饱,力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人日再食 __________________
①执策而临 之  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_________
③临溪而渔 __________________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⑤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__________________


供养,给……吃
面对
居高面下
靠近
将要,快要
靠近
3.一词多义
(3)能
(4)安
①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帝称之曰能 __________________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②衣食所安 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
能够
有才能的人
怎么
指安身
安逸
4.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马也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著称
有时
此、这
(5)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____________________
材:____________________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8)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__________
竭尽 
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持,握,拿
5.重点虚词
(1)之
(2)以
①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
②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起调节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介词,拿,用
介词,按照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方式,不译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
①策之不以其 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尚且 
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虽然
代词,驱使千里马的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实是
介词,和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宾语“它”)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它。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请完成本课
《分层作业》
马 说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天下无马
表达:怀才不遇
控诉:埋没人才
希望:重用人才
板书设计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课后习题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示例】 人才问题之我见
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所长。我赞同这个观点。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能胜任其中某项工作并将其做好,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人才。
用人者应该找实用的对口人才。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就是人才,因为现在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团队精神,所以某个人只要能胜任某个岗位就可以了。用人单位不能用过于挑剔的眼光去看某个人,说白了,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综上,我觉得人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用人公司来说,人才其实就在你身边,关键要看你怎么去用;对求职者来说,其实你就是人才,关键要看你怎么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价值。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