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真题汇编: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
一、单选题
1.(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历年真题)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2.(2023·北京市市辖区·历年真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曲辕犁模型
A. A B. B C. C D. D
3.(2023·重庆市·历年真题)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4.(202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年真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三个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 人类的起源 B. 原始农耕生活 C. 远古的传说 D. 早期国家产生
5.(2023·河南省·历年真题)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 产生时间最早 B. 居于核心地位 C. 发展相对独立 D. 体系最为完备
6.(2023·甘肃省金昌市·历年真题)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7.(2023·广东省广州市·历年真题)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8.(2023·福建省·历年真题)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 先民的审美观念 B. 国家的政治形态 C. 汉字的基本结构 D. 青铜的冶炼技术
9.(2023·甘肃省兰州市·历年真题)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 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10.(2023·重庆市·历年真题)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 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 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 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 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11.(2023·四川省宜宾市·历年真题)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A. 早期人类起源 B. 原始农耕生活 C. 远古炎黄联盟 D. 早期国家产生
12.(2023·黑龙江省鹤岗市·历年真题)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 黄帝和蚩尤 B. 炎帝和蚩尤 C. 黄帝和炎帝 D. 尧、舜、禹
13.(2023·山东省潍坊市·历年真题)“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14.(2023·贵州省铜仁市·历年真题)如图是根据远古人类考古遗址绘制的复原画。至今,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15.(2023·山东省青岛市·历年真题)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16.(2023·山东省菏泽市·历年真题)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 能够饲养家畜 B. 广泛使用石器 C. 过着定居生活 D. 从事农业生产
17.(2023·全国·历年真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 水稻 B. 粟 C. 黍 D. 玉米
18.(2023·陕西省·历年真题)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 甲骨文 B. 商鞅铜方量
C. 人面鱼纹彩陶盆 D. 司母戊鼎
19.(2023·湖南省常德市·历年真题)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 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 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 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20.(2023·吉林省长春市·历年真题)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 传说 B. 文献 C. 化石 D. 影像
21.(2023·湖南省邵阳市·历年真题)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A. 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 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 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 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22.(2023·山东省济宁市·历年真题)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
A. 懂得人工取火 B. 人工栽培水稻 C. 饲养多种家畜 D. 使用铁制农具
23.(2023·山东省滨州市·历年真题)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下列选项中能证实这一说法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4.(2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历年真题)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 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 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 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 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25.(2023·北京市·历年真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农耕生活想象图 D. 曲辕犁模型
26.(2023·湖北省武汉市·历年真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27.(202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历年真题)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能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河姆渡人遗址
28.(2023·湖北省宜昌市·历年真题)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 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 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 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 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29.(2023·江西省·历年真题)给如图拟定标题,合适的是( )
A.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 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C. 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 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30.(2023·黑龙江省大庆市·历年真题)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如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 )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二里头遗址
31.(2023·江苏省常州市·历年真题)人类发展历程中,先后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劳动。下列劳动工具中,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的是( )
A. 石器 B. 骨耜
C. 铜铲 D. 铁铧
32.(2023·山东省聊城市·历年真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先民中从事这一“活动”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山顶洞人
33.(2023·山东省东营市·历年真题)如图是195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34.(2023·陕西省·历年真题)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 人面鱼纹彩陶盆 B. 司母戊鼎
C. 甲骨文 D. 商鞅铜方量
35.(2023·广东省·历年真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 猪纹陶钵
仰韶遗址 鱼鸟纹彩壶
马家窑遗址 舞蹈纹彩陶盆
A. 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B. 会制作陶器 C.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 会农业种植
二、填空题
36.(2023·江苏省苏州市·历年真题)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考古学者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如浙江余姚的______遗址和陕西西安东部的______遗址。
三、问答题
37.(2023·吉林省长春市·历年真题)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 以上图示中,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名称是什么?
(2) 铸造“青铜斧”的工艺繁荣于哪个历史时期?
(3)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后期,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请写出一点。
(4) 如果“?”代表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它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两例。
(5) 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既善于发明革新又善于总结经验。中国古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有哪些?请写出一部。
(6) 依据上述图文,总结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
四、材料解析题
38.(2023·贵州省贵阳市·历年真题)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 依据活动一,指出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处。
(2) 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3) 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 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39.(2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历年真题)通过不同类别的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福乐智慧》中有大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提出“要仁爱为怀,保护人民”“优良的品德乃为善之本”“信义是处事为人之本”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简明新疆地方史》 B
(1) 将以上材料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只填写字母)
①文献类:______;
②实物类:______;
③图像类:______。
(2) 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______和______。(只填写字母)
40.(2023·山东省东营市·历年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 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 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一册)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
材料二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的食物是从何地通过哪一条交通道路传入中原的?
材料三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古代史编》(下卷)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甘薯和玉米的传入、栽种所产生的影响。
41.(202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历年真题)九年一班同学参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文化长廊主题展,并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相关学习任务。
篇章 内容
文物篇
制度篇 郡县制科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科技篇
建筑篇 都江堰长城北京故宫港珠澳大桥
人物篇
(1) 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从“文物篇”中任选一个,描述该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 从其它篇章可以提炼出如下主题:“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弘扬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家园”“兼收并蓄创造优秀文化,中外交流推动发展进程”。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主题,结合相关篇章内容提取史实(至少三个),围绕该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1.【答案】A
【解析】A选项,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A项正确。
B选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人类,排除B项。
C选项,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村,排除C项。
D选项,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排除D项。
故选:A。
考查元谋人,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历史地位。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遗存,反映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项正确;A项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石器,北京人会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种不同的打制方法,排除A项;想象图不能作为证据,排除C项;曲辕犁反映的是唐朝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据题干“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可知,这表明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故D符合题意。
ABC.题干材料不能表明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排除ABC。
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B.根据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共同反映了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遗址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和玉器,如猪纹陶钵,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B正确。
A.人类起源的内容主要包括元谋人、北京人的发现等,排除A。、
C.远古的传说主要包括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期的传说等,排除C。
D.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D。
5.【答案】B
【解析】A.依据题干,描述的是中原的地理优势,而非时间。A错误。
B.依据材料信息“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可以得出,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B正确。
C.发展相对独立,与“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不符。C错误。
D.体系最为完善,与题干无关。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原文化区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题注意掌握中原文化区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故D正确;“建筑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饲养水平的提高”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能全面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所学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尧舜禹的“禅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在考古学上,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说明存在尧舜禹时代,体现了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正确。
A.题目内容没有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A。
B.题目内容没有体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
D.题目内容没有体现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判断D。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文物“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和“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可知,不同地区的彩陶盆,在形制和纹饰上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一些相似之处,体现了先民的一些审美观念,A符合题意;出土的彩陶盆,无法体现国家的政治形态,排除B;汉字的基本结构在彩陶盆上没有体现,排除C;彩陶盆与青铜的冶炼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物的历史价值,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题干和选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物的历史价值。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A项正确;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神农就是炎帝,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故B符合题意;A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没涉及私有制出现,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炎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炎帝,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11.【答案】B
【解析】A.材料未涉及早期人类起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
B.据材料“河姆渡骨耜、河姆渡猪纹陶钵、半坡彩陶盆、河姆渡遗址稻谷”可知,描述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遗址的的社会生活信息,他们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故B正确。
C.材料未涉及炎黄部落的信息,排除C。
D.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原始农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人文初祖,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首领,排除A。
B.蚩尤与题意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可知,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故C正确。
D.尧、舜、禹是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不符合题意,排除D。
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禅让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故A正确。
B.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
C.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
D.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
14.【答案】C
【解析】河姆渡遗址是在浙江余姚被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C是正确的选项;元谋人和北京人过的是穴居生活,排除AB;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题中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5.【答案】A
【解析】据题干“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据题干“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可知,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的远古居民会建造房屋,这说明他们过着定居生活。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过着定居生活,不能印证该遗址居民能够饲养家畜、广泛使用石器、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印证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居民过着定居生活。
17.【答案】A
【解析】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A项正确;半坡人种植粟,排除B项;黍在我国北方种植,排除C项;玉米是明朝时从海外引进,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8.【答案】C
【解析】A.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较为成熟的一种文字载体,排除A。
B.商鞅铜方量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B。
C.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故C正确。
D.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反映了商朝时期高超的青铜器制造工艺,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9.【答案】C
【解析】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的起源。
20.【答案】C
【解析】A.传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A。
B.旧石器时代的内容缺少文献记载的相关资料,排除B。
C.化石属于实物史料,是研究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故C正确。
D.影像并不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可靠证据,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颚,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北京人结成原始人群,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A符合题意;北京人能够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排除C;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北京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的特征。
22.【答案】B
【解析】A.“懂得人工取火”与种植水稻无关,排除A。
B.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可知,河姆渡原始遗址出现大量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故B正确。
C.“饲养多种家畜”与种植水稻无关,排除C。
D.铁制农具最早使用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D
【解析】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故D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可知,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贾湖居民已经学会水稻种植和家畜饲养,他们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贾湖居民用火的信息,排除A项;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与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B项;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与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5.【答案】B
【解析】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打制石器时代,主要靠采集为生,没有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A;农耕生活想象图属于想象图,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排除C;曲辕犁模型反映的是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不是原始农业的证据,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相关依据,注意图片内容的识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相关依据。
26.【答案】D
【解析】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27.【答案】D
【解析】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D项正确;元谋人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古人类,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项;北京人靠采集植物果实,猎取动物为生,还没有原始农业,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位于黄河流域,不会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8.【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该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所以距今约百万年左右,属于我国百万年人类史范畴,故A正确。
B.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一万年文化史范畴,排除B。
C.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排除C。
D.距今约7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与题干材料“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百万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根据题干生活场景想象图可知,图片中居民过定居生活,他们住在干栏式房屋,由此可判定此居民为河姆渡原始居民,故C符合题意;北京人住在周口店的山洞里,不住房屋,排除A;山顶洞人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穴里,不住房屋,排除B;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30.【答案】A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如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北京人遗址,A是正确的选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排除B;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排除C;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北京人。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北京人,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1.【答案】B
【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所以骨耜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B是正确的选项;河姆渡居民之前就出现了石器,排除A;铜铲是一种青铜器,河姆渡时期还没有出现,排除C;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的早期铁器时代,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3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址,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所以C项正确;A项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没有“增殖天然的产品”,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距今约70万-20万年,他们可以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没有“增殖天然的产品”,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距今约3万年,没有“增殖天然的产品”,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的知识,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分析材料、抓住要点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于史实的识记能力和材料的理解的能力。
33.【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原始人类是北京人。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巴前伸。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不是元谋人、蓝田人,排除AB;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
34.【答案】A
【解析】A.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故A正确。
B.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反映了商朝时期高超的青铜器制造工艺,排除B。
C.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较为成熟的一种文字载体,排除C。
D.商鞅铜方量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5.【答案】C
【解析】根据出土文物“猪纹陶钵”“鱼鸟纹彩陶壶”“舞蹈纹彩陶盆”可知,这些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都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符合题意;ABD观点片面,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前社会历史相关知识,明确原始居民的朴素审美观念的发展
主要考查了史前社会历史相关知识,注意图片的正确识读。
36.【答案】河姆渡,半坡
【解析】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故答案为:
河姆渡;半坡。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37.【答案】【小题1】骨耜。
【小题2】商周时期。
【小题3】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小题4】曲辕犁、筒车。
【小题5】《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小题6】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青铜器再到铁农具。
【解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青铜器、唐朝经济的繁荣、铁制农具的出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人、青铜器、唐朝经济的繁荣、铁制农具的出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相关史实。
38.【答案】【小题1】①:A;②:B。
【小题2】
【小题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小题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故A处是元谋人被发现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故B处是北京人被发现地点。
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史实。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东湖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的粟和黍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对比,可以得出推论3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得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栏式建筑对比,可以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的陶瓷和江西仙人洞的陶罐、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可以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3.
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礼器等。根据材料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本题考查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等相关史实。
4. 根据上述材料关于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可拟定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39.【答案】【小题1】(1)①:B;②:A;③:C。
【小题2】(2)A;B。
【解析】1.
(1)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是指前人遗留下来的有关口耳相传的人类言行和文字记载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简明新疆地方史》属于文献史料,故①处填B;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迹、遗物等,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属于实物史料,因此,②处填A;图像史料是指当时留下的照片、影像资料等,左宗棠的照片属于图像史料,故③处填C。
本题主要考查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材料的分类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材料的分类的相关史实。
2.
(2)据题干图文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与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罐相似,新疆书籍《福乐智慧》中有大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都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故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A和B。
本题主要考查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材料的分类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材料的分类的相关史实。
40.【答案】【小题1】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水稻、粟。
【小题2】材料二所示的食物是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小题3】影响:造福于福建和广东百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解析】本题考查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丝绸之路与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史实、归纳认识。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原始农业的发展、丝绸之路与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理解,侧重考查了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1.【答案】【小题1】选择的文物:刻有文字的甲骨。描述: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选择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描述: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描述: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选择秦“半两”。描述: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是为秦“半两”。它的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小题2】例一:选择:“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选择的史实:郡县制、科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论述:郡县制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经秦始皇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科举制度是隋朝开创的制度,在以后历朝历代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举制的实行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不同时期都实行了符合当时国情的制度,并进行创新,创新后得到不断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例二:选择:“弘扬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选择的史实:司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和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描述: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工具,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节约了印刷成本。袁隆平于1964年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在我国培育成功,袁隆平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进行了不懈努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动国家不断发展。
例三:“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家园”。选择都江堰、长城和北京故宫。描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防御体系,最初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的,长城的修建有效抵御了外来入侵。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古人的无穷智慧,我们为拥有这些古建筑而感到骄傲。
例四:“兼收并蓄创造优秀文化,中外交流推动发展进程”。选择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描述: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出现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促进了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明朝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促进了睦邻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不同时期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考生掌握北京人制作的石器、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秦“半两”钱的史实;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及其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及其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史实及其影响,学会史论结合阐述历史现象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