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1 09:45:09

文档简介

2022 级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4.01
1.A [解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没有“混血说”。
2.D [解析]“作用更大”于文无据。
3.B [解析]B 项所说无支祁的形貌和相关故事情节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相似。
4.①萧兵认为孙悟空形象的源头传统与外来兼有,但形象塑造以本土成分和作者创
造为重。②赵国华则认为孙悟空前身猴行者形象的源头在印度,吴承恩在消化吸收后进
行了本土化再创造。
【评分标准】4 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5.①推动学者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高度去看待中印文化,有利于开阔研究
视野,归纳出中印文化交流的规律。②使学者对《西游记》《罗摩衍那》等中外作品的
研究更细致、更深刻,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③推动学者发现中华文明更多的独特和
精彩之处,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丰富民族文学,助力世界文学格局建设。
【评分标准】6 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6.C [解析]“对收获贡献不大”,原文无此意。
7.C [解析]“展现出黍麦快乐生长时的各种美好姿态”错,应该是黍麦被风吹拂时
的各种姿态。
8.①第一个“力量”含意是田地中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庄稼给予农人的丰收的期
待。②第二个“力量”含意是肥料所起的使土地变得暄腾活跃、养分充足的作用。
【评分标准】4 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9.①通过写年轻农人放弃种地使土地荒芜的痛,体现对人们不应因追求收入而背弃
土地的思考。②通过写找不到岳父家祖坟的痛,来体现对人们不能丢失祖先脚印、迷失
方向的思考。③通过写快乐的回忆随着岳父老家坍塌一起化为废墟的痛,来体现对人们
生存要有家和根的思考。
【评分标准】6 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10.②④⑤ [解析]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1.C [解析]“单于益骄”的“益”是“渐渐”的意思。
12.A [解析]“严师”是“尊敬老师”的意思。
13.(1)善于学习的人,老师闲适而效果加倍,学生又从而归功于老师。
【评分标准】4 分。善,擅长、善于;逸,安乐、闲适、轻松;庸,功劳、酬谢(感
谢、感激)。每点 1 分,句意通顺 1分,意思对即可。
(2)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厌烦,大概仅此
而已。
【评分标准】4分。无以,不得已、不得不说的话;厌,满足;倦,厌烦;其,表推
测,大概、或许。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4.①相同之处:都不把老师当臣子看待。②不同之处:材料二中的贤君不接纳有
叛师行为的人为官。
【评分标准】3 分。答出一点得 2 分,两点 3分,意思对即可。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 1页(共 4 页)
{#{QQABCQIUogioQAAAAQgCAwWICAKQkAACCKoGgAAEsAIASRFABAA=}#}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学习的道理,最难的就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这样以后道才会受到尊重,
道受到尊重,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尊崇敬重学问。因此有两种情况国君是不把臣子当作
臣子看待的:一种是当臣子代替死者被祭祀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另一种是当臣
子是自己的老师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大学的礼仪,即使是给天子讲学,老师
也不必面向北方表示居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闲适而效果加倍,学生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
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从而埋怨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树木,要
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
不善于发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轻轻地敲打钟声就小,用力地
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这
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只靠预先记诵书中的内容来给学生讲授,这不足以成为老师。一定要听了学生发问
后才加以解答吧!如果学生有疑惑却没有发问的能力,他才主动为学生解惑;如果为学
生讲解了而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即使先搁置一旁以后再讲解也是可以的。
材料二:
上天创造了人,并使人的耳朵能够听,若不学习,还不如聋子;使人的眼睛能够看
见,若不学习,还不如瞎子;使人的嘴巴可以说话,若不学习,还不如哑巴;使人的心
可以感知事物,若不学习,还不如癫狂。所以,大凡学习,不是能够增加什么,而是通
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造就的本性而不毁坏它,这就叫作善于学习。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去发扬
光大。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做“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
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做“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
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仁义的事没有比给
人带来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人带来利益最大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教育;聪明的事没有比
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
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做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做君主的不用勉
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
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就是喜
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厌烦,大概仅此而已!”贤明的君主进入明堂祭祀先代
圣人,那么,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做臣下看待,这是用来显示
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
15.D [解析]诗人化用典故,表达的意思是自认写诗比不上贾岛,出任官职觉得惭
愧,比不上严光拒官隐居品德高洁。
16.①第四句中的“帘”是门帘或窗帘,诗人在慵懒的心绪中看到乳燕归来,急忙
卷帘迎接它,体现出对乳燕的喜欢和想摆脱烦闷的想法。②第八句的“帘”是酒帘,诗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 2页(共 4 页)
{#{QQABCQIUogioQAAAAQgCAwWICAKQkAACCKoGgAAEsAIASRFABAA=}#}
人笑指酒帘,表达了想借酒浇愁、享受一时轻松的心情。③两个“帘”的意象,共同体
现出诗人心情烦闷、难以排遣的复杂情感。
【评分标准】6 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17.(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只顾勋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岂非人事哉
(3)示例一: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示例二: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示例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18.A.相比起优美的自然风光 B.本身就代表着各自的文化属性 或 都体现着
各自城市的文化属性
【评分标准】4 分。每句 2分,意思对即可。
19.语句①,可修改为:我们见到了太多优秀的文旅创意
语句⑥,可修改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部
语句⑦,可修改为:科学谋划能将优势转换为胜势
【评分标准】6 分。每指出并改对一处得 2 分。
20.D [解析]D 项冒号的用法是提示下文。
21.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城市里的标志牌等东西比作“沙漠里的沙子”,形
象生动地表现出马可瓦尔多对这些东西的不在意。②他“一眼扫过”这些东西的神态,
呼应上文“有着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
【评分标准】3 分。答出一点得 2 分,答出两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原文中“牛虻”“蛀虫洞”“无花果皮”三个分句单独成句,突出强调马可
瓦尔多对这些事物观察得全面、细致,并与前文他对标志牌等事物不在意形成鲜明对比。
②原文用“没有……不会……”的双重否定句式,语气更强烈。
【评分标准】4 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23.评分规则
(1)审题提示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高分答案”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满分自己”
的介绍。
(2)写作提示
考生应对“高分答案”和“满分自己”都进行一分为二的思考。考生应看到,“高
分答案”给青年的标准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商榷的地方;“满分自己”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需要慎重看待的一面。
(3)高分作文的必备条件
①符合审题提示和写作提示的要求;
②能够全面、辩证地看待两种观点,写作中两种观点可有所侧重,但都应涉及;
③内容较丰富,材料较新鲜;
④分析较深刻,能联系现实、立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分析。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 3页(共 4 页)
{#{QQABCQIUogioQAAAAQgCAwWICAKQkAACCKoGgAAEsAIASRFABAA=}#}
附:高分作文参考立意
①参考“高分答案”,智做“满分自己”
②书写高分答案,争做满分自己
③理性待他人标准,智慧做最好自己
(4)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 分)二等(15~11 分)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2基0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分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级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特发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征展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2等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分级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
(5)其他
①采取综合分等打分法打分。以 44 分为评卷切入分。
一等 54~60 分(约 10%),二等 48~53 分(约 30%),三等 41~47 分(约 30%),
四等 36~40 分(约 20%),五等 35 分以下(约 10%)。
②凡内容有政治错误、思想不健康等内容观点一律判为零分。抄袭内容超过一半,
得分不得超过 10 分。
③不足 800 字的,每缺少 50 字扣 1分。错别字错一个扣 1 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
扣 3分。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 4页(共 4 页)
{#{QQABCQIUogioQAAAAQgCAwWICAKQkAACCKoGgAAEsAIASRFABAA=}#}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日照市2022级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2024.01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鲁迅和胡适对孙悟空形象究竟是源自中国本土文化还是源自印度史诗的讨论,在我国学术界引发了多次学术争鸣,几乎贯穿了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的中印文学关系史,先后出现“本土说” “外来说” “混血说”等不同观点。 回顾与反思该话题百年来的流变轨辙, 总结其间的得失,归纳出中印文化交流的某些规律,或许比盲目评赞更有意义。
1923 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孙悟空形象出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支祁。同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形象来自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认为“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由此引发了有关孙悟空形象来源问题的第一次学术争鸣。鲁迅很快作出回应,1924年在西安暑期讲学时,他提出《西游记》受唐人小说的影响很大,而受印度史诗的影响却未可知,孙悟空袭取无支祁形象的可能性更大。学界也有赞成胡适观点的,例如陈寅恪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1930) 中,对汉译佛经里猪八戒形象、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以及高老庄招亲故事进行了溯源,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结合了《罗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及汉译佛典《贤愚经》中“顶升王升仙因缘”的故事。 郑振铎的《西游记的演化》 (1933) 认为,孙悟空与哈奴曼非常相似。林培志的《拉马耶那与陈巡检梅岭失妻记》 (1934) 也提出,孙悟空是哈奴曼的化身。 这些学者的文章为胡适的孙悟空“外来说”观点补充了证据, 使之成为之后三十年间关于该话题的主流观点。 以鲁迅与胡适为代表的关于孙悟空身份来源问题的讨论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学术论争, 他们研究的出发点、 运用的材料、 论证的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孰是孰非一时难有定论。
20世纪50年代之后,吴晓玲重提鲁迅的孙悟空形象“本土说”,通过考证十条与《罗摩衍那》相关的汉译佛典内容,指出古代中国人对《罗摩衍那》故事所知并不多,《罗
高二语文试题第 1 页 (共 10 页)
摩衍那》能影响到《西游记》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 在吴晓玲重提“本土说”的同时,季羡林在1958年的《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中就提出《西游记》中有大量印度成分,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发表,直至 1980才刊登在《文学遗产》杂志上。此外,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 (1979) 、 《〈罗摩衍那〉在中国》 (1984)等学术论著中都表达过孙悟空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鉴来的观点。 沉寂数十年的“外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走入研究视野,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如顾子欣就认为孙悟空这位猴王是万里迢迢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 当然, “本土说”也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 金克木在《梵语文学史》 (1964) 中提出,有人以哈奴曼大闹罗刹宫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相比照来佐证孙悟空的外来血统, 实则两个神猴形象不同,且汉译佛经中并未提及哈奴曼大闹魔宫的故事,很难证明两个神猴故事有什么关系。刘毓忱的《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 (1981) 认为, 《西游记》成书之前哈奴曼并没有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渠道。龚维英在《孙悟空与夏启》 (1984) 中考辨了夏启与孙悟空形象上的继承、 发展和再创造关系,认为夏启是孙悟空形象最古老的渊源。由此可见,20世纪 70——80年代,“本土说”和“外来说”仍旧是两种分庭抗礼的学术观点,有关孙悟空身份的来源问题仍无定论。
其实季羡林在提出“外来说”时并没有彻底否定鲁迅“本土说”的观点,而是认为既要承认孙悟空和那罗、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 又要承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的发展和创新,孙悟空是印度神猴与中国的无支祁结合的产物。这种折中的观点逐渐演化为“混血说”, 当时持这种观点的也不乏其人。蔡国梁在《孙悟空的血统》 (1981)一文中首次提出孙悟空为“混血猴”的说法。萧兵的《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 (1982) 考证了我国古代的猿猴传说、无支祁神话故事以及中国神话中劫女妖猴、 华光大帝、二郎神等形象对孙悟空形象的影响。 同时梳理了哈奴曼与孙悟空形象之间的继承关系,认为孙悟空“既有传统的、 继承的、 移植的、外来的因素, 更有创造的、 本土的成分”。 赵国华在《论孙悟空神猴形象的来历》 (1986) 中,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孙悟空神猴形象来源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爬梳,并对各家观点逐一考辨,指出“作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前身, 猴行者的神猴形象虽然源出印度,但他既不是简单照搬,也不是生硬模仿。 面是对印度文学的营养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后。 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的神猴”。 赵国华的观点进一步佐证了孙悟空的“混血”身份, “混血说”也越来越被学界接受和重视,并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形态继续演进。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来源问题长达百年的学术争鸣是印度史诗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史上鼎铛有耳的学术事件。 今天, 以文明互鉴的思想高度去观照这一事件,是否能有定论似乎已不那么重要。我们也应看到, 文明的对话不应仅仅包括追根溯源地去寻找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蛛丝马迹,还应当包括在平等对话前提下观照本民族文学是以何种独特的面貌走进世界文学视野并丰富世界文学内容, 又如何能在对等的地位上与他国文学共建世界文学格局。
(摘编自杨剑《孙悟空形象本土与外来之争》)
高二语文试题第 2 页 (共 10 页)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鲁迅和胡适关于孙悟空形象源自本土、 外来还是混血的争论,引发了贯穿百余年中印文学关系史的学术争鸣。
B. 在陈寅恪、 郑振铎、 林培志等人的文章的支持下,胡适关于孙悟空“外来说”的观点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了这场争论的主流地位。
C. 金克木、 刘毓忱、 龚维英等学者分别从故事情节、 创作时间、 形象溯源等角度进行分析,来证明孙悟空形象“本土说”的正确性。
D. 虽然季羡林的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又引发学者关注“外来说”, 但本文认为, 他其实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并演化为“混血说”。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存在争议的学术话题,我们去厘清它流变的轨迹,在反思与总结中归纳其发展规律, 比盲目反驳或赞同更有意义。
B. 在研究学术问题时, 人们要提高自己研究的准确性和观点的说服力,可以运用引用典籍、追根溯源、深入考证等方法。
C. 从文章对吴晓玲和季羡林两位学者研究的介绍中可看出,《罗摩衍那》这本著作对研究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有重要作用。
D. 相比研究文化间相互影响的蛛丝马迹,在平等对话前提下研究本民族文学如何以独特面貌走上世界文学舞台作用更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土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唐代李公佐所著《古岳渎经》中记载的“无支祁”,其语音源头是梵文Makara音译在吴、粤方言中的变异。
B. 据《山海经》记载, 无支祁是上古奇妖, “形若猿猴, 金目雪牙, 轻利倏忽” ,大禹治淮水时,命应龙擒获了无支祁,把它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
C. “要想研究孙悟空的家谱,是比较困难的,不可否认,他身上有中国固有的神话传统; 但是也同样不可否认,他身上也有一些印度的东西。 ”
D. 有学者考证,《罗摩衍那》传入中国的道路有: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川、滇、缅的通道和青藏之间的麝香之路
4. 同属“混血说”, 但萧兵和赵国华的观点并不相同。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4分)
5. 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土强调: “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一学术争鸣的积极意文。(6分)
高二语文试题第 3 页 (共 10 页)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满地庄稼 付春生
我以前从不知道一块荒地是什么样子。当我走进一块地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是欣欣向荣和郁郁葱葱,种子和秧苗才是主旋律。 那时,所有的田地都是光鲜的,温和的,充满生机的, 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在上升——期待, 让一切为庄稼的付出都变得值得和不可阻挡。
①从一道沟, 到另一道沟,那时不管是水地,还是旱地, 只要不下雨,到处都可以看到农人的影子, 他们不是在拔草, 就是在间苗。 阳光从他们额头倾泻下来,白皙的皮肤变成了土地的颜色,麦子的颜色。
土声土气的一声 “到地里去呀” ,这是农人们经常说的一句家常话。 从修地开始,这样的回答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祖先们看到任何一块有开发价值的地,都舍不得扔下。就这么点沟沟岭岭, 像裁缝师利用好一块布一样,精心设计,巧妙布局——②大的, 能走手扶拖拉机; 小的, 还放不下一张犁。 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反正不能让任何一块能利用的土地废弃。
农人们也绝不会怠慢任何一块土地。 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婴儿一样,给予它们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呵护。地饿了,就给它们追点肥。 杂合了青草的土经过了猪圈的发酵和酝酿, 变成了激发土地激情的一种力量——原来板结无力的地,立马变得暄腾起来,活跃起来,养分充足,像心情舒畅的人一样。
经过精心规划, 农人们懂得哪一块地该种什么,多长时间轮换。 播种的时候,农人们总是满怀着激情把每一个步骤、 每一项程序都做得非常充分, 扎实。 等所有种子都种到地里,秧苗一点点长出、 一点点变大的时候,整个沟沟岔岔都成了丰富的杰作,该开花儿的开花儿,该吐穗儿的吐穗儿,一个个极尽风情,生机勃勃的画作豁然而出。
那时满山遍野呈现的是一种秩序和繁荣,一种精神和气度。 以山水为背景,花木为依托, 鸟声为伴奏,庄稼把人们的情思,都化成了寓意饱满的意象。 从山坡上往下看,黍子是柔的,麦子是密的,挨挨挤挤在一起。 叶子手拉着手,一绺绺,把整个田地都装饰一新。 ③当风儿刮来的时候, 快乐生长的黍麦翩翩起舞, 任意摇摆,站立, 起伏, 变换着各种姿态,呈现一种舒缓之美,优雅之美,韵律之美。
玉米和黍麦都排列有序,叶子颀长,但不同的是玉米给人一种宽广博大、 沉郁厚重的感觉,充满了英雄气概。 根根玉米也不似麦黍那样纤细,它让人感到一股力量,一种神秘。 尤其是拔节的时候,急迫,紧促,急不可待,那是对丰收的渴望。
低处的,是红薯的舞台。 长大后,蔓匍匐在地上。 这可不是柔弱,而是生存的另一种状态。 它们借助着大地的脉搏,延伸,爬行,让更多的子孙在藤上立足,接受阳光和雨露。 叶子层层铺展, 为红薯提供了一个隐蔽空间,让它们心无旁骛,不受任何搅扰。
高二语文试题第 4 页 (共 10 页)
那时, 不论黄豆、 高粱、 芝麻,还是红薯、 萝卜、 土豆,④这些庄稼长在地里, 它们的气息是温和的,谦逊的, 有教养的, 不像满地的荒草, 为所欲为, 由着性子生长。
怎样才能抑制住地里的草 唯有种庄稼。 庄稼和草天生就是一对死对头,但草欺软怕硬,庄稼茂盛了,草就低下了头。 其实,草看似一时销声匿迹,但它们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土地的反扑。 村里建厂后, 年轻的农人被招进了厂里,有着不菲的收入。 他们开始慢慢懈怠, 不管不顾土地了。 庄稼开始无精打采,根本压不住草,草终于占了上风。 路上的草开始发威,几乎盖住了路以前的模样。 山里的野猪也凭着满山遍野的草的护障,悄然跑了出来,在玉米棒子上啃,在红薯地里刨,把本来收成不好的粮食糟蹋得更惨了。一年, 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年轻的农人们后来干脆就不种地了,多少年祖辈们留下来的土地开始荒芜,慢慢显出了颓废的模样。
岳父去世后,要葬回祖坟。 我很多年前曾去过一次,当时岳父还健在,带着我专门看了那个地方。 那时, 庄稼郁郁葱葱,祖坟的周边还都种着地,坟头突兀,非常显眼。但后来,已完全荒芜了。 祖坟的位置很润湿,曾是种稻子的地方。 几年不种,已长满了芦苇。 虽然还不到最旺盛时节,但已经很高很高,超过了民房那么多。 我们怎么也找不到祖坟了。 是荒芜让我们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祖先的脚印。 祖先,淹没在野草里。
岳父的老家已坍塌了,满地杂草,有的已长到了一人多高。 院子里堆满了人们运来的塑料袋、 破油桶、 碎酒瓶等垃圾,有的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妻子、 岳母和大姐来回踱着步,回忆着曾经住过的小屋,不禁感叹:还是要把房子盖起来呀。 以后假如从城里回来,这里还是一个家,不盖就是一堆废墟了。 是啊,不盖会更加荒凉,曾经的过往、回忆,父亲的关怀,母亲的疼爱,姊妹的游戏,一家人的快乐,都统统化成了废墟。
我近期回家路过一道沟的沟口时, 意外发现农人们又种上一块红薯地。 土地清新,田埂整齐, 一棵棵秧苗长在地里,看起来非常瘦小,但已有了足够对付风雨的能力。 我想,红薯几个月后,依然会蓬勃满地。
因为有庄稼在,大地就格外不同。 农人们已感受到了这种迥异,感受到了新农村带来的气象——有庄稼的大地是诗意的、 人文的,只要有它们在,农人们就不会感到焦躁和不安,不会感到困惑和无奈。 这是一种生活的充实、 富足和惬意。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到地里去呀”, 这句话是农人之间常用的一句招呼语,看似有些土气,却反映出农人劳作的不间断和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B. 农人按照规范的步骤、程序来播种,秧苗在沟沟岔岔中不断生长,开花吐穗, 生机勃勃, 漫山遍野呈现出繁荣有序的景象。
C. 玉米和黍麦都是常见庄稼, 但在作者看来,玉米更宽广厚重,寄托着农人对丰收的渴望,而黍麦太纤细,对收获贡献不灭。
D. 在一道沟的沟口,有农人新种的一块红薯地,虽然红薯秧苗还比较瘦小,但是作者对它们能战胜风雨、蓬勃生长充满信心。
高二语文试题第 5 面 性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使用 “从……到……” “不管……还是……” “只要……都……”等关联词,充分展现出农人的勤劳。
B. 句子②选用“手扶拖拉机”和“犁”两种常见农业器械, 作为比照田地大小的衡量物,就地取材,巧妙自然。
C. 句子③句式丰富多样,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富于变化, 活泼灵动地展现出黍麦快乐生长时的各种美好姿态。
D. 句子④运用对比手法,将温和谦逊的庄稼和为所欲为的荒草进行对比,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二者的褒贬态度。
8. 文中两个加点词“力量”的含意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9. 有评论认为付春生的乡土散文“在写痛中体现出对生存意义的思考”。请谈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贤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祭, 则弗臣也;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二:
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 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 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能全天之所性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 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 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
高二语文试题第 6 页 (共 10 页)
于教;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故子贡问孔子曰: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 “吾何足以称哉 无以, 则好学而不厌, 好教而不倦, 其惟此邪! ”贤主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力不能①问②然后③语之④语之而不知⑤虽舍之⑥可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怨, 文中指埋怨,与《<论语>十二章》中“可以群, 可以怨”的“怨”词义不同。
B. 记问之学,指记诵书本,以资应答问难的学问。文中说只懂这种学问不足为人师。
C. 益, 指增多、增加, 与《苏武传》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的“益”词义相同。
D. 强, 文中指勉强、 强迫, 与 《屈原列传》 中“博闻强志” 的“强”词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在学习途径中,最困难的是找到严厉的老师,只有老师严厉了, 然后道才会受到尊重。
B.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要先易后难,讲究循序渐进,等到时间一长,问题就解决了。
C. 材料二认为,善于学习的人,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耳、 眼、 口等感官,保全上天造就的本性而不毁坏。
D. 材料二对教育和学习给予了极大肯定,认为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2) 无以,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14. 在尊师方面, 两则材料中贤君的做法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请简要概括。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 完成15~16题。
春半久雨走笔 方回
万事心空口亦箝,如何感事气犹炎。
落花满砚慵磨墨,乳燕归梁急卷窗。
诗句妄希敲月贾, 郡符深愧钓滩严[注]。
千愁万恨都消处,笑指邻楼一酒帘。
[注]严, 即严光,汉光武帝刘秀的好友,拒绝刘秀做官邀请,隐于富春江畔垂钓。
高二语文试题第 7 页 (共 10 页)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在首句直抒胸臆,说自己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 心里空了,想把嘴巴也闭起来,不再去评论多言。
B. “感事”是感慨世事变迁,“气犹炎”是心气郁结,若灼若烧,诗人用反问语气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宁。
C. 春已过半,久雨未晴,诗人望着飘零在砚台的落花,心情慵懒,连墨也懒得去磨了,借景来抒发愁绪。
D. 诗人在颈联化用贾岛和严光两个典故,委婉表达了自己想学贾岛月下吟诗和严光隐居江边垂钓的想法。
16. 诗歌的第四句和第八句都用了“帘”的意象,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 体现了士兵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也展现出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
(2) 古人常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是“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则说“ ,用反问之句,推究盛衰之理。
(3) 小华在研究地方风物时发现,古诗词中有不少将地名与当地特色物产结合在一起的情况,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类似这种诗句还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19题。
元旦期间,“冰城”哈尔滨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实际上,这也正是当下最醒目的文旅新气象。 A , 地区的人又环境更加引人入胜,而这首先就体现在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以及一处处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红极一时的淄博烧烤, 到火爆全网的“村超” “村BA” ; 从西安大唐不夜城,到洛阳汉服小姐姐……过去的一年里,①我们见到了太多文旅创意的优秀,②也见证了太多网红城市趁势崛起的佳话。③这些成功案例传递出一个信息:④对于城市来说,⑤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虽然是一大优势,团况且这并不意味着全部。⑦科学谋划能将优势替换为胜势, ⑧谱写城市新的传奇。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用走心的公共服务,将流量经济转化为存量经济。
高二语文试题第 8 页 (共 10 页)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从远方吹进城的风,.给城市带来了 【甲】不同寻常的礼物,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人才察觉得到,就像对花粉敏感的人,闻到空气中的花粉就会直【乙】打喷嚏。
一天, 不知道从哪里飘来一阵裹着孢子的风,吹到城里路边的花坛里,于是几簇蘑菇就在这里发了芽。没有人发现这事, 除了小工马可瓦尔多,他每天早上正是在那里乘电车。
这个马可瓦尔多, 有着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标志牌、 红绿灯、 橱窗、霓虹灯、宣传画,那些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吸引人注意力的东西,都从来挽留不住马可瓦尔多的目光——他看这些东西就好似一眼扫过沙漠里的沙子。 然而, 树枝上一片发黄的树叶, 缠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却从来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没有一只马背上的牛虻,没有一个桌上的蛀虫洞,没有一块人行道上被碾扁的无花果皮,是不会被他注意到的。通过它们,可以发现季节的变化,心里的欲望,自身存在的渺小。
于是一天早上,当他等着电车把自己带到那个他做体力活的Sbav公司去时,在站牌附近, 他找着了什么不同一般的东西,就在沿着林荫道的那片没有生育能力、 生着硬皮的土地里:在某些地方,比如树桩上面,好像都隆起了【丙】一堆堆肿块,这边一点儿、那边一点儿地露出了那圆圆的地下部分。
他蹲下身去系鞋带,又仔细看了个清楚,然后高兴地说【丁】 : “是蘑菇,真正的蘑菇,它们正从城市的中心冒出头来! ”
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甲】处成语“不同寻常”也可以换为“异乎寻常”。
B. 【乙】处“打喷嚏”中“嚏”的读音为“tì”。
C. 【丙】处“肿块”是指蘑菇生长时顶起的鼓包。
D. 【丁】处冒号的用法是解释说明。
高二语文试题第 9 页 (共 10 页)
2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3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如改成:“他会注意到每一只马背上的牛虻、 每一个桌上的蛀虫洞、每一块人行道上碾扁的无花果皮。”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青年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有人列出很多“高分答案” 如考名校、 进体制、 高收入等, 说达到这些标准才算是优秀人才; 只有人认为应该做“满分自己”. 无论是志在高远还是追求平淡,只要自己觉得满意就算是优秀。
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