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跟踪练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 )
A.均一、稳定的 B.久置不分层
C.无色、透明的 D.混合物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酒精和汽油不能当作溶剂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有一种
3、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放入水,因溶解而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A.氧化钙 B.氢氧化钙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剂一定是水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溶液一定是无色
5、把室温下的不饱和食 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 )
A.蒸发水 B.加食盐 C.给溶液降温 D.给溶液升温
6、结合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
B.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C.升高温度可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下表为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A.NaCl和KNO3都属于易溶固体
B.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
C.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20~40℃之间有交点
D.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8、向10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2.5 g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2.5% B.25% C.20% D.22.5%
9、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
B.20 ℃时,136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36 g氯化钠
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D.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6.5%
10、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时,需要用到的一组实验仪器是( )
A.托盘天平、玻璃棒、烧杯 B.量筒、漏斗、试管
C.烧杯、玻璃棒、量筒 D.烧杯、蒸发皿、量筒
11、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
C.氯化钠称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5g的砝码有缺损,则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15%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12、关于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固体X可能是NaOH B.固体X可能是NH4NO3
C.Ca(OH)2溶解度:①>② D.Ca(OH)2质量分数:①=③
13、下列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固体、液体或气体
14、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40℃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
C.20℃时,向50g溶剂中加入20g的乙固体并充分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8.6%
D.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10℃,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15、实验室用密度为、质量分数为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 质量分数为的稀硫酸.需要用多少的量筒量取多少的浓硫酸?( )
A. B.
C. D.
16、盐湖地区人们常采用“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方法来获取NaCl和Na2CO3。结合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B.44℃时Na2C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0%
C.“夏天晒盐”的原理是让湖水蒸发结晶得到NaCl
D.“冬天捞碱”的原理是让湖水降温结晶得到Na2CO3
二、填空题。
17、分别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碘酒:溶质 ,溶剂 。
(2)硫酸铜溶液:溶质 ,溶剂 。
(3)石灰水:溶质 ,溶剂 。
(4)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溶质 ,溶剂 。
(5)铁与适量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6)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18、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 。
19、为预防“禽流感”,某蛋鸡厂每周对鸡舍用5%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喷洒消毒一次。现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消毒液1500g,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末________g,加水________mL。
20、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是:
(1)计算:需要氯化钠________g,水________g。
(2)________。
(3)量取。
(4)溶解。该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加入KCl固体的质量与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实验①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 。
(3)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填选项序号)。
A.40% B.37.5% C.28.6%
三、实验与探究题。
22、“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请你跟随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此实验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
[实验内容]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分析: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0 ℃时,用量筒各取5 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KNO3、Ca(OH)2各2 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较多Ca(OH)2未溶解 在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温度的影响(以KNO3为例)
分析: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量筒各取5 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 g 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60 ℃,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试管①中有较多KNO3未溶解,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 在不同温度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23、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一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二,加热后固体全部消失的原因是______。
24、某年学生实验操作考查的内容是“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过程)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g,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_mL。
(2)称取氯化钠:称取前要先取下垫圈,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然后在天平两端托盘上分别放上质量相等的纸片,再用________移动游码调整至如图________(选填“A”或“B”)处;向天平的左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天平快衡时应________,至天平平衡(若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__);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3)量取水:用________(选填“10mL”、“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并将其沿烧杯内壁小心地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4)溶解:用玻璃棒轻轻不断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
(5)转移:配好氯化钠溶液后,将溶液转移到老师指定的、贴有标签的容器内。
(实验反思)
(1)配制该溶液时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和________ 。
(2)这次实验中使用的托盘天平、烧杯、量筒都有刻度,通过观察发现其中有“0”刻度的仪器是________。
(3)经检测,某同学配制的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序号)。
A.整个实验过程中右盘都未放纸片,且称取前只在左盘放纸片就调节天平平衡
B.将称量完毕的食盐转移到烧杯里时,不慎将少量食盐洒落在桌面上
C.氯化钠粉末不纯
D.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E.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
F.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四、计算题。
25、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NaCl+AgNO3=AgCl↓+NaNO3);
(1)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
(2)AgNO3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第九单元 溶液 跟踪练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 )
A.均一、稳定的 B.久置不分层
C.无色、透明的 D.混合物
【答案】D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酒精和汽油不能当作溶剂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有一种
【答案】C
3、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放入水,因溶解而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A.氧化钙 B.氢氧化钙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答案】C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剂一定是水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溶液一定是无色
【答案】A。
5、把室温下的不饱和食 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 )
A.蒸发水 B.加食盐 C.给溶液降温 D.给溶液升温
【答案】B
6、结合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
B.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C.升高温度可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答案】D
7、下表为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A.NaCl和KNO3都属于易溶固体
B.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
C.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20~40℃之间有交点
D.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B
8、向10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2.5 g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2.5% B.25% C.20% D.22.5%
【答案】C
9、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
B.20 ℃时,136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36 g氯化钠
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D.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6.5%
【答案】C
10、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时,需要用到的一组实验仪器是( )
A.托盘天平、玻璃棒、烧杯 B.量筒、漏斗、试管
C.烧杯、玻璃棒、量筒 D.烧杯、蒸发皿、量筒
【答案】C
11、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
C.氯化钠称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5g的砝码有缺损,则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15%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答案】C
12、关于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固体X可能是NaOH B.固体X可能是NH4NO3
C.Ca(OH)2溶解度:①>② D.Ca(OH)2质量分数:①=③
【答案】B
13、下列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固体、液体或气体
【答案】D。
14、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40℃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
C.20℃时,向50g溶剂中加入20g的乙固体并充分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8.6%
D.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10℃,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答案】B
15、实验室用密度为、质量分数为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 质量分数为的稀硫酸.需要用多少的量筒量取多少的浓硫酸?( )
A. B.
C. D.
【答案】B
16、盐湖地区人们常采用“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方法来获取NaCl和Na2CO3。结合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B.44℃时Na2C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0%
C.“夏天晒盐”的原理是让湖水蒸发结晶得到NaCl
D.“冬天捞碱”的原理是让湖水降温结晶得到Na2CO3
【答案】B
二、填空题。
17、分别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碘酒:溶质 ,溶剂 。
(2)硫酸铜溶液:溶质 ,溶剂 。
(3)石灰水:溶质 ,溶剂 。
(4)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溶质 ,溶剂 。
(5)铁与适量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6)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答案】(1)碘 酒精 (2)硫酸铜 水 (3)氢氧化钙 水
(4)酒精 水 (5)硫酸亚铁 水 (6)白磷 二硫化碳
18、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 。
【答案】减小
19、为预防“禽流感”,某蛋鸡厂每周对鸡舍用5%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喷洒消毒一次。现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消毒液1500g,需要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末________g,加水________mL。
【答案】 75;1425
20、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是:
(1)计算:需要氯化钠________g,水________g。
(2)________。
(3)量取。
(4)溶解。该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47 (2)称量 (4)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21、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加入KCl固体的质量与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实验①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 。
(3)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填选项序号)。
A.40% B.37.5% C.28.6%
【答案】(1)不饱和 (2)40g (3)C
三、实验与探究题。
22、】“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请你跟随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此实验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
[实验内容]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分析: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0 ℃时,用量筒各取5 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KNO3、Ca(OH)2各2 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较多Ca(OH)2未溶解 在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温度的影响(以KNO3为例)
分析: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量筒各取5 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 g 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60 ℃,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试管①中有较多KNO3未溶解,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 在不同温度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答案】(1)温度、溶质和水的质量 温度 不同
(2)温度 溶质的种类及质量和水的质量 不相等
23、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一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二,加热后固体全部消失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比较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2)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4、某年学生实验操作考查的内容是“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过程)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g,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_mL。
(2)称取氯化钠:称取前要先取下垫圈,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然后在天平两端托盘上分别放上质量相等的纸片,再用________移动游码调整至如图________(选填“A”或“B”)处;向天平的左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天平快衡时应________,至天平平衡(若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__);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3)量取水:用________(选填“10mL”、“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并将其沿烧杯内壁小心地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4)溶解:用玻璃棒轻轻不断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
(5)转移:配好氯化钠溶液后,将溶液转移到老师指定的、贴有标签的容器内。
(实验反思)
(1)配制该溶液时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和________ 。
(2)这次实验中使用的托盘天平、烧杯、量筒都有刻度,通过观察发现其中有“0”刻度的仪器是________。
(3)经检测,某同学配制的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序号)。
A.整个实验过程中右盘都未放纸片,且称取前只在左盘放纸片就调节天平平衡
B.将称量完毕的食盐转移到烧杯里时,不慎将少量食盐洒落在桌面上
C.氯化钠粉末不纯
D.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E.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
F.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答案】(1)3 47
(2)镊子 A 用右手轻拍持药匙的左手,手腕用药匙取下少量药品
(3)50mL (5) 胶头滴管 托盘天平 BCDE
四、计算题。
25、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NaCl+AgNO3=AgCl↓+NaNO3);
(1)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
(2)AgNO3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答案】(1)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11.7g。
(2) AgNO3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8.3%。