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 首创中央集权制度的秦始皇
[课标要求]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从质子之子到少年秦王
1.出生:吕不韦小妾赵姬所生,取名为政。
2.即位:公元前247年,庄襄王病逝,年仅12岁的嬴政登上王位,由吕不韦辅政。
3.初显雄才大略
(1)公元前238年,嬴政一举消灭嫪毐集团发动的叛乱。
(2)公元前237年,嬴政免去吕不韦的相职,大权独揽。
二、十年兼并,统一中国
1.准备:用人唯才,虚己待人,广招天下英才。
2.战略方针:远交近攻、分化瓦解、集中力量、各个击破、选准时机进行决战。
3.进程
(1)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2)公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225年,秦军攻魏,魏亡。(3)公元前223年灭楚。(4)公元前222年,燕、赵彻底灭亡。(5)公元前221年秦军灭齐。
4.结果: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重点精讲]
1.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2)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比较稳固的民族共同体,为统一奠定了民族基础。
(3)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和平。
(4)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秦统一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中国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疆域辽阔的封建国家正式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上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国家走向统一;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加强民族交流融合。
深化探究
材料 秦军扫六合得天下一统,兵威之猛世所罕见,无论哪个将领指挥大军,都可打出辉煌的战绩。
思考
秦军能一再大捷并最终一统天下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在六国中最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是根本条件;嬴政具有雄才大略,用人唯才,采用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等也加快了统一进程;顺应民意,得道多助。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1.北击匈奴,南伐百越
(1)北击匈奴
①原因:匈奴常深入中原进行袭扰掠夺;秦始皇为了北部边疆安全。
②措施:伐匈奴,夺河套,设置县,徙民
耕垦戍守;修筑万里长城。
(2)南伐百越
①派屠睢率军南征,统一东南和岭南地区,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迁徙数十万人与越人杂居。②公元前214年后开凿了灵渠。
(3)意义
①秦朝疆域扩大到东至大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至陇西,南及南海,北及长城内外。②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使我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历史评价]
如何认识秦始皇修筑长城?
(1)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外敌入侵;保障了沿边人民的生产生活;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中华民族的象征。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秦暴政的表现,激化了社会矛盾。
2.创建中央集权制
(1)更改名号,自称“始皇帝”。
(2)中央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设九卿。
(3)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
(5)另外,将六国贵族后裔连同富豪一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迁到咸阳,集中监视;将六国故都原有的城郭及所建的边城、关塞一律拆毁;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晚年下令“焚书坑儒”,禁止私学。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重点精讲]
为何说丞相等三公的设置加强了专制集权?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之间各自分权,互不统属,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使军政大权都集中于皇帝手中。
[教材互补]
三公九卿和郡县制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措 ( http: / / www.21cnjy.com )施……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人民版)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材料 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们对周王室除了有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贡、服役和保卫的义务外,还在封地内享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宗法制与周礼遭到破坏后,王室就失去控制各诸侯的力量,走向灭亡。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纵在皇帝手中,“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将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
思考
(1)西周和秦朝各推行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二者的演变体现出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2)与分封制相比,为何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1)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趋势:由地方分权趋向于中央集权。
(2)分封制下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极大自主权,爵位世袭,极易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有任期限制,大权集于中央,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探究点2 专制主义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材料
思考
(1)结合材料说一说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包含的主要内容。
(2)由材料信息说一说秦政府各职能机构之间权力运行体现的原则与作用。
答案 (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官吏选拔制度等。
(2)原则: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体现了中央集权、皇权专制、官员间分权制衡等原则。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1.穷奢极欲:建造众多的宫殿及离宫别馆。
2.大兴土木:修建陵墓、筑长城、造离宫、筑驰道。
3.横征暴敛:各项工程所需的大量财力物力都要由人民负担,农民需将收获量的2/3上缴国家。
4.严刑酷法:死刑有车裂等10多种:一人有罪,家族邻里都要“连坐”。
五、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1.功绩
(1)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2.过失
(1)大兴土木,大大加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人民的赋役负担。(2)以刑杀为威,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3)焚书坑儒,毁坏了大批文化典籍。总之,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又有大过的封建皇帝。
[重点精讲]
秦始皇的功过
(1)功:①国家统一:结束战乱,统一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扩展疆域。②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③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④文化:统一文字、律法,促进文化交流。⑤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2)过:①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②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历史评价]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深化探究
材料 下面是几位网民对于秦始皇的几种的观点和看法:
观点一
君临天下 世间孤独
观点二 始皇帝首先一点,在统一文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量衡上的功劳,才是真正对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上的第一次统一。作一个假设,如果始皇帝没有这些政策,只怕现在还没有汉族,取而代之的是秦、晋、燕、齐、楚五族。
观点三 如果你们换成是生活在他统治的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估计你们都会刺杀他,都会造反。什么叫天下皆叛之?张良长的像个女人,身子单薄的很,都有胆要杀他。刘邦连街上流氓也不算,最多算乡间土流氓,不是也提三尺剑造反了。
思考
(1)概括说明以上网民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评价了秦始皇?
(2)很多历史人物都具有多面性,说一说自己对秦始皇的观点。
答案 (1)评价角度:统一全国,创立制度;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导致亡国。
(2)观点:创建制度——智慧的君主;全面统一——远见的君主;焚书酷刑——残暴的君主;大兴土木——贪婪的君主。
课堂小结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严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答案 B
解析 “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被相继灭亡;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
2.秦王嬴政发动的兼并战争( )
①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②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③顺应了人民的愿望 ④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秦国通过兼并战争,灭掉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3.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答案 C
解析 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 ( http: / / www.21cnjy.com )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可以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最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备选项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5.秦始皇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B.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D.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虽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 ( http: / / www.21cnjy.com )献,但是因为他的暴政,导致了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未能使国家经济繁荣发展。所以A项部分内容不符合史实。
6.下列秦始皇所做的贡献中,你认为最大的是什么?说一说理由。
(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开凿灵渠和修筑长城。
(4)结束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统一。
答案 选项(1),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选项(2),对我国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选项(3),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选项(4),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解析 从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秦始皇所做的这几件事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故此题无固定答案。解答时,任选一项即可,但应陈述理由。
[探究与思考]
1.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1)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多为后世所承袭。
2.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是由于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开创了中国统一大业的第一人,从统一的版图、文字、法律、度量衡、货币到万里长城,无不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皇帝,也是世界古代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一位帝王。有人说他是大暴君,是由于他以刑杀为威,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并焚书坑儒,毁坏了大批文化典籍。
[基础达标]
1.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永恒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
A.秦统一六国
B.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C.秦朝修筑长城
D.秦朝在“西南夷”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答案 A
解析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故A项最符合题意。
2.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答案 B
解析 由“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可知,“陛下”代称“皇帝”说明了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3.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最主要是在于( )
A.郡县官吏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B.郡县是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
C.郡县官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D.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和控制
答案 D
解析 郡县制的实行,克服了分封制下诸侯王位世袭的弊端,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 )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诸侯国就在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服的地区设立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长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燕、赵长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延伸而形成的。
5.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D
解析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最重大的历史贡献,因此答案为D项。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书同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 (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络;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解析 第(1)问,先依据材料总结出秦始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事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第(2)问,实际考查对“焚坑事件”的评价问题,“要商量”是指毛泽东对郭沫若全面否定“焚坑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全面的分析,又要指出其危害,也要看到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7.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请回答:
(1)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
(2)李贽认为秦始皇“未可轻议”,反映了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什么特点?
答案 (1)秦始皇结束长期以来的诸侯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旧制度,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秦始皇有功有过,既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帝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统治残暴的皇帝。学案2 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征战四方与继承皇位
1.年轻将领
(1)李世民自幼“尚威武”,“好弓矢”;开朗豪放,善交良友;酷爱并擅长书法,喜欢吟诗作文。
(2)在隋末社会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受李渊之托在河东组织反隋力量。
(3)李渊起兵太原后,李世民屡立功勋,被任命为右领军都督,正式开始了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
(4)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此后五年间挂帅征战四方,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玄武门之变
(1)起因:随着唐初统一战争节节胜利,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李建成对军功不断扩大的李世民产生猜忌。
(2)概况:①李建成与李元吉联合谋杀李世民;李世民与属下商议决定先发制人。
②李世民密奏太子、齐王想加害自己,高祖决定次日早朝时查问。
③秦王在玄武门埋下伏兵,袭杀太子和齐王。
(3)结果: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继承皇位。
二、贞观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
1.主要原因
(1)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
(2)确立“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和“与民休息”“静以抚之”的施政方略。
(3)大力推行屯田,奖励垦荒。经常派大臣巡视各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4)力倡节俭,以减轻百姓负担。
2.概况:出马牛布野、“天下大治而风俗移”、外户不闭的繁荣安定景象。
[深化理解]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概念辨析]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唐太宗在位期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626~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精讲]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唐太宗统治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2)表现:①选贤任能,革新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唐律》等。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⑤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加强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贞观之治”的原因
材料 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研究李世民,与魏徵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
思考
(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什么成就?
(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成为后世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
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
(2)原因:吸取隋朝暴政、拒谏灭亡的教训。
影响:减少了决策失误,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探究点2 “贞观之治”的表现
材料一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唐]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思考
(1)说一说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信息?
(2)结合三则材料的共性命置一个恰当的主题名称。
答案 (1)信息:浅层信息:这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唐太宗的施政用人原则、贞观时期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物产的丰富状况、文成公主和亲西藏的史实。
深层信息: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开创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一代明君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
(2)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等。
三、唐太宗的开明统治
1.广求贤才,知人善任。
(1)广开才路,广求贤才;广兴学校,发展科举,增加考试科目。
(2)求才不拘一格,“有才辄举”。
(3)用人不求全责备,“舍短取长”,使“人尽其才”。
(4)强调用人要明辨正邪善恶;注意官吏的实际表现。
2.求谏纳谏,从谏如流
(1)令百官上书言事。百官奏疏纷呈,唐太宗一一披阅。要求臣僚“极言规谏”“不利于人”的事。采取奖赏的办法,鼓励臣下直谏。
(2)在唐太宗的积极倡导下,谏诤之风盛极一时,谏诤之风的兴起,使唐太宗能集思广益,避免或消除决策的失误。
3.进步的民族观
(1)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华夷“爱之如一”,“绥之以德”。
(2)与突厥的关系:派李靖出击东突 ( http: / / www.21cnjy.com )厥,630年俘获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随后,厚待东突厥各部首领。北方各族纷纷归附,被奉上“天可汗”的尊号。后来派军平定西突厥的高昌,统一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3)与吐蕃的关系:实行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重点精讲]
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的原因:
唐太宗视华、夷为一家,推行较为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和平等的民族政策,采取战争、和平、册封、和亲等灵活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赖。
[教材互补]
唐太宗进军西域的胜利,巩固了西北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人民版)
[重点精讲]
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特点:
(1)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2)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唐朝居主体地位。
(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4)各民族的发展促进边疆的开发,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
(5)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四方拥戴的“天可汗”
材料 630年三月,西域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
思考
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和晚年的得意感言反映了什么道理?
答案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前代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
探究点2 唐太宗的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材料 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唐,官员、僧侣和佛教信徒在路边迎接取经队伍和经书。
思考
图片是直观生动的历史,读图能力是备考要求之一。从此图中你可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 浅层信息:可据此了解到唐太宗时期人们的衣饰、信仰等习俗,交通、运输工具等状况。
深层信息:开明的宗教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四、晚年的奢纵与自省
1.贞观后期,唐太宗由“清静”转向“奢纵”,开始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劳民伤财。
2.魏徵上呈《十渐不克终疏》,太宗大受震撼。
3.去世前公开承认自己的奢纵之过,要后代子孙引以为戒。
[特别提示]
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深化探究
材料 不同时期唐太宗对谏言的态度变化:
贞观初年―→“悦而从之”
↓
贞观中期―→“勉强受谏、渐恶直言”
↓
魏徵死后―→对进谏者“面加穷诘”
思考
(1)分析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谏言“悦而从之”的心理因素。
(2)晚年唐太宗为什么不愿纳谏了?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吗?
(3)你怎样看待上述变化?
答案 (1)吸取隋亡教训;百废待兴需帝王励精图治;李世民进取心强盛,魏徵勇于直谏等。
(2)隋亡教训已远去;大唐发展、强大;进取心减退;魏徵等去世。但不是昏君。
(3)可从皇权独尊、束缚力大小、时代环境变迁等因素分析。
课堂小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对后世还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2.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
A.慎用刑法 B.轻徭薄赋
C.完善科举 D.重视纳谏
答案 C
解析 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3.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 )
A.重用贤臣 B.励精图治
C.勤于政事 D.吸取隋亡的教训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可看作是B项的表现,故选B项。
4.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答案 B
解析 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四个选项中,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只有B项。
5.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修筑驰道,统一文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④是秦始皇的活动,可直接排除,故答案为A项。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判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
答案 (1)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史实: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的措施。
(2)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政策或措施: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等。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
解析 第(1)题,第一问要根据材料信息归纳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第二问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第(2)题,要从材料信息出发,得出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第(3)题,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与思考]
1.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注意吸取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经验教训,“与民休息”;推行屯田,奖励垦荒,收到效果;广求贤才,知人善任,能干的文臣都为贞观之治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求谏纳谏,从谏如流,谏诤之风的兴起,使唐太宗集思广益,避免或消除决策的失误,对促成贞观之治起到了极大作用;唐太宗进步的民族观,开明的民族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2.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广开才路,广求贤才;求才不拘一格;用人不求全责备;用人要明辨正邪善恶,辨别的根本标准是清廉与否。
3.唐太宗能够求谏纳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谏如流的主观原因:唐太宗非常注意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勇于纳谏;客观原因:历史上暴君拒谏饰非、视谏臣为仇敌而导致国破身亡的教训。
4.唐太宗成为四方拥戴的“天可汗”的主要原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纷纷归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基础达标]
1.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 )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 D
解析 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
2.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 )
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
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
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
答案 B
解析 封建统治者中有贤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能吸取历史教训,通常采取轻徭薄赋或休养生息的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强调“存百姓”主要是看到历史上暴政亡国亡天下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和巩固正常的封建统治而重视“存百姓”,故B项正确。
3.唐太宗曾多次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缓和水与舟的关系,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 ②减轻赋税 ③减轻刑罚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水与舟代表了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④是加强统治,没有涉及人民,应排除。
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
C.民族团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农业政策;B项与蔬菜品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引进无关;C项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政策;由于唐太宗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
5.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答案 B
解析 唐太宗放弃了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朕所目见。故夙愿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迫严急,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原因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贞观之治有何认识?
答案 (1)有。正是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实质: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图: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群众的劳役负担仍然很重。
(4)唐太宗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注意调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政策,爱惜民力,终于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但即使是在治世,农民所受剥削依然很重,这是地主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网民“远方的云”在其电子空间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表了对唐太宗的评价:“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反躬自省,一代名君。”
材料二 毛泽东也曾说过:“领导干部归结起来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由此可见人才的选拔和利用在治理国家、兴盛事业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举例说一说自己对材料一中关于唐太宗评价的认识。
(2)毛泽东与李世民都善于发现使用干部。说一说李世民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对当时历史有何作用和影响?
答案 (1)立志推翻暴君,起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隋;统兵消灭割据势力,成为杰出统帅和军事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局面;晚年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等。
(2)用人:不论出身,“有才辄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李建成旧部魏徵;“舍短取长,人尽其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作用和影响: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贞观之治”。
解析 举例时只需列举主要事件即可,不需太详细;弄清设问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回答。学案3 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
[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幼年继位,铲除鳌拜
1.1661年玄烨即位,是为清康熙帝。后由祖母孝庄文皇后抚养成人。
2.铲除鳌拜
(1)原因:辅臣鳌拜结党营私。1667年康熙帝亲政后,鳌拜变本加厉。
(2)简况:苦练武艺,于1669年指挥“娃娃兵”,将鳌拜擒获并革职拘禁。
(3)意义:稳定了政局。
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平定三藩
(1)起因:三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广树党羽,霸占土地,并造成政府财政的巨大困难。
(2)简况:①1673年康熙帝下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撤藩。②清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平定陕西,继而迫降耿、尚,最后集中兵力围攻吴三桂。③1681年,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结束了。
[历史评价]
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2.统一台湾
(1)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部驱逐荷兰殖民者。
(2)台湾与大陆的统一:1683年,施琅率军攻下澎湖,清军胜利进驻台湾。
[历史评价]
清朝设置台湾府,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及对台湾的开发,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巩固了东南海防。
3.抗击沙俄侵略
(1)背景:①清初,俄军侵入黑龙江流域。清军多次进剿,俄军卷土重来。清政府多次交涉未果。
②平定三藩战争结束,康熙帝积极备战。
(2)两次雅克萨之战
①1685年夏,康熙帝令彭春等率军围攻雅克萨。俄背信弃义,重新占领雅克萨。
②1686年,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清军再次攻打雅克萨。
(3)结果:1689年,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遏制了沙俄的对华侵略野心。
4.平定噶尔丹叛乱
(1)起因:噶尔丹势力强大,并且于1 ( http: / / www.21cnjy.com )688年勾结俄军,使正在抵御沙俄入侵的漠北喀尔喀蒙古败退漠南。噶尔丹进而攻入内蒙古,直接威胁京城的安全。
(2)历程:①康熙帝亲率大军与噶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丹激战于乌兰布通。②1691年举行多伦会盟孤立了噶尔丹。③后来,康熙帝又两次亲征,彻底击溃叛军。(后来康熙帝又发兵入藏,驱逐了准噶尔部新首领发动的叛乱,恢复了西藏的社会秩序。)
[易混易错]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重点精讲]
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的各项举措的重大意义:
(1)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实行与内地大体相同的政策,巩固了东南海疆,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亲征噶尔丹,取得全歼 ( http: / / www.21cnjy.com )顽敌的伟大胜利,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大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清朝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成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重点精讲]
康熙帝一生的功绩
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击退沙俄侵略;尊重各族文化传统;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等。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平定“三藩”
材料 见下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思考
(1)据上图指出“三藩之乱”中的“三藩”指什么?
(2)据所学知识分析平定“三藩之乱”的成与败。
(3)清朝平定“三藩之乱”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2)平定三藩起义,从根本上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政权的胜利,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义,虽然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使汉人的江山一度有恢复的可能,但他毕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大汉奸,是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
(3)清朝的平叛避免了国家的分裂,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此后,清廷开始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探究点2 收复台湾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材料二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黜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思考
(1)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性质上有何不同?
(2)结合康熙一生事迹,分别举一例与上述性质一致的活动。
答案 (1)事件: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
性质:前者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后者是反对割据分裂的斗争。
(2)举例:反侵略:抗击沙俄。
反分裂:平定三藩或平定准噶尔叛乱。
探究点3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材料 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和流入黑龙江的河川,全属中国;以北一带土地及河流,全属俄国。 乌第河流域划为待议地区,留待以后再议。
思考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在条约签订后的150多年间,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使黑龙江流域在此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的边界冲突。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三、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领域大有作为
1.加强中央集权:康熙帝重建内阁及翰林院,并设南书房,选用品才兼优的文臣拟旨和处理密奏。
2.发展社会经济
(1)大力奖励垦荒;(2)承认农民占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明朝藩王土地的所有权;(3)实行赈灾,减免赋税;(4)实行摊丁入亩;(5)治理河患,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提倡理学,编纂书籍
(1)提倡理学
①南巡亲谒孔庙;②对历史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优礼有加;③推尊朱熹,推重程朱理学;提拔“理学名臣”;④颁布《圣谕十六条》,要求全国遵照执行。
(2)编纂书籍
①编撰《周易折中》《日讲四书解义》和钦定的《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等。
②亲赐《古今图书集成》书名,并令继续修行。
[重点精讲]
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康熙:主要是武力平叛。
时代特征:唐朝,封建社会繁荣时期,中国全面领先于世界;清朝,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
[教材互补]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执政的61年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土,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岳麓版)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人民版)
深化探究
材料 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思考
上述材料体现了康熙帝什么样的统治理念?
答案 康熙帝强调兴礼教,崇尚儒学;轻徭薄赋,与民生息。
四、恩威并用,加强思想控制
1.开博学鸿词科
(1)起因:清朝初年,由于民族矛盾尖锐,一些汉族士人不愿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2)第一次开博学鸿词科:1678年。
(3)作用:扩大了清政权的支持面。
2.兴文字狱
(1)对象:不愿顺从清朝统治,甚至“向明背清”的汉族士人。
(2)含义:从文人作品中摘取字句来定罪的狱案。
(3)典例:南山案。
(4)影响:康熙帝及其子孙处罪过于严厉,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关键点拨]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闭关政策开始推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可怕的伏笔。
[方法技巧]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深化探究
材料 清朝一共在北京举行过两次博学鸿词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初康熙十七年,令在京官员在外督抚及学政,推荐举行兼优文词卓越的人,不论有无官职,是否秀才,一律到京考试,结果全国推荐一百四十三人,考取五十人。
思考
清初为什么要举行博学鸿词科?
答案 清朝初年,由于民族矛盾尖锐,一些汉族士人不愿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为了笼络明末隐居的知识分子,便举行了博学鸿词科。
课堂小结
康乾时期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后的辉 ( http: / / www.21cnjy.com )煌”。 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康熙在位的61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维护国家主权,击退沙俄入侵,巩固了东北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总之,在巩固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康熙帝表现出其杰出的统治才能,为缔造和巩固空前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康熙初年,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稳的江山。“根基未稳”的表现不包括( )
A.统一全国的任务仍然繁重
B.沙俄势力侵入东北地区
C.满汉间的民族矛盾仍很尖锐
D.清军还未能进入山海关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是当时存在的社会形势,D项不正确,清军早已入关并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2.清初,广大人民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其原因在于平定叛乱有利于( )
A.维护国家统一,减轻老百姓的痛苦
B.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C.清政府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D.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 A
解析 三藩割据,造成了国家的分裂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面,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广大人民支持康熙平定叛乱,是从维护国家统一这一大局出发的。
3.康熙帝统一台湾和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相同作用是( )
A.打击了分裂势力 B.打击了殖民侵略
C.加强了边防力量 D.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 D
解析 统一台湾打击了分裂 ( http: / / www.21cnjy.com )割据势力,是内政问题;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是反侵略、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在作用上都巩固了国家统一,故答案为D。
4.康熙帝在北京孔庙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其作用不包括( )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缓和了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
C.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D.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 此时清军入关不久,中国的民族矛盾主要是满汉之间的矛盾。
5.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现在有的历史学家又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②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 ④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⑤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要从在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领域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对比思考,③项属于应肯定的现象,故B项最佳。
6.阅读下列材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台湾外纪》
请回答:
(1)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2)为此,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答案 (1)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2)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解析 第(1)问,应从台湾问题是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着手分析。第(2)问的“措施”要从收复和管理两个角度进行说明,“意义”应从台湾、台湾与大陆、中国等角度进行回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与思考]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人率兵到达夷州(今台湾);
(2)元朝时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3)清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中俄雅克萨之战的意义: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遏制了沙俄的对华侵略野心。
3.清朝前期中国疆域的情况:西跨帕米尔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东南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
4.康熙年间耕地面积增长呈递增趋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尤其康熙六十一年,增加迅猛。主要原因是久经破坏的农业急需恢复,康熙帝大力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为治理水患,对黄河下游淤塞严重的河段作了比较全面的治理,大片遭洪水淹没的土地变成了米粮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
[基础达标]
1.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和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两种势力都( )
A.拥有较大的势力
B.严重威胁皇权
C.有称帝的野心
D.不服从皇帝命令
答案 B
解析 康熙帝采取的举措,从根本上说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基本制度,该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严重威胁皇权是康熙帝剪除这两种势力的主要原因。
2.下图所示事件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维护了中国边界170多年的稳定
答案 C
解析 四个备选项本身都正确,但维护领土主权应是最主要的。
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 )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进兵台湾时
答案 A
解析 从诗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地点是天山及沙漠地区,发生了战事,皇帝亲征。据此判定是平定噶尔丹叛乱。
4.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答案 C
解析 康熙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稳定边疆,客观上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5.了解了康熙帝后,有学生想就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状况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认为下列标题最适合的是(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民族的觉醒
答案 A
解析 康熙帝统治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康熙盛世”,但落后于世界潮流,“帝国的彷徨”最能体现康熙时代的社会状况。
[能力提升]
6.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尽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一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答案 (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解析 第(1)问,依据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文字的字体是小篆,材料中缺的是“皇帝”二字。第(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帝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